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 作 赏 析——课 堂 实 录 及 评 析
(2014-03-20 13:00:17)
标签:
教育 |
课 题:习 作 赏 析
唐山市路北区祥富小学
师:同学们,鸡蛋宝宝已经陪伴我们两周了,我们记了日记,写了作文,并在小组里进行了评价与欣赏。老师细细读过你们的文章,觉得真是篇篇都有精彩之处,批改的意见中也不乏真知灼见。这节课就把我们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要赏评,就要有依据,我们的依据是什么呢?(生齐说:写作要求)来重温一下(出示写作要求)谁来读读?其他同学仔细听,这么一大段话你能否从中找出重要的地方。(指一人读)
生: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生:写作要具体,有条理。
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
生:习作不少于400字,题目自拟。
[评析:习作要求是我们作文的方向,是我们评价作文的标尺。在赏析课上,重温作文要求,会让同学们的评价有据可依,更有针对性。]
师:你们觉得这次写作与以往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
生:我觉得更轻松。
生:我觉得比以往更容易。
生:我这次是胸有成竹。
生:我这次是“下笔如有神”呀!
师:呵,说得真棒,从哪知道的这句话呀?
生:从书中读到过。
师:你能学以致用,老师很欣赏。同学们张口就能说出这么好的词,真是让老师欣喜。你们的日记和作文一定更精彩,赶快把你们的精彩之处念出来与大家分享吧!谁来?
[评析: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的好,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这次作文之前,我们让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护蛋”行动,并写下了护蛋日记,所以孩子们并没有觉得此次作文是任务是负担。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前”作文教学的意义。]
生:我把日记中的一篇给大家读读。
师:同学们仔细听,然后把你对文章的第一感觉告诉大家。(生读)
师:觉得怎么样,谁来谈?
生:我觉得她很喜欢自己的“蛋宝宝”,如果不喜欢就不会把“蛋宝宝”埋起来,还起一个名字,立上一块碑了。她这样写,让我也觉得很伤心。
师:你是说她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吧。(生点头同意)
[评析:在这儿,老师让学生面对面地评价,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一种尊重和真诚,体现了生生之间的互评,是我们感受到了评价主动权交给学生之后的课堂动态评价的价值,它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师:咱们问问事件的亲历者,你亲身经历的,自己说说吧。
生:当时我看见自己的“蛋宝宝”碎了,真得十分伤心,又不忍就这样把它扔了,于是就把它埋了。事后就把当时的做法与心情记了下来,这的确是我真实的经历。
师:同学们知道吗,作家在创作之前都要去体验生活的。真实的经历,切身的感受对写作者来说是一笔财富呀!
想听听老师的意见吗?(生点头)老师觉得她写得还很有条理。她用“先… …然后… …最后… …”这些表示次序的词把埋葬“蛋宝宝”的过程写得很清楚。
好,感谢你的真情告白。(生鼓掌)谁接着来?
生:我也给大家读我的一篇日记(生读)
师:自己说说吧!
生:我觉得我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考试那几天又要复习又要带着“蛋宝宝”本来心里就烦,再加上妈妈说我玩鸡蛋,当时真想把他接着窗口扔出去。
生:老师考试那两天我也有这种感觉,所以我觉得他写得很真实。
师:看,读者与你有共鸣啦。同学们,他不但情有所感,而且心有所思,最后还悟出了一个道理,是个有心人。感谢你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文章。
[评析:文贵有情。真情流露是学生的习作之本,真性情来自孩子的真实、真切的体验。从孩子们的日记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了蛋宝宝破碎时的伤心和考试前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无奈。只有这种真真切切的感受,才能唤起同学们的真实的情感共鸣。]
师:谁还想来?
生:我觉得我文章的结尾很好,给大家读读。(生读)
师:是个有心的孩子,我们不仅要多读书,而且还要善于把书中学到的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让它山之石,为你所用,那样我们的文章不就更精彩了吗?好,感谢你带给我们的启发!
[评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处孩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书与写作自古就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用赏识的话语激励同学的就是多读书,取精华,为我用的这种做法,从而体现读与写的结合。]
师再指一人
生:我给大家读读我作文的第二段。
师:仔细听,从她的文章中,你又能学到什么?(生读)
生:我觉得她观察得很仔细,把男、女同学的不同表现都写了出来,写得很具体。
师:对,要想写具体,细致的观察必不可少。
生:她还把同学们护蛋前后的表现对比来写,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很吸引我。
师:她没有空喊同学们喜欢“蛋宝宝”,同学们爱“蛋宝宝”,而是用对比的手法,使大家对“蛋宝宝”的关爱之情跃然纸上了,使文章更具体了。
[评析:作文的素材蕴藏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在这儿,老师借助学生的互评说出了观察与表达的方法。]
师:再指一生
生:我给大家读读作文中的一段(生读)我觉得我这段写得很具体。可在日记中我没这么写,只写了一句话,后来在小组里评日记时,同学们给我提意见,说如果再写具体些,就更加有趣了,于是我在写作文时进行了修改,现在我对这段特别满意,所以我要感谢小组里的同学。
师: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越改越精彩!
