【齐鲁晚报】开刃的铁与绚丽的绸

标签:
写作周刊 |
分类: 生活随笔 |

钟倩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中,国家图书馆馆员顾晓军深深吸引了我。他擅长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波斯语等十几种语言,而且都是自学而成。面对镜头,当他用法语阅读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最后一课》时,突然哽咽,“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只要好好保住了自己的语言,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牢房的钥匙。”
语言的重要性和自洽性,最显著的体现便是在诗歌中,读完作家张炜先生最新出版的诗集《铁与绸》后,我被高度凝练的诗意语言击中心灵,被丰赡多元的诗歌意象充盈精神,接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灵魂洗礼。
毫无疑问,长诗是用来丈量人生宽度的,是融入生命悲欢和多重苦难的精神独酿。杨炼解读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长诗说道,“长,不是为长而长,那是诗意深度对形式的选择。长诗之美,正在他强调的‘整体’。犹如群山中有流云、有瀑布、有密林,你能贴近去欣赏每片叶子的美,但没有一个局部能代替整体。长诗要求诗人拥有如下能力:完整地把握经验,提取哲学意识,建构语言空间,最终一切统合于音乐想象力。”《铁与绸》分上、下两篇,容量仅有两万字,但张炜为此准备二十多年,所做笔记已逾百万字,“它是我不可拘束也不可遥视的高翔之心,一旦进入渺茫与空阔,也就不再返回。”孤注一掷的倾注,背水一战的搏击,全力以赴的抵达,正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的青春挽歌。开篇《向东方》写道,“我们去恩仇如山的故园从这座罪孽深重的府邸启程缝补老背囊,安顿七兄弟。”俨然,这背后有个神秘的故事:主人公“我”是高校东夷史博士,暑假期间徒步回到东部半岛,一路勘察齐长城遗址,不幸被黑矿主诱骗于井下。黑矿主之女游历艺术之都学习油画,归来后搭救我和另外七名男子。八个人已在地下熬过三年,其中三人升井致盲。一千多个日夜里发生了什么,又经历了哪些,无人知晓,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恍若从天堂坠入地狱般的生活,本身就是向死而生的惊险游戏。地下比地上更隐秘更盛大,主人公和七兄弟变身游鱼,徜徉在黑色的海洋里,诗中充满了各种文化意象,关涉齐鲁大地:稷下学宫、齐姜美女、古莱国、半口乡音、齐长城、东莱河、桑园、闻韶处等,同时又内蕴着《诗经》《楚辞》、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古典诗歌和西方《荷马史诗》《浮士德》、荷尔德林、艾略特等,令人眼花缭乱,又叫人频频驻足沉思,于现代与历史之间久久徘徊。
德国诗人里尔克说过,诗人的使命就是成为大地的转换者,这种转换首先需要完成作者内心的转换,在这本诗集中得到生动体现。“我们在她身边种下八棵玉米我和七兄弟轮流浇水等待浓荫长成,各自约会。”从此,东夷史博士与七兄弟、黑矿主女儿在地下空间里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精神远游,既有对故乡的怀念,也有对远方的眺望,更多的是行走于过去与当下之间,完成人性的勘探,回答好“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个终极问题。书中多次出现玉米、小蓟花、山楂树、梧桐花、风信子、银杏树、蜀葵等,表面上看是植物描写,实则是艺术审美造境,营造出浪漫而哀伤的氛围,“我们采撷,一刻不停地采撷手握一枝干枯的小蓟花”“身旁是七块卧伏的花岗岩一株小蓟在夹缝中生长挨紧那个仰卧的丰腴之躯”,女性力量跃然纸上,顽韧精神喷薄而出。我印象最深刻的当数第十一章《仇敌》,“只要种子不死就能结出籽粒只要玉米活着就能找到黑夜只要黑色蓄满就有无边的快活只要深井不塌就能等待苦泉”,苦泉象征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是穿越死亡的勇气,以及死里求生的执着。