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21年2月15日,这天是大年初四,参加户外平台组织的爬长城活动,介绍说是休闲游,主要是云蒙山四座楼长城。由于新冠病毒的肆虐,我已经好几个月都没活动了,听说是休闲游,又没有去过,就报名参加了,先看看体力如何,毕竟今年71了。(本文作者李辛海)

我们一共54人,乘着一辆大号的大巴车从北京城里出发,顺着密关路,过了社科院密云党校大门往北不远,就在路边停车了,马路对面有一个不起眼的豁口,大家迅速上山。由于现在还是封山防火季,怕被防火员堵住,所以动作要快。

这段爬上山脊的路可不好走,不是高险,而是一很陡,差不多70度。二很滑,全是松土和砂石,很难踩到一块实地。每个人几乎趴在地上,防止下滑,判断能踩得住的地方,还要借助小树和荆棘。这是我们领队拍的我们爬山时的狼狈相。

这是我今天爬长城的地图,红点1是我们下车的地方,左边的锯齿红线是长城,长城红线下面有两个黑方块,那一段是我们计划走的云蒙山四座楼景区,遗憾的是我们后队走了一半就叫防火员截下来了。于是我们有4个人从景区大门,也就是社科院密云党校大门出来,即红点2的地方上到了密关路。在用手台和后队联系后,顺着密关路往北走到红点3的位置,在那里和后队会合。从那里由领队带着去爬了北石城到鹿皮关的一段长城,也就是图中左上面长城红线两个黑方块之间的一段,终不觉得遗憾了。最后从桃源仙谷景区出来,在红点4的位置集合,坐了三站公交车,到了尖岩站,才上了大巴车回京。
我们终于上到长城上,这里的城墙为毛石垒砌,有少量石灰填缝,基本上挺结实,保存完好。
在这里能到看到云蒙山四座楼的全部,三个敌楼,一个圆形烽燧(最高处)。前面的是第一座,得名三道边楼(长城网为密云566号敌台)。
这是三道边楼,此名见于公园游览图,不知其中奥妙。楼门被封,是3*3眼的规格。
这就是四座楼中的第二座——将军楼,两个楼口都很高,没梯子不行,所以内部结构不详,估计都是纵向三条拱廊,没有中室,楼体保存很好。

前面是我们后队没走的两座楼,望楼兴叹,遗憾了。这时村里又上来几个防火员,把我们劝下山。大拨后队的人跟着防火员下到村里,我们有4个人先下到水泥路,然后沿水泥路来到了云蒙山景区,这里也是社科院密云党校校址。
在高台的顶上可以俯瞰鹿皮关和白河。那条大桥叫大关桥,上面密密麻麻堵着车,那是去黑龙潭景区的,大年初四,什么景区都是这么多人。

我们领队特意指给我看远处的一座孤楼,问我是怎么回事,当时我也没在意,这种情况在长城沿线很多,但是现在结合古籍描述来看,很可能是文中说的“迤东石门墩大河口”中的石门墩。因为那里是石塘岭关的东面,白河下游汇入密云水库的河口处(可见地图),地势比较开阔。夏秋季涨水,所以“夏秋雨水阻马”。另外两墩是“打虎安(菴)、老鸭岭“(具体位置不详),又说”三墩空,通单骑”。

在大关桥东岸,有石碑刻着“鹿皮关长城”。这是网友拍的那块“鹿皮关长城”的石碑。石塘岭关何时又称鹿皮关,尚无明确时段,应该是历史演变。明万历年间还只称有鹦鹉岩,无鹿皮岩,民国三年已称鹿皮关了,估计在清代民间已更名。

放大拍了一张,腰线是由小块碎石支撑在大条石之间,连成一条线,十分有规律。据分析是透水防潮用的,我也同意这种分析。这里的长城是毛石垒砌的,顶部没有用青砖墁铺,防水性不好,所以在墙体腰线处以此方式砌筑,防止内部土芯受水膨胀,拱塌城墙。

这就是刚才路过的烽燧(或附墙敌台),密云554号敌台,全部毛石垒砌,保存尚好。这个碎石墩台离敌楼很近,烽燧和敌楼的作用不同,一般不通用,所以烽燧的可能性更大。而且这里守着石塘岭关(鹿皮关)的西岸,是通风报信的重要地点。

