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2012春节过年的必不可少的n件事传统习俗育儿生活情感 |
分类: 生活乱弹 |
今天是腊月二十八,窗外已经断断续续的传来鞭炮声和礼花声。也终于意识到,还有一天过年了。最近几天过的稀里糊涂的,尤其几米被误诊不亚于晴天霹雳,根本没心思再考虑其他。如今,才想起来,过年的事,捋顺捋顺。
都有哪些事呢?依据在娘家时春节记忆整理,结婚后,过小日子,因为对有一些传统风俗,不是特别了解,便也基本没有任何准备与安排。不足亲们补充。我是北方人,不知道南北方春节活动可有啥差别。
1.扫屋、大扫除:
我们那里是腊月二十四日扫屋,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何种讲究的,未出嫁前,在父母身边,每年到那时,都特别忙,全家总动员,拿着新的扫把,父亲绑上竹竿,我们头戴着毛巾,将屋子里所有的东西全盖上准备洗的床单。即便是新房子,也简单装作摸样的扫下,以讨吉祥。有的地方风俗是腊月二十三以后都可以扫,唯独腊月二十八不能扫,说那样一年不顺。不知道哪个准确,今天正好腊月二十八,我们的房间还没扫,新家,比较干净。想想明天作势扫下。
2.春运:
回娘家还是婆家?学生放假,农民工返家,春运已经是声势浩荡的春节活动之一。中国的“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中国春运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3.备年货:
记忆里,父母都会提前准备很久,准备很多的年货,炖的煮的油炸的冷冻的,儿时在最北方的城市生活时,记得父亲过年连冰激凌都给我们准备了几箱子。在那零下二十三十度寒冷小城,只放在院子里就可以冻整个冬天。如今,父母准备的少了,因为即便是大年初一,仍可以到超市里买到新鲜的蔬菜水果。而我们的小家,几乎没有准备年货的概念。
4.给父母送年货:
结婚后,给父母备年货,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每年我们都会在年前给父母公婆准备好钱和物品,送过去,从未有计较过两家哪边拿多拿少过。
5.年三十上坟:
这个我是不懂的,只是这是记忆里每年的活动,每年的年三十晚上,母亲都要去路口给先人烧纸。不准我们跟着,怕丢了魂。即便现在,过年时也经常看到路口烧纸后的黑灰。从心里面,总是对此有一种畏惧。
6.贴春联:
这是家家户户过年必做的事情,我们是年三十下午开始贴对联,小时候也要贴漂亮的门联,现在不贴了,只剩下对联。以前对联都要刻意的去买来,现在呢,到商场购物什么的都有赠送,每年赠送的福字和对联都用不了。
7.洗澡换新装:
不论之前洗过多少次澡,年三十都要洗澡净身,换上新衣服,洗去上一年的晦气,讨取吉祥之意。
8.除夕夜看春晚:
看春晚,节目在其次,主要图个一家人在一起凑个乐子。这也算是新年最大的娱乐之一,可是快乐越来越少了,不知道是节目没意思了,还是科技发达了,这人的心也跟着变样了,欣赏水平提高了,要求苛刻了呢?总之,春晚我不记得有多少年没有认真的看过,有了孩子后,更没时间看,除夕夜,几米仍是按点睡觉的,要陪孩子没时间看春晚。
9.群发短信疯狂拜年:
不知道何时起流行开短信拜年,每年的年三十,都会收到无数的群发短信的狂轰滥炸,直到午夜后看完春晚,仍能听到短信声,还有很多发错了的陌生人祝福,其实,心里更喜欢“新年快乐”四个字。我也会群发,有时候会发到手机死机,便不再发了,想起来也只是回复下新年快乐。发自内心温暖的问候不在于语言的华丽,字的多少。
10.吃团圆饭:
除夕夜一家人团圆,辞旧迎新,吃年夜饭,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很怀念儿时的年夜饭,怀念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日子,幸福温馨,长大成人后,这样的团圆几乎没有了。记得那时,春晚开播前,我们吃一顿,父亲会准备丰盛的菜肴,吃完后开始看春晚,还一边包着饺子,我们那里午夜十二点还有一顿,叫辞(吃)旧年,我们主要吃水饺,母亲在里面包糖或者硬币,吃到糖的水饺代表一年有甜头,吃到钱的水饺代表一年财源滚滚。我似乎从未吃到过钱的,也终不是个物质上富有的人,总不过精神上还可以。姐姐弟弟总是能吃到硬币,他们以后的生活真的都是与钱联系密切的。
