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领导力风格理论
特质理论研究采取的是“从成功领导身上总结不同特质,并且期待和领导活动一一对应起来”的研究方法,经过近百年的研究,由于研究方法脱离领导活动现实而没有得出多少令人信服的结论,研究结果不仅没有得出特质与领导效果之间的直接关系,反而得出了“从个人特质去分析领导力是不可靠和困难的”这样的结论,于是人们尝试着另辟蹊径进行研究。
风格理论:从关注个人特质转到关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的行为方式——从抽象概括个人特质转而观察领导者处事风格;从主观臆断到客观总结,使领导力研究从内在品性转变为从可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去进行研究,使隐性转变为显性。
该理论扩大了对领导活动的研究范围,从不同情况下领导者对追随者采取的手段和行为方式总结其领导风格。例如:注重完成上级交给组织的任务还是注重与下属的关系,是经常批评、责备追随者还是经常表扬和鼓励下属等。
该理论认为:领导者都具有“任务”和“关系”两种最基本的行为方式和领导风格,群体中的有效领导应该成为“使下属成为努力得不得了又高兴得不得了的人”。[把员工激发得忘我工作的同时也充分享受愉悦的人]。
风格理论建议把两种行为方式结合起来影响下属。
特质理论与风格理论的比较
特质理论重点强调抽象的领导者个性与特质;风格理论重点强调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采取的具体领导方法和行为方式。
特质理论强调领导者是什么样的人;风格理论强调领导者经常做什么事情和怎么做事。
特质理论强调什么样特质的人领导力强;风格理论强调怎样做事的人呈现出的领导力强。
从关注特质到关注行为,是领导理论的重要发展。
最基本的领导行为分为“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
“任务行为”立足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帮助群体成员达到领导者和他们的共同目标。
“关系行为”立足于帮助下属对自我、合作者在所处环境与组织内感到舒心惬意。
有代表性的风格理论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20世纪40年代)在斯托格迪尔研究基础上发现:领导风格和个人特质同样重要(在特质理论基础上,斯托格迪尔提出对领导活动研究只停留在对特质进行研究不够,应该关注特质以外的其它方面)。
密歇根大学研究者从小型群体的领导绩效研究入手发现:领导风格对领导过程和效果影响很大。
布莱克[Blake]和莫顿[Mouton]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对不同情境下上面两种领导行为进行分析,探讨领导者如何在相同的组织情境下使用“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他们发现:随着情境变化,领导风格也需要不断变化。开始研究哪些行为最有效和怎样做才是成功领导。他们所总结的“五种重要领导风格”。开辟了多变量研究领导活动的先河(a变,b也变;情境变,领导风格也应该变)。
该研究成果可拓展和推广,用于分析多种较复杂的问题。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
依据心理学意义上的行为观察和行为分析方法,摆脱了特质理论的抽象归纳和提炼方式,修正为以个性、人格、形象、IQ等特质分析方式。
通过反向评价来证实领导力强弱——通过让追随者(下属)对领导者进行评价来分析领导活动与行为方式,把领导力评价拓展为追随者角度而不仅只是从领导者角度看问题(摆脱领导者特质决定论)。
研究发现:不同情境下采取不同领导风格,不同情境需要不同领导风格,是领导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领导力形成的重要因素(权变)。
研究者设计的《领导行为风格描述问卷》(Leader Behavior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简称LBDQ],由1800个条目和150个问题组成,该表反映:某些行为合理组合者才是典型领导(缩印版本为[LBDQ]—2)。
“开拓结构行为”(任务行为)和“关怀行为”(关系行为)是性质不同又各自独立的连续体,不是二元对立的两个端点(领导者不是在“任务行为”方面高就一定在“关系行为”方面差,而是可以同时高也可以同时低,也可能因时、因人、因环境而有高有低——人是需要不断变化和调整的)。
研究证明:两种行为均高是好的领导方式。
领导风格问卷[模拟LBDQ][简化]
根据你的评估对象在下述行为上的实际状况,圈出你同意的数字。
(1=从不
2=很少
3=有时
4=经常 5=总是)
1、
告诉小组成员应该做什么 1
2
3
4 5
2、
对小组成员友好 1
2
3
4 5
3、
为小组成员设立行为标准 1
2
3
4 5
4、
帮助别人在小组中感到自在 1
2
3
4 5
5、
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建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