在下山的路上还看到“铲偏坡”的遗迹,我用红字标出,可以明显看到在缓坡的山体上,铲出立面的陡崖,挡在城墙前面,类似挡马墙的作用。《四镇三关志》记载,“铲偏坡,边外山坡平漫,势可驰聚,难为守者,随其高下,斩成壕堑,以限虏马。”
我们有七八个队员进到桃源仙谷景区,一大片水面挡在前面,景区用铁丝网把这块围起来,很难进去,我们又踩着冰面从一个豁口上岸,强行从堵口的荆棘中进到景区大路上,终于松了一口气。如果是夏天就麻烦了,那一大片水就无法逾越。
这是全国文保碑,长城<南石城水关遗址>,由于这里修的崭新,很难发现遗迹,我估计就在修桥处。最后我们出了景区,顺着大路走到密关路上,大队人马在此汇集。由于大巴车怕罚款,停的挺远,所以我们又坐了三站公交,才上了大巴车,5点左右发车回京,到家7点多。由于三四个月没爬山,所以第二天腿疼。

我们一共54人,乘着一辆大号的大巴车从北京城里出发,顺着密关路,过了社科院密云党校大门往北不远,就在路边停车了,马路对面有一个不起眼的豁口,大家迅速上山。由于现在还是封山防火季,怕被防火员堵住,所以动作要快。

这段爬上山脊的路可不好走,不是高险,而是一很陡,差不多70度。二很滑,全是松土和砂石,很难踩到一块实地。每个人几乎趴在地上,防止下滑,判断能踩得住的地方,还要借助小树和荆棘。这是我们领队拍的我们爬山时的狼狈相。
这是密云的长城分布图,我今天走的是左面黑圈里的两段。主要是云蒙山四座楼(其中的两座楼)和北石城到鹿皮关的一段长城。

这是我今天爬长城的地图,红点1是我们下车的地方,左边的锯齿红线是长城,长城红线下面有两个黑方块,那一段是我们计划走的云蒙山四座楼景区,遗憾的是我们后队走了一半就叫防火员截下来了。于是我们有4个人从景区大门,也就是社科院密云党校大门出来,即红点2的地方上到了密关路。在用手台和后队联系后,顺着密关路往北走到红点3的位置,在那里和后队会合。从那里由领队带着去爬了北石城到鹿皮关的一段长城,也就是图中左上面长城红线两个黑方块之间的一段,终不觉得遗憾了。最后从桃源仙谷景区出来,在红点4的位置集合,坐了三站公交车,到了尖岩站,才上了大巴车回京。

这段长城属于蓟镇石塘路所辖,据《四镇三关志》<形胜·乘障>载:“石塘路,关寨二十三。……石塘岭下,……西石城关,……东石城关,……石塘岭关(今鹿皮关)……”这里的西石城、东石城和鹿皮关都是这一带。

据云蒙山长城遗址公园介绍:“现存长城遗址,据传,部分地段属北齐时期,而大部分为明初所修,属蓟镇边墙东中西三路之西路。其石塘岭段北起石塘岭,南迄亓连口,长九十二里,设关砦十二,附墙台三座,空心敌台五十九座,初建于洪武、永乐年间,隆庆、万历年间又加修补、改建。墙体多以山石包砌,填充夯土,外侧叠筑垛口。敌台下垒石条,上砌青砖。关砦城置于水陆要冲,清代惟用关砦城,而长城失修,墙体上半部多有残缺,平添几分沧桑之色,然下半部多保存完整,盘旋起伏于山谷之间。”

