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北京旅游 |
(续接上节)

历史上多次战役发生于此,有观点认为:远古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曾于此处通过。战国末期王翦灭燕也假道于此。而有据可依的是金灭辽、元灭金都曾在此激战。元朝建立后,西山的军事防务开始淡化,这条京西古道成为重要的商业通衢,军事功能逐渐废退。
明朝建立后,为防止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加强了北部的军事防护。洪武三年(1370)北平守将淮安侯华云龙请奏:“北平边塞......王平口到官坐岭,相去五百余里,俱冲要,宜设兵。”经太祖朱元璋批准,大西山开始重设边关,修复长城。

明朝于景泰二年(1451)建天津关。《明实录》记载:景泰初,守备天津关佐参将魏忠言,天津关口,山高险峻,路通境外至为紧要。《保定府志》载:明万历年间建沿字六号至十一号6座空心敌台,与景泰年间建石堡城合成“七座楼”。台、堡之间联缀石砌长城约4里。
天津关在明代被称为“紧要”外口,它位于京西古道和内长城的结合部,从河北怀来麻黄峪经刘家峪沟、沿河城、柏峪、斋堂到京西的古道就要经过天津关。
天津关在柏峪和沿河城之间的山口,关口旁存有百米方圆、石墙围绕的驻兵遗迹,是京畿西山防御西北来犯之敌的第一道边关。

天津关隶属真保镇紫荆关防线中马水口路沿河城辖区,因此每座敌楼都标有沿字序号。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乘障>载:“紫荆关……。沿河城下,隘口十七,……天津关口,正城一道,缓。”说明这里的地势比较险峻,敌人较难进攻。不是平漫、通众骑的冲要之地。“正城一道”也许就是指那座实心楼。
真保镇分紫荆、倒马、龙泉、固关四路镇守。但参将设置则是,紫荆、倒马各一参将;紫荆关下马水口设一参将,龙泉和固关则合设一参将。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军旅·营伍主兵>载:“紫荆关路,嘉靖二十一年设参将一员领,中军一员,千把总六员,守城千户一员。马水口路,嘉靖二十三年设参将一员领,中军一员,千把总二员,地方官一员。倒马关路,嘉靖二十四年设参将一员领,中军一员,左右哨官二员,坐司官二员。龙(泉)固关路嘉靖二十年设参将一员领,中军一员,左右哨官二员,坐司官一员。”说明紫荆关的重要性,龙泉和固关次要一些。

这个楼有趣的是,箭窗一侧的射孔是开在箭窗之间的厚厚的墙垛上。那么厚的墙垛向下倾斜开一个小小的长长的射孔,多难做的工艺。而且这么细长的射孔,射出的角度就是一个点,杀伤力非常小,真不知道有什么用,做起来还非常困难。

在3号敌楼上看天津关。前面最远处的应该是七座楼中的1号敌楼(沿字六号台),实心楼(左前)是2号,我站的是3号,右面伸出的是一段断头墙,下面是山险悬崖,有城墙接到实心楼。往南还有敌楼,由于是集体活动,而且已经是下午2点左右,路程刚走了一半(9公里),所以没有机会再去看别的敌楼。
京西古道从爨底下北侧的柏峪上山,过天津关,出西山口,进河北的怀来盆地。向西北,可经宣化、张家口去内蒙古;向西,可过蔚县进山西。由此,京西古道东连帝京,西通塞外,成为过去京西重要的出塞道路。

登山古道的出口有很多石碑,有全国文保碑,长城(黄草梁段)。长城介绍碑大意:黄草梁长城位于斋堂镇柏峪村北山上,为门头沟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明长城,该段长城为明隆庆五年(1571)至万历三年(1575)修建,墙体依山而建,连接山险,总长1500米,残高0.8~5.3米,残宽0.3~4.5米,墙体上从东北向西南建有6座敌台和1座墩台。还有一块全国文保碑,长城(天津关段),还有黄草梁健身步道碑,和黄草梁景区介绍牌等。

在石墙上刻着介绍:“天津关,史记:劈山通道,?留夹口,西奚步道贯东西。辽曾破关取幽州,元称大口,天津岭,明修古道七城楼,上有楼橹连石墙,下设堡城,过门、古战场。公廨、正城封锁关口,……”很多字不清,什么文体也不清,凑合看。
全文完。
前一篇:边根梁长城穿越湖海村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