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还会让自己的孩子下跪吗

(2010-06-08 07:51:11)
标签:

2岁8个月

任性

教育

行为习惯

关键期

爱的惩罚

分类: 童年记事

你还会让自己的孩子下跪吗

一早来,E接到大学老师电话,让帮忙去教室看看,赵来了吗?因为那孩子早晨和父母说好要来上课,结果每次都跑游戏厅去了,他才上初二,谎话已经编的开始天衣无缝。

 

看着赵这个孩子的变化,让我又开始感慨儿子的教育,小男孩的教育问题越大越棘手,自己虽然是当老师的,可很多时候,教育得了学生却不知道怎么教育自己的儿子。几米2岁8个月,已经越来越难管教,个性越来越突出,任性,不是一般的任性。而且还出现了一个坏习惯,一生气不高兴就摔摔打打,有时候我们真的不能低估了成人对孩子的影响。

 

他生气的时候,谁在他身边,他就去打谁,还会把一桌子的玩具全部掀翻到地上,会把可爱的音乐小老虎狠狠的摔成两半...这一切都让我忧虑,气急的时候很想狠狠的打他一顿,他现在没有惧怕的人,我们打他,他都当做开玩笑。都说夫妻两人应该有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可是我们两个谁都下不了手呢...

 

几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让我担心,我们给他的爱千万不要成为一种伤害。

我也知道宝贝儿的个性和习惯一旦形成,很难再改,三岁以前是各种规则培养的关键期,孩子越大外部教育对孩子的作用会越弱,现在孩子还小,没有是非的观念,但作为成人是有责任和义务给孩子正确的是非观的,如果没有有效的制止,就等于是助长错误的行为地发生,在孩子原则错误面前给孩子适当的惩罚是很有必要的,(惩罚可以分很多种) 当然惩罚之后当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要及时给予孩子安抚,也就是所谓爱的惩罚。

 

可是这种尺度实践起来确实很难把握的。

 

我一直想给几米一种全新的赏识教育,有别与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不是凡事都以打骂为主。可是,看看现在学校里的孩子呢,明显的孩子的素质一级不如一级,任性、自私等问题极为普遍。甚至新闻上不断曝光的残忍的杀害父母事件,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到底缺失了什么?

 

而以前的棍棒教育呢,现在来看棍棒底下也出来不少的人才。

在和E大发感慨的时候,E讲了他小时候,我们熟悉的童年。母亲的传统教育方式,直到现在,让他一直对母亲保持敬畏之心,母亲皱眉头不高兴时,他心里仍会七上八下的。

 

1、在他幼儿园的时候,因为一次没有告知家里人而跑出去玩了大半天,心急如焚的母亲找到他,拖到家里,就是一顿狠狠暴揍,然后在距离床很远的位置,很准确的把他抛到床上。却吓得他魂都没了,母亲更是不顾他的嚎啕大哭,把他一个人锁在房间里,直到天黑...

 

一切都源于爱,可是我在想,换做自己是真的下不了狠心哪,几米一哭我就心软了,立场确实不够坚定,对于原则性问题没有适当惩罚。

 

2、在他小学的时候,因为一次犯错,一向很少言语的父亲,让他第一次跪在他们面前。E说到现在他还很少和父亲交流,是敬畏也或许曾经留下的阴影...他一直觉得跪下那一瞬间,就是犯了天大的错误,以后,再也没有犯过大错。

 

不禁想到昨天收到的手机报,5号重庆万州纯阳中学的高中毕业典礼上,900多名学生向老师集体下跪“谢恩”事件。一起集体下跪事件引起网络轰动与争议。古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可以给父母下跪,给老师跪也或许情理之中,但这样集体下跪却是场面惊人,只怕是炒作多于感恩。(这是个有争议话题,不过多讨论)但时至今天,你还会让自己的孩子在犯错时给自己下跪吗?

 

说到古语想起岳母教子的故事,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出身乡野,识字不多,却是一个极有主见、为人刚直、思想开明的母亲。她从小就对岳飞施以严格的家教,教育儿子不但要学会承担各种苦难,而且要能成为一个刚直不阿的男子。岳飞一生谨记母亲的教导,成为名垂青史的誓死报国的民族英雄。

 

这位伟大的母亲有太多值得我们当母亲的学习的地方,看来传统教育模式虽然不提倡,但并不一定是全部要摒弃。

我们现在的家庭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赏多罚少,要么以罚为主,一味迷信于“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古话。惩戒真的是一门艺术,讲究和颜悦色地进行处罚,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制定的处罚。接纳和惩戒是爱孩子的父母不可缺少的两只手,不能失之偏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培养出健康、开心、快乐、通情达理的孩子。

 

而最重要一点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不允许失败的,必须全面考虑教育的细微末节,从小时候抓起,从点点滴滴中去约束,不至于造成教育中出现大的疏漏,祸患常积于忽微,再大的工程看来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就像教育孩子这样庞大的工程,我们才刚刚起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