让我想到保罗·策兰,他曾写道,“你曾是我的死亡你,我可以握住当一切从我这里失去的时候”,诗句流转出一种决绝,任谁也不能从他人那里取走他的死。后来读他的《死亡赋格》,笼罩着沉重的黑色阴影,他试图清洗充满污迹的德语,以一种更冷峻的、更事实的、更灰色的语言。他在维也纳时期给一个画家的画展写的文章中说道,“我从深海里听到的一些词。那里充满了沉默。”王家新解读道,“在策兰后期,他坚决地从一切被滥用的文学语言中转开,他不仅无所顾忌地利用德语的特性自造复合新词,还转而从陌生的‘无机物’语言中去发掘。”所以,它属于语言的异乡。这无不启示我们,语言的命运就是诗人的命运。同样的,《铁与绸》里以历史学、地理学、植物学、海洋学等无机物构建独特诗学体系,最终形成对死亡和命运的一种超越,投射下一抹朦胧的清辉。“说了太多王朝的庄敬与延续絮絮叨叨一直走到自己的终点这比高悬的不落之幕更真实上苍正笑着,突然肃穆起来俯瞰小小如蚁的毅然决然正用自己的铁刺向自己的绸。”“铁与绸”代表坚硬与柔软,同时又寓意某种新生,是语言也是生命本身。
“铁”与“绸”是全诗的灵魂诗眼,也是不可忽视的诗意表达。铁与绸的纠缠交织,象征轻与重、爱与恨、黑与白、繁复与简单、虚构与想象,也隐喻着张炜内心世界的理想与现实世界的残酷。如他所写,“精美的剑鞘含羞以待,饰有绵帛花纹垂挂金色地带快些入鞘吧,为一颗倔强的心为明媚的双眸和藏锋的腔最锐利最怯懦的是开刃的铁最坚韧最无畏的是绚丽的绸它们合在一起,它们正欣然切割它们合在一起,它们作垂死欢歌。”一颗倔强的心,是不死的芳心,也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使人切身感受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孤绝与勇义。我由此想到,《古船》里隋抱朴的坚守,《独药师》里季昨非的痴心,《艾约堡秘史》里淳于宝册的决战。如书中所写,“在画笔和钢钎交换的隆冬万千忧丝包裹一只蚕蛹何时化蝶,那场挣扎啊有飞翔就有撕碎和告别有火并就有生命的重设把完美的壳留给来世的一生。”
诗歌就是思想,诗性接近人性。诗中还有个关键字:瓮,让人极易联想到美国华莱士·史蒂文斯《坛子轶事》和英国约翰·济慈《希腊古瓮颂》,前者那只灰色无花纹的坛子,使田纳西的整个山野秩序井然,后者那只拥有希腊的形状的瓮,表面上所刻的浮雕用来“铺叙一个如花的故事”,这个“如花的故事”或曰爱情史诗。瓮,即中国陶瓷,写诗就是烧制陶瓷的漫漫过程,而在张炜的精神谱系中,瓮是用来打破的,以碎裂之声凸显爱情的伟大,东夷史博士和黑矿主女儿是如何摆脱孤独的。然而,“精致的瓮又不是瓮,它是生活本身,是一个人神共栖的世界。那里有酒神的欢愉和凡人的极乐,有树下恋人的长吻和春天里永不消逝的情歌,有献祭牛犊愤怒而悲苦的吼叫,也有倾城的沉寂和满目的凄凉,那沉默的人体,那低沉的牧歌,那永被践踏的野草,那亘古不变的典雅身姿。时间消逝,空间毁灭,而瓮上的时空却伴随着人的永生﹙见美国克林斯·布鲁克斯《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代译序﹚。”只不过,相比之下,《铁与绸》这只精致的瓮,产地源自东夷。对此,张炜先生有个鲜活的比喻,《不践约书》是中途下车捡起的一个坛子,《铁与绸》则是继续向前,去拉回早就计划好的一只瓮。坛子亦属于陶瓷的范畴,要说两者有什么细微差别,莫过于语言的纹路更细腻,烧制的火候更成熟,这也是《铁与绸》拨动心弦和感人肺腑的重要原因。
张炜先生以长篇小说奠定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但是,他四十余年来的文学攀登,都是为了用心、用情捧出伟大的诗篇。在我看来,如果说《不践约书》是一场艰难而漫长的精神跋涉,那么《铁与绸》就是一次庄重而虔诚的灵魂起誓。“当东风把紫丁香的消息送达已是姗姗来迟的五月,盛春赐予我们虚空,赐予一把火星迸溅的锋刃,在小蓟花粉丹丹的丝绒下刻下誓言听绿色的风怎样诉说繁华,听那颗刺穿的芳心如何低吟。”从“芳心似火”到“芳心低吟”,初心从未更改,行走始终如一,他以胶东半岛为圆心,以东夷古国为半径,经历“铁与绸”的对峙和交锋,在历史灰烬中迸发出夺目的光芒;他一次次地抵达,又一次次地返回,那颗倔强的诗心高高飞翔,穿过齐鲁大地,穿越生死之海,永远鲜活,永远芬芳。