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柳与离别

(2008-10-12 17:28:36)
标签:

情感

    早在汉魏,折柳送别习俗已存。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历久不衰,至唐盛极一时。按唐代习俗,人们从长安远行时,亲友们送行东面至灞桥,西面至渭城,然后折柳告别,远行人走上旅途。灞桥位于长安东的灞河上。灞桥这个名称始于二千多年前的汉朝,桥附近广种柳树。从汉代起,因送行者经常在此桥头折柳送别,因此又称“销魂桥”。每值暮春风起,古柳絮飞,犹如白雪舞风,这就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灞柳风雪”。灞桥是辞别之处,当亲友折柳送别时,彼此黯然神伤,因此,“灞桥折柳”成了离别伤怀的同义词。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李商隐考中进士,在离长安东归至灞桥时,写下了一首七律《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诗中即有“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进入诗词,杨柳便着悲色,与离别思乡发生了关系。……
 
    最熟悉的词句摘几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东风树,青青浃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溪《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这是千年绝唱。(北宋福建人哦,骄傲一下)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