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4岁4个月发脾气摔东西任性矫正方法 |
分类: 童年记事 |
今天是初八,早晨鞭炮响了很久,奇怪的是,自从几米爹从老家回来后,几米开始不再害怕鞭炮声,原来,心底那份安全感是爸爸给的。
每日守着几米,才发现需要记录的很多很多。整日带孩子,没多少宽裕时间记录时,便又忘的差不多了。想想这件事还是要及时记录下来,趁着还有些印象,几米如此惊天动地的大发脾气,还是长这么大头一回。以前,他也会无理取闹,但从未像这次这样,或许是他渐渐长大了,脾气也见涨了,可这种苗头还是要扼杀在萌芽中。
对于他成长中好的孬的同时记录,也便于及时反思问题出在哪里?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当孩子出了问题时,必定是我们自身教育出了问题。
几米发火摔东西时,几米爹埋怨着几米的脾气随我,而他的举动又何尝不随爹呢?
再来回放一下整个事情的发生过程:
初四那一天,在几米舅舅家疯玩了一整天,上午还好,到了下午,几米总是因为小事耍脾气哭闹。或许,当时小人儿心愿未得到满足,心里一直气不顺。
晚上返回的途中,不知道为什么他又惦记起他的饮料来。说起这饮料,是几米姨夫在高速路上口渴,从服务区买来我们喝的,当时几米坚持要喝,就让他喝了一些。我们从不给他买饮料,4岁4个月的几米,没吃过冰糕也几乎没喝过饮料,冰糕再让他吃,他已经坚决不肯吃,那种冷饮多数都加有防腐剂和色素,吃了喝了对身体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饮料他偶尔在饭店等场合接触时,也会让他浅尝,他很喜欢喝饮料,但从未要求过买饮料。
几米姨夫买的饮料,几米喝过一点后,我趁他不注意扔掉了。
这回又惦记起那瓶饮料来,我和几米爹都装作不知道,没理他。几米就那样一路咋呼着口渴要喝饮料,唧唧歪歪的到了家门口。
上了楼,他还在要他的饮料,说着说着嚎啕大哭开。说饮料被我们给喝了,还给他饮料。他的火气越来越大,哭的越来越伤心,竭斯底里的哭喊着:“我烦死了,我烦死了,你们都走开,你们谁都不要理我,我烦死你们了,我要生气好几天...”然后,他就开始抓过自己的小椅子摔来摔去,我想让他冷静下来再说,他看没人理他,又去拿自己的鞋出气。
几米如此发脾气的架势让我们很陌生,虽然以前闹过很多次,但也仅只是哭喊一阵子,摔东西却是头一回。
感觉得到他心里窝着火,有着很强烈的愤懑情绪需要发泄,我想或许,让他先发泄出来也好,先冷处理。
哪曾想,他这发火开没完没了。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什么招都用上了,不起任何作用。越是冷处理,他火气越大。你要是去安慰他呢,他哭的也很凶。我试图把他抱在怀里安慰下,温柔软语的试了,他不吃这一套,哭嚎着像条鱼一样上蹿下跳的打挺。
几米爹气急了,打了他小屁股一下,(打的一点不重)他哭的更厉害。
中间我也被他惹火了,又打了他的小屁股两下,那一边小屁股立即红红的让我不忍下手。
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耍脾气呢?
1.自己的需求被忽视,他发脾气与提的要求从一开始就被我们忽视,不闻不问,这让他更加伤心欲绝。
2.心底的愤懑之气找不到宣泄的出口,他认为的种种委屈并没有被我们理解与接受,这让愤懑之气越积越多,无法宣泄,由着他折腾个够或许更好些。
3.未睡午觉,晚上又困又累,由开始的耍脾气到最后或许有点闹觉成分。
4.我们错的是不应该动手打他,火上浇油。
5.此种情况相互指责、相互埋怨没有任何意义。
6.等他发泄够了,冷静下来,一个多小时后,告诉他,错在哪里?发脾气可以,但是不可以摔东西,爸爸妈妈很爱你,如果真的把爸爸妈妈气走了,怎么办呢?一瓶饮料和爸爸妈妈比起来,哪个更重要?哭闹、发脾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让别人厌烦。尽管,今晚你让我们很生气,但爸爸妈妈还会永远爱你。
这些话说完,几米小声的说:“妈妈,对不起。”
过去几天了,我却一直惦记着此事,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几米的性格变成如此任性?发起火来如此吓人?遗传?还是我们的言语行为及教育方式?
如何矫正孩子的任性呢?上网看了一些资料,整理备用:
(一)挖根究底,找其原因。
(二)找其原因,实施教育。
1、精神转移法
当孩子任性起来时,可以让孩子从某一兴奋上转移开。可让孩子去干点别的事情。如;讲个故事、说个笑话等等,使任性的兴奋得以淡化。如孩子逛商场时,孩子看到遥控的汽车,非要吵着买,而家中已有类似的玩具,你可以说:“那边还有更好看的呢,我们一块去看看。”先把孩子引开,事后耐心教育。相反的,当时做父母的要是对孩子大声的训斥、责骂,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而且还会引起孩子大声哭闹,最后做父母的只好妥协。
2、暂时回避法
让孩子自己冷静下来进行思考,使其失去人性释放的对象。待其冷静后实施教育,讲清原因,找出毛病,会使孩子的任性得到某种教训。
3、对比诱导法
任性的孩子好胜、自尊心强,可采取对比诱导法。所谓“对比诱导法”就是用它所了解的英雄和先知哲人的事迹或行为进行对比,使孩子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得到激发,从而诱导孩子主动改变任性的行为。如:孩子非常害怕打针,在打针前,家长和孩子说:“打了针病就会好了”之类的话,孩子还是不愿意打针。还会任性的说:“我就不打针。”那么家长可换一种方法说:“你不是说要和解放军叔叔一样勇敢吗?我看你没有解放军叔叔勇敢!”以此来诱导和化解孩子的任性。
(三)切忌打骂、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