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正月十二三岁-十二岁生活习惯养成坚持原则不妥协 |
分类: 童年记事 |
上班两天,然后再休息三天?还是四天?我仍然不确定...总之,这个假期将要结束,完整的陪了宝贝儿23天,也当了23天全职妈。坐在办公室里再回想时,心存歉疚,这23天,并没有好好陪几米,相反,对他吼叫的次数更多一些。
陪孩子的日子杂乱无章,几米总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惹事了,转身没看到的功夫,就像上午,他已经打碎了米奇保温壶的盖子...
突然开会两天,一切又乱了套,几米奶奶十五前赶不回来,母亲来照顾他,却摆弄不了这个小人儿。一整上午,几米别说早饭,连水都不肯喝。我赶回去时,几米哇哇大哭着坚持要吃糖葫芦。
我不想理他,又是冷着他,先凉他一阵再说。几米嚎啕大哭着,震天的响,母亲心疼的紧,在一旁又搂又抱的哄着,还要把他抱回家去吃饭。几米更是有恃无恐,哭的更是极放肆,没完没了...
他的哭声夹杂着母亲的唠叨声,天下大乱般,顿时搅和成一锅粥。我企图阻止母亲一直没停下地唠叨,事实看来是徒劳的,母亲总是一说起来就刹不住。不要在他哭的时候,再说那些安慰的话,没有任何作用,只会让他变本加厉,这时候,他什么话都听不进去,先让他哭够了再讲道理。
有些事情,对于三岁四个月的几米,我始终坚持原则不妥协。他在慢慢长大,必须明白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在这一点上,自己有时候坚持的甚至有些“冷血”。
就像上午,几米当着母亲的面大哭不止,我把他一个人扔在外面,也不准母亲抱他,让母亲也抓紧回去,我躲到书房里,让他一个人尽情哭,几米哭的嗓子都哑了...
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如果不是母亲在这里,几米不会哭的这么凶,他是因为有了依靠才会那般放开架势的哭。和我在一起,这个小人儿早已经摸透了我的脾气,最近明显的感觉他真的长大了,做事说话和个大人样,很有心眼也很会看人脸色,他是绝对不会和我撒泼的,再委屈也轻易不肯哭,因为,他知道,不管他怎么闹,我都会不理睬他。
昨天早晨,他睁开眼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不想吃饭,我想吃果冻...”
我用毋庸置疑的口气拒绝,就两字“不行”,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必须先吃饭,吃完饭再谈其他的零食问题。
几米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吃零食的习惯,也很少让他接触零食,更不要说任何垃圾食品,他从来没有像有的孩子那样,平时零食不断下,到了吃饭时间,不肯张嘴吃饭。三岁四个月的几米有很强的自制能力,任何他喜欢吃的零食,即使拿在手里,不经我允许,他都绝对不会吃一口。比如,春节他接触最多的糖,各色的充满诱惑的糖果,春节期间,他一共吃过几块,每次吃糖之前,都会跑来问我:“妈妈,我可以吃一块糖吗?”,如果我说不可以,小人儿会一直摆弄那一盒子糖果当玩具玩,他更不会趁我不在的时候,偷着填嘴里一块。
但是昨天早晨,他很固执,坚决不肯吃早饭,哭着喊着追在我后面,要求喝那包袋装果冻,他满脸泪水的揪住我不松手,走哪里跟到哪里,我洗脸刷牙,他担心水溅到他的小脸上,远远的斜倚着洗衣机,呜呜咽咽的哭着等着我刷完牙...
我丝毫不妥协,狠心的告诉他:“你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假如你不吃早饭,就把这袋果冻扔到垃圾箱里;二是吃了早饭,再喝果冻。”
几米当然不同意,仍继续哭,哭的更加凄惨,我把果冻装到一个保鲜袋里,当着他的面,毫不犹豫的扔进垃圾箱里。
几米的哭声立刻跟着提高八度,我没再理他,自己开始吃饭。过一会,小人儿不哭了,坐到餐桌前,“妈妈,我吃饭,我吃完饭,是不是可以吃果冻?”,当然可以...
这个小人儿,自己逐渐明白,在吃饭前,不能吃任何零食。
我的小宝贝儿,妈妈很爱很爱你,她现在的严苛,只是希望你有一天能明白:任何生活习惯都是由无数的生活小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积累养成的。要想有个健康的身体,就要给自己养一个健康的胃和健康的饮食习惯,没有健康就等于失去一切。
为人师,十几年,有了孩子后,却发现,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最难的教育。
(补记2.13)
3至12岁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看看专家怎么说的:(备用)
一是从小培养。研究表明3至12岁是年轻一代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长技能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12岁后,特别是18岁以后,孩子已形成许多习惯,有旧习惯抗扰,新习惯要扎下根来就困难多了。
二是从小事抓起。良好的习惯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小事上。如孩子做事认真的习惯,体现在他不丢三落四,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等等。有些家长面对这些小事,常常听之任之,认为“树大自然直”,这是错误的看法。
三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文化环境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文化同其它方面文化相比,亲合力、感染力更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四是制定规范,运用强化机制。在幼儿园,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把东西放回原处、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较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可惜孩子到了家里似乎就 “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主要还在于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即使有些规定,但由于父母对子女溺爱、娇宠心理学的作用,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制止和消除不良行为,父母必须适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强化手段。例如孩子做了好事,受到他人的赞扬而继续做好事。“做好事”这种行为的增强是由于“他人赞扬”起了强化作用,强化是孩子行为塑造的重要心理机制。
五是不能有例外。为培养好习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新习惯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在形成过程中,常常有相反力量在作祟。如“拾金不昧”等,只要有一回因私心杂念夺去了孩子好品德的追求,重新做起来就会变得困难了。
六是要注意实践和行为指导。习惯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要躬行实践。只有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只注重说理教育而忽视实践,良好的习惯是不会真正形成的。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父母要注重对孩子进行行为方式的指导。行为方式的指导对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重要。只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不够的,还必须告诉他们如何去做。
————————————————————分割线———————————————————————
补正月初十在外婆家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