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中,国家图书馆馆员顾晓军深深吸引了我。他擅长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波斯语等十几种语言,而且都是自学而成。面对镜头,当他用法语阅读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最后一课》时,突然哽咽,“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只要好好保住了自己的语言,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牢房的钥匙。”
语言的重要性和自洽性,最显著的体现便是在诗歌中,读完作家张炜先生最新出版的诗集《铁与绸》后,我被高度凝练的诗意语言击中心灵,被丰赡多元的诗歌意象充盈精神,接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灵魂洗礼。
毫无疑问,长诗是用来丈量人生宽度的,是融入生命悲欢和多重苦难的精神独酿。杨炼解读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长诗说道,“长,不是为长而长,那是诗意深度对形式的选择。长诗之美,正在他强调的‘整体’。犹如群山中有流云、有瀑布、有密林,你能贴近去欣赏每片叶子的美,但没有一个局部能代替整体。长诗要求诗人拥有如下能力:完整地把握经验,提取哲学意识,建构语言空间,最终一切统合于音乐想象力。”《铁与绸》分上、下两篇,容量仅有两万字,但张炜为此准备二十多年,所做笔记已逾百万字,“它是我不可拘束也不可遥视的高翔之心,一旦进入渺茫与空阔,也就不再返回。”孤注一掷的倾注,背水一战的搏击,全力以赴的抵达,正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的青春挽歌。开篇《向东方》写道,“我们去恩仇如山的故园从这座罪孽深重的府邸启程缝补老背囊,安顿七兄弟。”俨然,这背后有个神秘的故事:主人公“我”是高校东夷史博士,暑假期间徒步回到东部半岛,一路勘察齐长城遗址,不幸被黑矿主诱骗于井下。黑矿主之女游历艺术之都学习油画,归来后搭救我和另外七名男子。八个人已在地下熬过三年,其中三人升井致盲。一千多个日夜里发生了什么,又经历了哪些,无人知晓,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恍若从天堂坠入地狱般的生活,本身就是向死而生的惊险游戏。地下比地上更隐秘更盛大,主人公和七兄弟变身游鱼,徜徉在黑色的海洋里,诗中充满了各种文化意象,关涉齐鲁大地:稷下学宫、齐姜美女、古莱国、半口乡音、齐长城、东莱河、桑园、闻韶处等,同时又内蕴着《诗经》《楚辞》、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古典诗歌和西方《荷马史诗》《浮士德》、荷尔德林、艾略特等,令人眼花缭乱,又叫人频频驻足沉思,于现代与历史之间久久徘徊。
德国诗人里尔克说过,诗人的使命就是成为大地的转换者,这种转换首先需要完成作者内心的转换,在这本诗集中得到生动体现。“我们在她身边种下八棵玉米我和七兄弟轮流浇水等待浓荫长成,各自约会。”从此,东夷史博士与七兄弟、黑矿主女儿在地下空间里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精神远游,既有对故乡的怀念,也有对远方的眺望,更多的是行走于过去与当下之间,完成人性的勘探,回答好“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个终极问题。书中多次出现玉米、小蓟花、山楂树、梧桐花、风信子、银杏树、蜀葵等,表面上看是植物描写,实则是艺术审美造境,营造出浪漫而哀伤的氛围,“我们采撷,一刻不停地采撷手握一枝干枯的小蓟花”“身旁是七块卧伏的花岗岩一株小蓟在夹缝中生长挨紧那个仰卧的丰腴之躯”,女性力量跃然纸上,顽韧精神喷薄而出。我印象最深刻的当数第十一章《仇敌》,“只要种子不死就能结出籽粒只要玉米活着就能找到黑夜只要黑色蓄满就有无边的快活只要深井不塌就能等待苦泉”,苦泉象征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是穿越死亡的勇气,以及死里求生的执着。