长城遗址公园介绍又说:“其白河之南水谷山亦称滴溜褂山(简称滴溜山),悬崖西向,墙体依势作南北蜿蜒状,连以三座敌台及圆形烽火台,今又得称四座楼山。此段长城南跨清溪(今称云梦峡),东水谷关城及古水关遗址犹存(今栗林度假山庄南六里许)。清康熙年间,有宋代名臣范仲淹第十九世孙、兵部尚书范成勋致仕后,“数策仗登其巅,审其气象轩豁,城郭完固”,而择青甸溪流之北建清溪山庄(在今栗林度假山庄东六里许库区)。今山溪城郭依稀可辨,而更得见密云水库之大观。”我们爬的四座楼一带就是“滴溜山”。
关于蓟镇三协(区)十二路,始于隆庆三年(1569),戚继光上疏十七事。疏入,改任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今河北迁西)、永年(今河北卢龙)、山海关等处。上任后重新调整防御部署,把蓟镇分为三协(区)十二路,东协为山海关、建昌营、燕河营、古门子口。中协为喜峰口、松棚、太平寨、马兰峪;西协为古北口、墙子路、曹家路、石塘路。这里的长城为西协最后一路石塘路所辖。
据《四镇三关志》<形胜·乘障>载:“石塘路,关寨二十三。……石塘岭下,……西石城关,永乐年建,正关,通单骑,余通步,缓。东石城关,永乐年建,正关,通单骑,余通步,缓。石塘岭关(今鹿皮关),永乐年建,正关,河口宽漫,通众骑,极冲。迤东石门墩大河口,夏秋雨水阻马,打虎安、老鸭岭三墩空,通单骑,余通步,缓。边城九十二里,嘉靖三十年建,隆庆元年修。附墙台三座。空心敌台五十九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这是这段长城比较权威的历史记载。
关于《四镇三关志》中的东石城关和西石城关,现在没有对应的地点,现在只有北石城和南石城两个地名,这里又是个谜。据考证,南石城曾称为“前石城”,“北石城”曾称为“后石城”,这主要是从到密云县城的方向排列的。据南石城村67岁的张中华老人讲,他亲眼见过南石城村原来的城堡,城门洞呈拱形,宽2米,高3米有余,门洞上方一块长方形的青石上刻着“前石城”三个大字。
据1990年出版的《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记载:“明代洪武年间,筑长城,于该地设关口。嘉靖至隆庆年间,用土石修建南北两个守口城堡,初称"前石城"和"后石城",后依方位改称"南石城"、"北石城"。”这段文献印证了当地人所说的“前石城”和“后石城”,但是和《四镇三关志》中的东石城关和西石城关的建关时间有差距,《四镇三关志》记载的时间是永乐年间(1403~1424)建关,《密云地县名志》记载的时间是嘉靖至隆庆年间,比永乐年晚。有这种可能性:最初叫东石城和西石城,后来隆庆年间重修时,依据从县城的方位排,有了前石城和后石城,最后从方位排,又有了南石城和北石城(清末时已见)。
《密云县志》(民国三年版),在“村庄篇”记载:县城正北方向“南石城堡至县45里,北石城堡至县48里。”从这里确认清末时已经改为南石城和北石城,而且确有南石城堡和北石城堡两个城堡,两堡之间相隔三里。有人认为北石城就是《四镇三关志》所说的东石城,这也是各抒己见,缺少具体文献的考证。
人传:这里的石砌墙体,始建于北齐天宝年间(公元555年),系就地采石而筑,明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修。公园说明牌也用这样的说法。而且文中所提“大部分(城墙)为明初所修。”《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1990)也说“明代洪武年间,(在这)筑长城,于该地设关口。”看来这里的长城修建很早,但是和《四镇三关志》的提法有不一。
城墙上是要寻守值班的,关于这种铺房有记载:“每守夜台垛,各轮一人,敲梆传筹。遇警,以所备柴薪,预积墙外,燃火通明,城上不露虚实。”这种铺房刚好一人,与史载相符。

旁边有说明牌,内容:将军楼,海拔402.4米,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重修于隆庆年间,此楼是古代军队指挥(每台1个百总,率兵50名,5个楼1个把总,10楼1个千总)的地方,楼是正方形,长宽高约10米,南北各有一门两箭窗,东西各有3个箭窗,顶上四周是垛口,楼基垒石块,上砌青砖,白石灰合江米浆勾缝。这里说此楼建于洪武初年,应该不对。空心敌楼是戚继光发明创造,怎么在洪武初年就有呢?差着几百年。石塘岭关才是永乐年建的(《四镇三关志》载),这个楼子比关口建的还早?可能性不大。
《四镇三关志》中明确说:“边城九十二里,嘉靖三十年建,隆庆元年修。附墙台三座。空心敌台五十九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根本没有洪武初年建城墙和敌楼的说法,所以我对公园和县志的说法存疑。