生:老师,这篇文章的题目也是小组里的同学帮我修改的。我原来的题目是《小猫和“蛋宝宝”做游戏》,又长又不吸引人,最后改为了《虚惊一场》。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题目不仅可以传达文章的精髓,更可以为我们吸引读者的眼球。的确应该感谢他们,去和他们握握手吧。(生握手)像这样在学习和合作中结交的朋友,才是让我们受益一生的呀!
[评析: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会修改是学生习作的一种能力,让学生参与习作评改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这种相互评价与修改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在相互赏识、互相喝彩的基础上提出修改意见,既使个性得到尊重,又使能力得以提高,真是一箭双雕。]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段话,是在咱们班一个同学的文章中摘抄。下来的,猜猜是谁的?(出示,生自由读)
生:是季薇的,因为我评过他的作文。
师:我很喜欢这段话,猜猜为什么。
生:因为这段话很有意思,很有趣。
生:因为这段话的语言很幽默、诙谐。
师:正是幽默、充满童趣的语言深深吸引了我,读起来让人觉得那么轻松、自然。
[评析:词语、句子是构成作文的基本细胞,生动优美的语言是作文成功的基石。在这儿老师采用了学生中诙谐的话语,拿出来与学生共享,就是想告诉大家,富有特色、个性的语言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文章润色、增彩。]
刚刚听了那么多的日记、小片断,老师现在特别想欣赏你们的整篇文章。谁先来(指一人读)你们评评吧。
生:我觉得他文章中有几处词用的特别好,比如“悲从中来、永无止尽、深深地刺痛”等,因为老师告诉过我们一篇文章哪怕有一个好词也值金子。
生:我觉得他把自己的心情写得很具体,很真实。
生:老师我在小组里评过他的日记和作文,我发现他以自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两篇日记整合成了一篇文章。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
师:小姑娘,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日记整合成作文的好方法。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几篇日记都很精彩,取舍不定的情况呀?
生:老师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听她一说我才豁然开朗,原来还可以这样,真是要感谢她。
[评析:因为学生都参与了“护蛋行动”,都记下了日记,所以在评价别人的习作时,自然的会对照着自己习作,做扬长避短的心理取舍,故而,在完善别人作品的同时,也在反思中完善了自己的作品,在此过程中,老师在学生的评价中提炼出了以情感变化为线索为作文布局谋篇的方法,有反馈有升华。]
生:老师我想给他提个意见,我觉得“在这永无止尽的一秒钟里”应该改为“时间仿佛凝固了”更合适,因为大家都知道,一秒钟很短不可能“永无止尽”。
生(作者):我在这就是想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那一秒钟仿佛就那么漫长。
生(提意见者):那你用“时间仿佛凝固了”更合适,也表达表达那种心情。
(作者不说话)
师:可也找同学帮你(作者找一人)
生:“在这永无止尽的一秒钟里”还可以表现出她不想和蛋宝宝分别,希望永远和它在一起。如果这一秒钟过去了,他就不得不把蛋宝宝埋葬了,那样就永远分别了。
(学生争执不下)
师:这两种说法的意思是一样的,对吧?(生点头同意)小作者是笔随情动,真情所致,我们还是尊重原创吧,怎么样?(生表示同意)
同学们,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精彩的文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学会了将两篇日记整合成一篇文章的方法。
生:我知道了对比的写法能让文章更具体。
生:我知道真实的经历,切身的感受对写作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生:我知道写文章要细心观察。
[评析:在老师“于无声处”的与学生的交流中,在同学间的相互赏析中,学生学到了这么多与写作相关的知识、技巧,看来这节课的目的我们已经达到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有心人,不仅仅是表面的欣赏,而且从中学到了很多方法,今后把它们灵活的运用到写作中,那样我们的习作水平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最后,老师想用咱们班一个同学的结尾来结束这节课,他这样写到:“虽然护蛋行动已经结束了,可我依然舍不得蛋宝宝,与它相处的每一幕,都将深深地藏在我的心里……”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耐人寻味的结尾中结束这节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