11.放鞭炮:
弟弟和父亲都特别喜欢爆竹,每年都准备很多,除夕夜十二点时,周围轰隆隆的爆竹齐鸣,天地震撼。这个技术活一项是弟弟和父亲承包了,我很少去看,只听声音即可。结婚后,我们小家过年从来不放爆竹,几米爹对这个也不感兴趣,有了几米后,更是不敢放,担心吓到几米。一年狂欢一次,这个传统习俗是必不可少的。
12.祭灶:
不知道别人家什么时候祭灶,母亲是年三十晚上,她总是讲究的多,我至今没有搞懂。传说在中国民间诸神中,灶神会在岁末的某夜上天揭发人间的罪状。为了祈福避凶,民间逐渐形成祭灶的习俗。母亲会在除夕夜里,在厨房摆上香火,放上几盘子饺子用来祭灶神。
13.初一开门爆竹:
除了除夕夜里放爆竹,春节里最响亮的爆竹声也要属初一早晨的“开门爆竹”,为讨取开门大吉,凌晨五点多就开始听到爆竹声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满世界的喜气洋洋。
14.拜年活动:
大年初一,还没等睡回笼觉呢,左邻右舍的便开始来拜年,现在的邻里之间人情越来越淡薄,来往的也少。我们姐弟几个便开始一家一户的逐个回礼一遍。邻居们拜完便自由了,开始同学好友之间拜年游玩。初一的节目很多,有时候会几个好友去看电影,或者集合在某个人家里,海阔天空的胡扯,或几个好友家穿来穿去,抑或去饭店再聚。
15.送红包:
小时候,特别盼过年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有红包,如今,是我们要给别人准备红包了。呵呵~~
16.初二回丈母娘家:
按照传统风俗,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纷纷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结婚前,初二是随着父母亲回老家,那时候外公外婆还有奶奶还在,如今已是物是人非,很多年没再过去。如今,要轮到女婿们回来看父母亲,姐姐每年都会这时候赶回来,今年,估计几米爹这个女婿无法拜丈母娘了,几米虽然不用打针住院,但我们也不敢轻易掉以轻心,担心他回老家反而冻到成了真正的肺炎,几米爹暂时打算一个人回婆婆那里。初二是赶不回来了。我和几米回姥姥家过年。
17.走亲访友:
初六开始,亲戚们断断续续的来串门,我们也会随着走亲访友。有三四天是招待亲友的时间。
18.正月初五“破五”:
每年的初五早晨,人们开始放鞭炮,母亲告诉我,初五前的禁忌这一日原则上皆可破,特别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但母亲总是说最好出了十五,尽量不要摔碎东西。过了初五年过的也差不多了。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19.正月十五吃汤圆看花灯
当正月十五看完花灯吃完汤圆,热热闹闹的年也华丽的谢幕。特别怀念儿时,北方小城的正月十五晚上看冰灯,那时候的兴致好浓,喜欢热闹喜欢拥挤的人群。如今,害怕那样的热闹,再看花灯,也只是为了孩子。
一口气唠叨了这么多,也只是在这样的喜庆日子里,怀念儿时对年的那份美好憧憬与期待,如今,对年的期待越来越淡,直至消失无影,有的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负担与对年龄的恐慌。原来,快乐与物质的贫穷和富有无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还有一天春节了,提前祝走过路过的亲们,新年快乐!龙年吉祥!
(原来还以为写了十八条,结果竟是19条,不改了,生活依旧,幸福依旧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