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4日随户外平台一行26人到河北潘家口爬长城,从东城峪村(古称东常谷关)到西城峪村(古称西常谷关)一段。为了能把我们送到离长城近的地方,所以只包了20多座的中型面包,穿村中小马路到达潘家口水库西面的太阳峪村。(本文作者李辛海)
这是我们下车的地方,这里新建了一个“教育基地”,门前挂了十几个各种基地的牌子。传统悬山式大门,做的十分规矩,台阶上冬雪未化,村子里静悄悄,没有人影。
太阳峪村属唐山市迁西县汉儿庄乡所辖,位于长城脚下,潘家口水库西岸。小村坐落于两山之间,这里人把这种地方称之为“峪”,古人称之为“谷”。这里曾叫“炭窑峪”,据说清朝时,为皇宫烧制木炭而得名。后来村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它改为“太阳峪”。

在教育基地旁边还立了一块巨石,上刻“太阳峪满族民俗村”,这里正在开发旅游。今天天气晴朗,无风,最高气温大约7度左右,这在河北的深冬就算是好天气了,我脱了羽绒服,换上抓绒服出发。

在村子边上搞了一个度假村,建了一个观景台,下面修了一个水池,有工人正在装玻璃桥。

我们顺着村里的水泥路往东走,在一个下坡处向右拐上了山路。

山阴处的雪还是挺厚,山势陡滑,跟着前队走。

下到一个河汊子,河汊子里有些渔船停靠。

山上有很多保护潘家口水库的石碑。

经过一段陡峭的爬升,终于来到山脊上,这里有一条很难辨认的石墙——长城。
这条长城路荆棘丛生,少有墙友光顾,一路上要用手去分开树枝,所以手腕子划出很多血道,回家发现衣服也刮了一个三角口,不险,但是不好走。

这是我扒开树叶,能看到隐约的墙体,真不知道这样的城墙如何御敌。

这是潘家口水库(左面)和喜峰口(右面)的地形图,左面大的红圈中的蓝线,是我们今天的路程,小红圈中的蓝线是我去年4月走过的地方。
由于古时潘家口和喜峰口是一套复杂的防御工程,加上抗战时期著名的喜峰口抗战,这些都吸引我想一探究竟。

这是长城网这段长城(红线)的示意图,也是我今天爬墙的具体位置图。上面的黑方块是我们上墙的地方,我们先往东走,去看东城峪1号楼(长城网编号),然后返回往西走到西城峪1号楼,然后下到村里,在水坝尽头往西走,最西面(左手)黑方块是上车返京的地方。
上面右手的红点是明代的关口——东常谷关(现在是东城峪村),现在已经淹在水下。下面左手的红点是明代的关口——西常谷关(现在是西城峪村),关城已被拆除。

我们上到山脊后,这是另一面的潘家口水库的水面,由于水深,面积大,白天吸收热量多,所以没有结冰,波光潋滟。

这是我们往东面要去的两个敌楼,近处的大红圈是杏树洼1号敌楼(杏树洼村淹在水里,空余其名),远处的是东城峪1号敌楼,东城峪村也淹了。

这里有一个高点,有一些碎石,队友说是一个烽火台,但是我查了长城网,这里没查到,也许是长城网遗漏,也许不是。

从这个高点往下有一个比较陡的下切,我们去看杏树洼1号敌台。

前队已经登上了杏树洼1号台,可以看到,路上满是荆棘,没有一条明显疏朗的小路。

这是杏树洼1号台的墙体,墩台没有条石墙基,全部为青砖砌成。

敌楼的上部全部破坏,一堆碎砖头,看不出原来的模样。

站在杏树洼1号楼远眺下面的东城峪1号敌楼。

前面有一个陡下,接着一个高高的爬升,上面应该有一个烽火台,长城网编号是2号东城峪烽火台。我们几个弱驴(我已70了)看着高高的山峰犹豫了,因为去了还要回来,最后还是放弃了,从这里开始回头往西城峪走。

