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峪(东常谷关)、西城峪(西常谷关)长城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20年1月4日随户外平台一行26人到河北潘家口爬长城,从东城峪村(古称东常谷关)到西城峪村(古称西常谷关)一段。为了能把我们送到离长城近的地方,所以只包了20多座的中型面包,穿村中小马路到达潘家口水库西面的太阳峪村。(本文作者李辛海)
这是我们下车的地方,这里新建了一个“教育基地”,门前挂了十几个各种基地的牌子。传统悬山式大门,做的十分规矩,台阶上冬雪未化,村子里静悄悄,没有人影。
太阳峪村属唐山市迁西县汉儿庄乡所辖,位于长城脚下,潘家口水库西岸。小村坐落于两山之间,这里人把这种地方称之为“峪”,古人称之为“谷”。这里曾叫“炭窑峪”,据说清朝时,为皇宫烧制木炭而得名。后来村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它改为“太阳峪”。
这条长城路荆棘丛生,少有墙友光顾,一路上要用手去分开树枝,所以手腕子划出很多血道,回家发现衣服也刮了一个三角口,不险,但是不好走。
由于古时潘家口和喜峰口是一套复杂的防御工程,加上抗战时期著名的喜峰口抗战,这些都吸引我想一探究竟。

这是长城网这段长城(红线)的示意图,也是我今天爬墙的具体位置图。上面的黑方块是我们上墙的地方,我们先往东走,去看东城峪1号楼(长城网编号),然后返回往西走到西城峪1号楼,然后下到村里,在水坝尽头往西走,最西面(左手)黑方块是上车返京的地方。
上面右手的红点是明代的关口——东常谷关(现在是东城峪村),现在已经淹在水下。下面左手的红点是明代的关口——西常谷关(现在是西城峪村),关城已被拆除。

这是我们往东面要去的两个敌楼,近处的大红圈是杏树洼1号敌楼(杏树洼村淹在水里,空余其名),远处的是东城峪1号敌楼,东城峪村也淹了。

这里有一个高点,有一些碎石,队友说是一个烽火台,但是我查了长城网,这里没查到,也许是长城网遗漏,也许不是。

从这个高点往下有一个比较陡的下切,我们去看杏树洼1号敌台。
东城峪古称东常谷关,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松棚路,关寨二十四。……龙井儿下,……东常谷关,洪武年建,通大川,正关东稍城通单骑,冲,余通步,缓。”
在右手(东面)岸边,竖有两块文保碑,一块碑正面:“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东城峪段,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面为保护范围。另一块碑正面:”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东常峪关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面:”东常峪关现名东城峪。外接潘家口关,西邻西常峪关。该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当时归龙井关守将管辖,后关闭。东城峪村现已没于潘家口库区。“
古时,“谷”通“峪”,东常谷何时改为东城峪,尚无考证。
中国火器在宋、元时期就大量使用,十五世纪初期,明军征讨安南时俘虏了安南火器专家黎澄,之后黎澄被委任负责制造优质的火器和爆炸物,成为明军三大主力的神机营(火器营)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组建起来的。之后又引进诸多西洋火器,改进新式铳炮。终明一代,火器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威力之猛、制造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开创了中国以火器为主、冷热兵器并用的新纪元。
据走完全程的领队讲,山上的路很虐,荆棘很密,上上下下几个山头,个别地方还挺险,虽然有几个烽燧和马面,但是都不高大,毛石垒砌,一般般。

弄干净鞋子,正好碰到一个老乡,问了一下到山头上敌楼的路,老乡说就从山南面上去就行。我听了老乡的话,在前队走过的大路口左手,有个小豁口直插山脊。这是在山阳面(南面)俯瞰西城峪村大坝东面的一些房子,西城峪村主体部分都在大坝的西面(右手)。

这个敌楼在长城网上标注的是西城峪1号敌台。我顺着山脊直插敌楼,这时看到前队做错了路,他们绕到北面山坳里的梯田上,正在奋力往上爬。我在上面大喊,提醒他们走错了,但是他们已经爬到半山腰,只能接着往上爬(其中两个女士看着太费劲就回撤了)。而后面的两个听我大喊以后,没有继续走错路,朝我这个山脊方向爬了上来。
原来潘家口、喜峰口一带是一块洼地,这里是古代一个重要的关隘,历史上很多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这里,但是因为“引滦入津工程”的需要,于1975年开建潘家口水利枢纽工程,把潘家口和喜峰口长城,及数座村庄都淹在水底。西城峪这个副坝就是为了防止水大、把西城峪村淹了而建。

这张地图还要展示一下,左手的长城线上可以看到有西城峪1号敌楼,西城峪村里有西城峪2号敌台和3号敌台,在2号和3号敌台之间就是明代的西常谷关。关口南面有城墙相连,就是刚才山上的那道城墙。西城峪1号敌楼下面是一条虚线,那是山险,没有墙。
《四镇三关志》<形胜·乘障>载:“松棚路,关寨二十四,龙井儿下……西常谷关,洪武年建,正关口东稍城,横岭墩各空,通单骑,冲,余通步,缓。”这里的东稍城和横岭墩具体是哪个,尚不清楚。
我个人认为:此关走向是南北的,所以东稍城应该在水库方向,而横岭墩我认为是北山上的西城峪1号台,因为南山上没有敌台,只有北山上的1号台。
由此看来西城峪村位于古道两边,古道穿过水坝的位置,通往潘家口和喜峰口一带。潘家口和喜峰口一带是一个巨大的山谷盆地,里面有很复杂的防卫工程,可惜都淹在水下了。

这是西城峪副坝,介绍说:此为一级建筑,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五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坝体为厚斜墙土石坝,……工程由00619部队施工,1979年5月动工,1980年12月基本竣工,……。总之,这个坝是村子的保命坝,大坝的下面就是村子。

在水坝的南端,有两块文保碑,一块是河北省文保单位:明长城—西城峪段,2018年10月立。一块是河北省文保单位:明长城—西常谷关,在西常谷关碑的背面载有文字:“西常谷关现名西城峪,西接三台关山。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当时归龙井关守将管辖。《迁安县志》载:关内有石城,高丈六尺,周长百九十二丈九尺,设东门。《卢龙寨略》记载:万历年间城内有109家,该关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毁坏。”但是也有村民说,关口城门在七、八十年代(估计是修水坝时)毁坏。
全文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