前面是我们后队没走的两座楼,望楼兴叹,遗憾了。这时村里又上来几个防火员,把我们劝下山。大拨后队的人跟着防火员下到村里,我们有4个人先下到水泥路,然后沿水泥路来到了云蒙山景区,这里也是社科院密云党校校址。
我们4个人出了大门,两个女队员准备坐公交回京,我和另一个男队员去和后队汇合,最后我一个人跟着后队去爬北石城到鹿皮关一段的长城,具体位置见前面的示意图。
有网友认为这条沟就是东石城关(现在的北石城)把守的沟,应该有水旱关口。我们在上山,无法考证,这还是要问问老乡。

这个河口历史上叫石塘岭关,《四镇三关志》对关口有这样的记载:“石塘岭关(今鹿皮关),永乐年建正关,河口宽漫,通众骑,极冲。迤东石门墩大河口,夏秋雨水阻马,打虎安、老鸭岭三墩空,通单骑,余通步,缓。”从现在的地图看白河在关口处由北往南拐向东面,汇入密云水库。

我们领队特意指给我看远处的一座孤楼,问我是怎么回事,当时我也没在意,这种情况在长城沿线很多,但是现在结合古籍描述来看,很可能是文中说的“迤东石门墩大河口”中的石门墩。因为那里是石塘岭关的东面,白河下游汇入密云水库的河口处(可见地图),地势比较开阔。夏秋季涨水,所以“夏秋雨水阻马”。另外两墩是“打虎安(菴)、老鸭岭“(具体位置不详),又说”三墩空,通单骑”。
据考,石塘岭关就在大关桥(1971年所建)桥址附近。第一,这里在长城线上。第二,大桥两岸崖壁上各有镇关楼,上有城墙。第三,这里在白河河道的拐弯处,为建关要地。
据载:鹿皮关长城初建于北齐,明万历年间重修,关口为明永乐年建(《四镇三关志》),水关关口位于白河岸边的大关桥下,是明代时京师北部长城的重要关口(亦是著名水关长城之一)。
网上关于鹿皮关的名字,来源于两种传说,一说白河两岸悬崖峭壁山色斑驳,好似鹿皮斑纹而故名。另一说是居高临下观看峡谷中有大石如花鹿安卧,故名鹿皮关。但是据古籍载第二种说法不实。《长安客话》(明万历版)载:“原石塘岭之隂,有崖俨若鸟形,绿羽红喙,旧呼鹦鹉崖。”注意这里是石塘岭,记住为什么叫鹦鹉崖。再看《密云县志》(民国三年版)载:“石塘岭,县西北五十里,至鹿皮关五里,左襟白河,负城夹堡,为西北冲要地,有鹦鹉岩、鹿皮岩。”由此看来,鹿皮岩应是山色斑驳如鹿皮而得名。(以上资料由网友虫子和老萧提供)

在大关桥东岸,有石碑刻着“鹿皮关长城”。这是网友拍的那块“鹿皮关长城”的石碑。石塘岭关何时又称鹿皮关,尚无明确时段,应该是历史演变。明万历年间还只称有鹦鹉岩,无鹿皮岩,民国三年已称鹿皮关了,估计在清代民间已更名。

放大拍了一张,腰线是由小块碎石支撑在大条石之间,连成一条线,十分有规律。据分析是透水防潮用的,我也同意这种分析。这里的长城是毛石垒砌的,顶部没有用青砖墁铺,防水性不好,所以在墙体腰线处以此方式砌筑,防止内部土芯受水膨胀,拱塌城墙。

这就是刚才路过的烽燧(或附墙敌台),密云554号敌台,全部毛石垒砌,保存尚好。这个碎石墩台离敌楼很近,烽燧和敌楼的作用不同,一般不通用,所以烽燧的可能性更大。而且这里守着石塘岭关(鹿皮关)的西岸,是通风报信的重要地点。
这是楼顶的出水口和吐水嘴,保存完好,不容易。
这条公路蜿蜒于山腰与长城平行,长城与公路最近处不足十米,高德地图显示此公路没有名字,属于村道,据说通往对家河(10公里),进而通到白道峪(18公里)。

在下山的路上还看到“铲偏坡”的遗迹,我用红字标出,可以明显看到在缓坡的山体上,铲出立面的陡崖,挡在城墙前面,类似挡马墙的作用。《四镇三关志》记载,“铲偏坡,边外山坡平漫,势可驰聚,难为守者,随其高下,斩成壕堑,以限虏马。”

我们在景区停车场的桥对面发现了一块文保碑。本图就是停车场前面的桥,石碑就在我拍照的地方。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