这是队友拍的东城峪1号敌楼,是一个东、北、西三面是两箭窗,南面一个楼门的规格,在这一带是比较独特的一种敌楼,就是用软梯上下。

这是队友拍的敌楼入口处,上面门洞下面有两块挂梯石,这是为了不让软梯贴在墙上,方便攀登使用。这种敌楼在宣镇洗马林段比较多。

这是洗马林北段的软梯楼。

这是洗马林软梯楼的挂梯石。

队友拍的好奇心强的队友,踩着被人抠出砖洞的墙体,爬进敌楼一窥。
东城峪古称东常谷关,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松棚路,关寨二十四。……龙井儿下,……东常谷关,洪武年建,通大川,正关东稍城通单骑,冲,余通步,缓。”
这是我们领队无人机拍的东城峪1号敌楼俯瞰图,左面是关口处,淹在水里。敌楼保存尚好,应该是回廊式内部结构,中室有蹬道通往楼顶,楼顶没塌,蹬道口历历在目。
这是我2019年4月份坐船到潘家口小河口爬城时,路过东常谷关的照片,可以清楚看到左手的东城峪1号敌楼和两山挟一沟的关口地形。
在右手(东面)岸边,竖有两块文保碑,一块碑正面:“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东城峪段,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面为保护范围。另一块碑正面:”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东常峪关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面:”东常峪关现名东城峪。外接潘家口关,西邻西常峪关。该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当时归龙井关守将管辖,后关闭。东城峪村现已没于潘家口库区。“
古时,“谷”通“峪”,东常谷何时改为东城峪,尚无考证。
这是队友拍的楼顶雉堞射孔,这种券洞里圆圆的射孔还是第一次见到,从推测看,很可能是火器(火铳)的射孔,因为,射孔在深深的券洞里面,弓箭贴不到孔上,很难利用这种深深的小孔射箭。
中国火器在宋、元时期就大量使用,十五世纪初期,明军征讨安南时俘虏了安南火器专家黎澄,之后黎澄被委任负责制造优质的火器和爆炸物,成为明军三大主力的神机营(火器营)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组建起来的。之后又引进诸多西洋火器,改进新式铳炮。终明一代,火器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威力之猛、制造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开创了中国以火器为主、冷热兵器并用的新纪元。

远处是我们往西城峪的小路,小路上的积雪化的比别的地方慢。

回看我们走过的路,红色1号是东城峪1号楼,红色2号是杏树洼1号楼,红色3号是疑似烽火台。

现在我成了前队第一人,顺着水库边上的山脊和疑似小路往前走,偶尔有条多年褪色的路标还能鼓励我前进。

雪地上出了动物的蹄子印,还没有人走过。

这里有个石堆,应该是杏树洼1号烽火台(长城网标注)。由于周围都是荆棘,所以没钻进去看。

过了杏树洼1号烽火台往北拐个弯,能看见一段明显的城墙。

潘家口水库展现在眼前,水面开阔,波光粼粼,直抒胸臆。

远处西城峪村就在眼前,那条保护村子的大坝十分醒目。

最后我们在红色方块处下了城墙,向村子里直插过去。

这是那段明显的城墙,口外一侧有矮矮的雉堞垛墙,这么低矮的城墙上建雉堞,充其量也就是个掩体,保护身体不外露。

我在这里休息吃饭,后面的几个弱驴也上来了,一起休息一下。

休息完,往前走了不远,看到城墙开始上升,又往山顶上去,我们决定下山脊,直插西城峪村。因为山上既没有什么完整的城墙,也没有敌楼,没啥看的,还能节省体力。
据走完全程的领队讲,山上的路很虐,荆棘很密,上上下下几个山头,个别地方还挺险,虽然有几个烽燧和马面,但是都不高大,毛石垒砌,一般般。

我们在村边的小路上,看到了奇怪的东西,很多金属棍插在地上,上面有两根裸露的金属丝,顺着路延续了一二十米。

这是这段电线的终点,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线头,估计是老乡晚上电小动物用的,使用的是电瓶之类的移动电源。

我们很快就插到了西城峪村。

西城峪村的老房子,估计冬天冷,这里锁了门到城里楼房过冬了,暖和了才过了。我在这里和前队分开,由于鞋里有沙粒,倒倒鞋子,前队顺着一条明显的路往山背面(北面)走去。

弄干净鞋子,正好碰到一个老乡,问了一下到山头上敌楼的路,老乡说就从山南面上去就行。我听了老乡的话,在前队走过的大路口左手,有个小豁口直插山脊。这是在山阳面(南面)俯瞰西城峪村大坝东面的一些房子,西城峪村主体部分都在大坝的西面(右手)。

这个敌楼在长城网上标注的是西城峪1号敌台。我顺着山脊直插敌楼,这时看到前队做错了路,他们绕到北面山坳里的梯田上,正在奋力往上爬。我在上面大喊,提醒他们走错了,但是他们已经爬到半山腰,只能接着往上爬(其中两个女士看着太费劲就回撤了)。而后面的两个听我大喊以后,没有继续走错路,朝我这个山脊方向爬了上来。

我是从这个敌楼南面的崖壁上往里斜着身走过来,没敢往下看,下面是一二十米绝壁。

这是西城峪1号敌楼,估计结构同东城峪一号敌楼一样,也是软梯上下的敌楼,南面两个箭窗还在,其余都塌了。北面有一道宽宽的二等边墙(毛石垒砌,白灰勾缝)与敌楼相连。

队友在这给我拍了一张留念,2020年70岁第一照。也可以看到敌楼下面是个死膛底墩,所以这个敌楼只能是使用软梯上下的楼子。

队友在阳面又给我拍了一张。

从山顶上俯瞰西城峪大坝,大坝的左面水库,右面是西城峪村的主体。
原来潘家口、喜峰口一带是一块洼地,这里是古代一个重要的关隘,历史上很多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这里,但是因为“引滦入津工程”的需要,于1975年开建潘家口水利枢纽工程,把潘家口和喜峰口长城,及数座村庄都淹在水底。西城峪这个副坝就是为了防止水大、把西城峪村淹了而建。