让我想到保罗·策兰,他曾写道,“你曾是我的死亡你,我可以握住当一切从我这里失去的时候”,诗句流转出一种决绝,任谁也不能从他人那里取走他的死。后来读他的《死亡赋格》,笼罩着沉重的黑色阴影,他试图清洗充满污迹的德语,以一种更冷峻的、更事实的、更灰色的语言。他在维也纳时期给一个画家的画展写的文章中说道,“我从深海里听到的一些词。那里充满了沉默。”王家新解读道,“在策兰后期,他坚决地从一切被滥用的文学语言中转开,他不仅无所顾忌地利用德语的特性自造复合新词,还转而从陌生的‘无机物’语言中去发掘。”所以,它属于语言的异乡。这无不启示我们,语言的命运就是诗人的命运。同样的,《铁与绸》里以历史学、地理学、植物学、海洋学等无机物构建独特诗学体系,最终形成对死亡和命运的一种超越,投射下一抹朦胧的清辉。“说了太多王朝的庄敬与延续絮絮叨叨一直走到自己的终点这比高悬的不落之幕更真实上苍正笑着,突然肃穆起来俯瞰小小如蚁的毅然决然正用自己的铁刺向自己的绸。”“铁与绸”代表坚硬与柔软,同时又寓意某种新生,是语言也是生命本身。
“铁”与“绸”是全诗的灵魂诗眼,也是不可忽视的诗意表达。铁与绸的纠缠交织,象征轻与重、爱与恨、黑与白、繁复与简单、虚构与想象,也隐喻着张炜内心世界的理想与现实世界的残酷。如他所写,“精美的剑鞘含羞以待,饰有绵帛花纹垂挂金色地带快些入鞘吧,为一颗倔强的心为明媚的双眸和藏锋的腔最锐利最怯懦的是开刃的铁最坚韧最无畏的是绚丽的绸它们合在一起,它们正欣然切割它们合在一起,它们作垂死欢歌。”一颗倔强的心,是不死的芳心,也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使人切身感受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孤绝与勇义。我由此想到,《古船》里隋抱朴的坚守,《独药师》里季昨非的痴心,《艾约堡秘史》里淳于宝册的决战。如书中所写,“在画笔和钢钎交换的隆冬万千忧丝包裹一只蚕蛹何时化蝶,那场挣扎啊有飞翔就有撕碎和告别有火并就有生命的重设把完美的壳留给来世的一生。”
诗歌就是思想,诗性接近人性。诗中还有个关键字:瓮,让人极易联想到美国华莱士·史蒂文斯《坛子轶事》和英国约翰·济慈《希腊古瓮颂》,前者那只灰色无花纹的坛子,使田纳西的整个山野秩序井然,后者那只拥有希腊的形状的瓮,表面上所刻的浮雕用来“铺叙一个如花的故事”,这个“如花的故事”或曰爱情史诗。瓮,即中国陶瓷,写诗就是烧制陶瓷的漫漫过程,而在张炜的精神谱系中,瓮是用来打破的,以碎裂之声凸显爱情的伟大,东夷史博士和黑矿主女儿是如何摆脱孤独的。然而,“精致的瓮又不是瓮,它是生活本身,是一个人神共栖的世界。那里有酒神的欢愉和凡人的极乐,有树下恋人的长吻和春天里永不消逝的情歌,有献祭牛犊愤怒而悲苦的吼叫,也有倾城的沉寂和满目的凄凉,那沉默的人体,那低沉的牧歌,那永被践踏的野草,那亘古不变的典雅身姿。时间消逝,空间毁灭,而瓮上的时空却伴随着人的永生﹙见美国克林斯·布鲁克斯《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代译序﹚。”只不过,相比之下,《铁与绸》这只精致的瓮,产地源自东夷。对此,张炜先生有个鲜活的比喻,《不践约书》是中途下车捡起的一个坛子,《铁与绸》则是继续向前,去拉回早就计划好的一只瓮。坛子亦属于陶瓷的范畴,要说两者有什么细微差别,莫过于语言的纹路更细腻,烧制的火候更成熟,这也是《铁与绸》拨动心弦和感人肺腑的重要原因。
张炜先生以长篇小说奠定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但是,他四十余年来的文学攀登,都是为了用心、用情捧出伟大的诗篇。在我看来,如果说《不践约书》是一场艰难而漫长的精神跋涉,那么《铁与绸》就是一次庄重而虔诚的灵魂起誓。“当东风把紫丁香的消息送达已是姗姗来迟的五月,盛春赐予我们虚空,赐予一把火星迸溅的锋刃,在小蓟花粉丹丹的丝绒下刻下誓言听绿色的风怎样诉说繁华,听那颗刺穿的芳心如何低吟。”从“芳心似火”到“芳心低吟”,初心从未更改,行走始终如一,他以胶东半岛为圆心,以东夷古国为半径,经历“铁与绸”的对峙和交锋,在历史灰烬中迸发出夺目的光芒;他一次次地抵达,又一次次地返回,那颗倔强的诗心高高飞翔,穿过齐鲁大地,穿越生死之海,永远鲜活,永远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