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扣长城东线之一

标签:
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箭扣长城在北京墙友中声名显赫,但其惊险程度也是有些让人望之却步,我虽然快70了,但是随户外爬了一年多的城墙,心里还是有了一些底气。看到户外平台组织箭扣东段的活动,不免有些心动,向领队询问了我的情况是否能行,领队说可以。又看了一些资料,知道这里比箭扣西线容易一些,于是报名参加。
我们于2019年4月13日坐大巴来到田仙峪村,直接开到顺通虹鳟鱼养殖中心,下车后穿过养殖中心,走小路上山。(本文作者李辛海)

北京怀柔渤海镇田仙峪村位于箭扣长城脚下、慕田峪长城西侧,距怀柔城区18公里,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大将徐达在这一带督建长城,于永乐二年建田仙峪寨堡。
从这里上山比较费体力,需要爬一大段山路。由于春季北京发生过一些火灾,所以容易上山的西栅子村(也称箭扣村,旧称旧水坑)一带严防死守,不让上山,不得已走了这里。
箭扣长城在划分上属昌镇黄花路渤海所所辖。据明代《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疆域>载:“黄花路,东自慕田峪,西至枣园寨,延袤一百八十里,南至昌平州,黄花镇属下各隘口约八十里,渤海所属下各隘口约一百里,北至四海冶宣府地。”

又据《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乘障>载:“黄花路隘口一十有七。渤海所下,……田仙峪寨,永乐二年建,缓。”说明田仙峪属于渤海所管辖,这一带的地形险要,不是平漫、通众骑的冲要之地。
又据清代《日下旧闻考》载:“渤海所下隘口七:慕田峪关(永乐二年建)、贾儿岭口(嘉靖十五年建)、田仙峪寨(永乐二年建)……边城八十一里半,
附墙台四座,空心敌台四十四座。渤海所新旧营城二座,嘉靖二十七年建城,有渤海仓。”
由此可见,箭扣长城的正式名称应为田仙峪长城,明代在田仙峪村建有田仙峪寨,所以其北面山上的长城(箭扣长城段)应以它为名,而箭扣长城是近现代人们的俗称,至于“箭扣”之名的来由,各种说法坊间多有流传,就不多赘述。
据说,田仙峪城堡为正方形,四边各长68米,向南开一门,现已没了痕迹,但村中有些老人依然能记得城堡的大致位置。村中央有一棵高大的古槐,树龄已有500多年,为当年守城将士所栽。
明初,渤海所是这一带重要的军事指挥机关。明代《顺天府志》记载:
“渤海守御千户所,在昌平州东北百里。弘治中增置,以为山陵北面之备。万历初,移至于慕田峪关,四年,复还旧治。”这里一是说渤海所于明弘治中期(约1500)设置的,为了明陵北面的防备而设。一是说它的规格为千户(正五品)。
清代《读史方舆纪要》载:“渤海所,明弘治中置千户,有新、旧营城二座,嘉靖二十七年(1548)建。”原只有黄花路守备守护陵寝后门,于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移参将(秩三品)驻守渤海所,后来又在渤海城里设守备衙门,调副总兵(二品)驻守。据说,当时的驻守副总兵可调动黄花路、居庸路、横岭路、石塘路四路兵马,权力够大。说明渤海所的重要性。
渤海城守备衙门内有一块石碑“渤海所衙门记功碑”,现存于慕田峪长城旅游办事处。碑文记载:“惟渤海东邻地,切近属,累犯慕贾二边,常窥擦磨二口,将远、边长、兵难捍御,於嘉靖三十二年,督抚提请改移参将於渤海所驻扎,东可以御贼,西可以卫京陵,适中之地,调度两宜。”证明了上述情况。
据《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乘障>载:“渤海所下,……边城八十一里半,嘉靖三十一年(1552)建,附墙台四座,嘉靖三十年(1551)建。空心敌台四十四座,隆庆三年(1569)至万历元年(1573)节次建。”这里所说的“附墙台”就是指这种实心敌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是先建的附墙敌台,后建的城墙,最后建的空心敌楼。
明初,镇边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但是无定员。总兵官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结束缴还。明朝末年,总兵渐成常驻武官,是明朝的高级将领,全国不过二十人左右,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员。权力是非常大的。总兵官,秩正二品。
在长城的防御体系中,烽燧、城墙及关口是前方的第一道防线。寨堡、营堡作为守兵屯田、驻扎和训练之地,
成为第二道防线,位于关口的纵深不远,方便为一线提供快捷的兵力和物资供给。卫城、所城则位于便于交通枢纽和指挥中枢之地,
成为第三道防线。三道防线织成一道致密有效的防御网络,由山海关延袤至嘉峪关,拱卫着大明王朝的疆域。
清末民初教育家,诗人刘庆堂(1845~1929),名永瑞,北京怀柔河防口村人。写诗赞叹箭扣长城之美:
“涧口巍巍叠嶂开,巉岩小径入云隈。
同游到此齐翘首,遥望人从鸟道来。”
刘庆堂在诗的引言中写道:“由龙潭左侧悬崖直上,约三里许,即至涧口,
俗读如扣,险径也。攀跻之难,殆过蜀道。”这里清楚地提到“箭扣”是“涧口”的俗称,这个俗称清代时已有。
刘庆堂形容箭扣长城如李白笔下的蜀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刘庆堂借用《蜀道难》中的“鸟道”之意,用“遥望人从鸟道来”形容箭扣长城如鸟飞过的路,感叹其雄险。
箭扣东线长城建的十分独特:即使绝壁处也要筑城墙,可借山险而不用。稍有平缓处就建敌楼,见缝插针。
在这个敌台附近应该有个石碑,但是我没看到,碑文载:“油篓顶敌台位于箭扣长城东段,是第一座险峰山顶上修建的一座敌台。由于从山下望去此峰削肩直颈犹如古代盛油的油篓,故称“油篓顶”。此敌台修建于明代,可四面制敌,是此段长城的要害之处。此台为实心敌台,下部条石砌筑,其上为砖砌,台体东西走向,东侧设一券门,进入券门后沿台阶而上可达敌台顶部,台上东西垛口保存较好,各有四箭孔,南侧垛口残存0.6米,可见五箭孔和两个吐水石,北侧垛墙口塌,敌台顶部铺房东西山墙保存完好,北墙残高0.6米,房顶坍塌无存。”
农村旧时的油篓,是用柳条编成底大口小的基本形状,铺上麻布和麻纸,用牲畜血反复粘贴,轻而不漏,也不变质。
后一篇:箭扣长城东线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