我们在山顶玩了一会开始下撤,由于敌楼南面的小路风险太大,就从敌楼东面的陡崖上下来,也是够悬的。这是我下来后回拍后面队员的下撤,下面有个队员在指导上面队员的踩踏处,并施以保护。

我们顺利地下到山下,这时夕阳西下,暖黄色的阳光给山峦描出金色的轮廓。

我们穿过大坝去看西城峪长城文保碑,夕阳勾勒的大坝十分耀眼。

对面山脊上有一道长城垂下(红圈内)。

这张地图还要展示一下,左手的长城线上可以看到有西城峪1号敌楼,西城峪村里有西城峪2号敌台和3号敌台,在2号和3号敌台之间就是明代的西常谷关。关口南面有城墙相连,就是刚才山上的那道城墙。西城峪1号敌楼下面是一条虚线,那是山险,没有墙。

这是队友曾经拍的西城峪3号敌台遗址,好像是个圆形墩台。
《四镇三关志》<形胜·乘障>载:“松棚路,关寨二十四,龙井儿下……西常谷关,洪武年建,正关口东稍城,横岭墩各空,通单骑,冲,余通步,缓。”这里的东稍城和横岭墩具体是哪个,尚不清楚。
我个人认为:此关走向是南北的,所以东稍城应该在水库方向,而横岭墩我认为是北山上的西城峪1号台,因为南山上没有敌台,只有北山上的1号台。

这是队友曾经拍的西城峪2号敌台遗址。由于没做好功课,这些遗址没能去探访。从队友照片可以看出,2号和3号敌台,应该是战台,不是敌楼,它的基础都是毛石垒砌的,而且面积比较大,不可能有敌楼存在。

这是西城峪2号敌台和3号敌台大致的位置图,在村子中的两个红圈处,西常谷关关口应该在两墩之间。
由此看来西城峪村位于古道两边,古道穿过水坝的位置,通往潘家口和喜峰口一带。潘家口和喜峰口一带是一个巨大的山谷盆地,里面有很复杂的防卫工程,可惜都淹在水下了。
这里展示一下喜峰口的关防布局,十分错落复杂。

傍晚的斜阳照在村子里,炊烟缭绕。据说村中不少房院修建时拆用了大量的长城砖石,还有不少的文字砖。

这里的人家还是用柴煤生活,一到做饭的时候就是炊烟袅袅,倒显得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

水库边上的山峦在夕阳照耀下,染成金黄色,渔船靠岸,波澜不惊。

这是西城峪副坝,介绍说:此为一级建筑,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五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坝体为厚斜墙土石坝,……工程由00619部队施工,1979年5月动工,1980年12月基本竣工,……。总之,这个坝是村子的保命坝,大坝的下面就是村子。

在水坝的南端,有两块文保碑,一块是河北省文保单位:明长城—西城峪段,2018年10月立。一块是河北省文保单位:明长城—西常谷关,在西常谷关碑的背面载有文字:“西常谷关现名西城峪,西接三台关山。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当时归龙井关守将管辖。《迁安县志》载:关内有石城,高丈六尺,周长百九十二丈九尺,设东门。《卢龙寨略》记载:万历年间城内有109家,该关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毁坏。”但是也有村民说,关口城门在七、八十年代(估计是修水坝时)毁坏。

过了文保碑,我和队友一边聊天一边去寻找回去的中巴车,没有精确的看准位置,结果走了1公里多的冤枉路,一直走到了村口的仿长城门洞,夕阳斜照,金光穿洞,倒是也不冤枉这段错路。

这是门洞的正面,门额:西城峪。左联:建设美好家园,右联:构建和谐社会。
古时,“谷”通“峪”,西常谷何时改为西城峪,尚无考证。

村口外还有一个开矿的井架,暖黄色的天空给村子蒙上一层安宁闲适的温情。我和另一个队友在这里发现走错了方向,赶快往回走,我们应该在文保碑处往右手走,我们走反了。

我们走进西城峪村,村委会前面有一棵老柳树,远处村子上空烟雾缭绕。

村里的老石头房子还有人居住,塑钢窗的毛玻璃里有灯光亮着。我们找到了回京的车子,这时后队还在山上,最后是点灯下山。

这是我们今天计划行程的完整路线轨迹图,但是我们几个弱驴没有走全,如果完整路线是8.5公里,那我们也许只走了6公里,好在我走了将近3公里的冤枉路,所以和完整路线的距离差不多。最后安全返京,赶上了地铁。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