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塞罕坝上一棵松

(2015-11-03 09:05:18)
标签:

情感

塞罕坝上一棵松

赵双军

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坝上的木兰围场。出于好奇,驱车走了一节,谁知就是这么一次不经意的浏览,竟给我留下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八月下旬,我的家乡冀南平原还是绿色葱郁,天气炎热,而木兰围场则已是花落草黄,秋意渐起。一些农家乐刚刚关闭,想找个歇脚的门店也困难。我从内蒙开车南返,无意中看到木兰围场的标志,于是驱车进入这个曾经的皇家猎苑一探究竟。

车子转了几个弯,上了坝。眼前突然一亮,豁然开朗。一条水泥小路蛇行天际,两旁是起伏的草地,虽已泛黄,但仍透着一抹薄薄的绿色。天低云浮,一朵一朵的白云飘在头顶,似乎唾手可得。天蓝的让人心颤,云白的让你产生错觉。这是真实的么?简直就是一幅西洋油画。蓝天、白云、黄原、风车,还有不远处一片浓绿的松林。我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弃车奔跑起来,恨不得一下子融化在这如画的世界,与自然美景紧紧地相拥在一起。

路,一望无际,消失在天边。草原,像抖开的缎子,平展而略带起伏地与天空渐渐地接吻上。就在这片旷野之中,远处突兀一棵参天大树直刺青天。奇了,这棵树怎么立在这儿呢?方圆几华里不见一木,只有荒原和草丛,而它则格外显眼,格外与众不同,也格外落寞寂寥。

来到大树跟前,方看清这是一棵落叶松。高约二十余米,得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它直挺挺地矗立着,脚踏着坚实的大地,像一个举重运动员一样向天空伸直双臂,似乎要托起苍穹,又似乎要向大地呐喊,大有一柱擎天之势,迎风独立,傲视苍生。树的脚下,有人们用碗口大的石块将它围绕起来,树身和枝杈上,有不少红色的布条缠绕,说明人们很敬仰、崇拜这棵松,将它视为神树而顶礼膜拜。

这棵树有着怎么的经历和背景呢?旁边没有记载,当时我只是被它的气势所震憾,为它能在这样的一个孤寂的荒野中顽强生长所叹服。回来之后,查阅了一些资料,只知道这棵松叫“功勋树”。

功勋树的故事起源于1961年的一个冬天。那时,国家为锁住风沙,建设一个国有大型林场,派员到京北的塞罕坝上考察。“塞罕”是蒙语,美丽的意思;“坝”就是高坡。这个地方海拔1900米,高寒,年均气温在零度以下,最冷时曾达到过零下43度,无霜期不足两个月,而且风大少雨。年均6级以上大风接近100天,气温远远低于同纬度地区,却与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北坡相似。人们称这里的气温比哈尔滨还低,比东北还冷。就是这么一个集高寒、大风、少雨、沙化和高海拔于一体的极端环境,最终能够确定选址在这里建设林场,正是因为塞罕坝上这棵松。

考察人员在那个冰天雪地,茫茫荒野的红松洼中,远远看到一棵松傲然挺立。于是他们策马近前,抚摸着这棵松,在感叹它生命力顽强的同时,也印证了古时候的辽金时期记载这里曾经的森林茂盛,水草肥美,禽兽出没的“千里松林”。在清代,康熙王朝把这里确定为皇家猎苑,称为“木兰围场”。再往后,随着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皇家浩大工程的兴建,这片千里松林被砍伐殆尽。加之清末国力衰退,木兰围场开围放垦,采伐不断,战火连绵,终使这里在建国后,成为一个“风沙遮天日,鸟兽无栖处”的荒蛮之地。

既然是古时候的“千里松林”,既然塞罕坝上一棵松能够挺立至今,那么就完全能够再造一片林木秀美,水草丰饶的生态家园。“一棵松”点燃了人们的信心。几十年过去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艰辛努力,塞罕坝上终于建起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森林,面积达120万亩。当地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无霜期由42天增加到72天,降水量由410毫米增加到530毫米,6级以上的大风一由76天减少到47天,浑善达克沙地的流量减少了一半以上。

如今的塞罕坝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摄影家的天堂。”著名作家魏巍描写到:“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

一棵松,功勋树。如果没有它当初的启示,没有它顽强的守望,没有它的执着坚韧,又会是怎样呢?

透过这段感人的故事,我遍查了很多关于“一棵松的”其它记载,均未找到更详实的资料。有的说这棵松的树龄为四五百年,也有的说是二三百年。通过分析查证和听取当地林业专家的意见,认为这棵松的历史应该在明代中晚期,也就是距今400多年的历史。在那时,这里还是松林茂密,水足草丰的一派田园风光,也难怪历史上这里叫“红松洼”了。之后的森林消失,到如今的绿色再造,独这一棵松巍然屹立不倒,印证了拓荒者的科学判断,印证了历史上的林木丰饶,也预见了未来的绿色葱笼。

400岁一棵松,在众多的千年、百年古树中也许排不上名号,更谈不上高大伟岸,但在这么个严寒、高原、荒漠、大风、少雨的极端环境中,独树一帜,一木擎天,却堪称一绝。它见证了金戈铁马、熄烟四起,忍受了孤独寂寞、酷暑严寒,经历了雷电霹雳,风沙肆虐……它的身上伤痕累累,斑驳陆离,至今还能看到雷电击伤的黑色印痕,但它仍然挺立高原,苍翠依旧,气贯苍穹。它不仅给人以绿色的启示,同时在这个喧哗浮躁的时代,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忍得住贫瘠,受得住清苦,以它的坚韧、顽强、执着和担当,牢牢地坚守在大漠荒原,死死地钉立在坝上高岗,它,又该需要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呢?

有人说独木难只,我想说,正是塞罕坝上这一木,中流砥柱,狂澜力挽,给人们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从而使这片百年荒漠,又现绿草如茵,万倾一碧,也使得我十年过去了,依然对它念念不忘,而历久弥新。

塞罕坝上一棵松,你是力量之源,灵魂之基,永远的精神家园。

http://s15/mw690/001Fw1kTzy6WJoJwO7k9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