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辛海
李辛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770
  • 关注人气:1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2019-02-01 15:00:09)
标签:

旅游

历史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北京旅游
(续接上节)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在高高德铁塔下,看到了七座楼中的实心楼,这里也是天津关的所在地。这里有沿字六至十一号六座敌台,另有一巨大方形石砌的实心敌台一座,统称“七座楼”。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这是天津关口的实心楼,经过粗加工的石块垒砌而成,明景泰二年(1451)建。
自战国时起这里就是燕国的边陲要塞之一。据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金等数代王朝都在此设关把守,以防止北部外敌通过间道入侵。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实心楼的背面,在高处有一登楼口,但是挺高,需要梯子才能进去。
历史上多次战役发生于此,有观点认为:远古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曾于此处通过。战国末期王翦灭燕也假道于此。而有据可依的是金灭辽、元灭金都曾在此激战。元朝建立后,西山的军事防务开始淡化,这条京西古道成为重要的商业通衢,军事功能逐渐废退。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实心楼前面的全国文保碑,已经破碎,倒地多年,无人问津。
明朝建立后,为防止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加强了北部的军事防护。洪武三年(1370)北平守将淮安侯华云龙请奏:“北平边塞......王平口到官坐岭,相去五百余里,俱冲要,宜设兵。”经太祖朱元璋批准,大西山开始重设边关,修复长城。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这里的城墙属于三等边墙,毛石粗加工后垒砌而成,雉堞用小块碎石垒成,未用灰浆填缝。
明朝于景泰二年(1451)建天津关。《实录》记载:景泰初,守备天津关佐参将魏忠言,天津关口,山高险峻,路通境外至为紧要。《保定府志》载:明万历年间建沿字六号至十一号6座空心敌台,与景泰年间建石堡城合成“七座楼”。台、堡之间联缀石砌长城约4里。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实心楼南面的城墙接山险而止,山险上的敌楼为“3号敌台”,这是旅游标识所定,也许是沿字七号楼。
天津关在明代被称为“紧要”外口,它位于京西古道和内长城的结合部,从河北怀来麻黄峪经刘家峪沟、沿河城、柏峪、斋堂到京西的古道就要经过天津关。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过了天津关口继续顺着小路(京西古道)前行,有一处石豁口。
天津关在柏峪和沿河城之间的山口,关口旁存有百米方圆、石墙围绕的驻兵遗迹,是京畿西山防御西北来犯之敌的第一道边关。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一侧是一块孤立的巨石,上面用红漆喷着“山炮岩”三个字。
天津关隶属真保镇紫荆关防线中马水口路沿河城辖区,因此每座敌楼都标有沿字序号。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乘障>载:“紫荆关……。沿河城下,隘口十七,……天津关口,正城一道,缓。”说明这里的地势比较险峻,敌人较难进攻。不是平漫、通众骑的冲要之地。“正城一道”也许就是指那座实心楼。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这是旅游标识的3号敌楼,4*3眼的规格。
真保镇分紫荆、倒马、龙泉、固关四路镇守。但参将设置则是,紫荆、倒马各一参将;紫荆关下马水口设一参将,龙泉和固关则合设一参将。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军旅·营伍主兵>载:“紫荆关路,嘉靖二十一年设参将一员领,中军一员,千把总六员,守城千户一员。马水口路,嘉靖二十三年设参将一员领,中军一员,千把总二员,地方官一员。倒马关路,嘉靖二十四年设参将一员领,中军一员,左右哨官二员,坐司官二员。龙(泉)固关路嘉靖二十年设参将一员领,中军一员,左右哨官二员,坐司官一员。”说明紫荆关的重要性,龙泉和固关次要一些。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3号敌楼的入口,门额上的石匾已失,敌楼墙上似有文保牌,也已丢失,这个是后做的边框是新的,底部有水泥。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敌楼内部尚好,倒塌不多,结构是砖拱券回廊,中室上架木梁,铺木板,上建楼橹的木芯敌楼。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登顶的蹬道还很完好。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从上面俯瞰残楼。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这个楼有趣的是,箭窗一侧的射孔是开在箭窗之间的厚厚的墙垛上。那么厚的墙垛向下倾斜开一个小小的长长的射孔,多难做的工艺。而且这么细长的射孔,射出的角度就是一个点,杀伤力非常小,真不知道有什么用,做起来还非常困难。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这是从外墙看射孔,开在两个箭窗之间的墙垛上,向下倾斜的射道。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在3号敌楼上看天津关。前面最远处的应该是七座楼中的1号敌楼(沿字六号台),实心楼(左前)是2号,我站的是3号,右面伸出的是一段断头墙,下面是山险悬崖,有城墙接到实心楼。往南还有敌楼,由于是集体活动,而且已经是下午2点左右,路程刚走了一半(9公里),所以没有机会再去看别的敌楼。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从3号敌楼反身走下山的路,有一段类似落叶谷的小路,厚厚的落叶漫到膝盖,由于看不到实地,心里还有些虚。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这里有一处人工开凿的豁口,估计是开通古道时的工程。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这里有一道石壁,上面被山友用自喷漆弄得花花绿绿,大煞风景。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这是已经是下午3、4点钟了,天色渐暗,夕阳斜射。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有队友管这棵孤树叫希望树,在昏暗的阳光下,拍一个剪影。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我们开始顺着京西古道下山,这是一段长长的下坡,估计有几百米的下降。
京西古道从爨底下北侧的柏峪上山,过天津关,出西山口,进河北的怀来盆地。向西北,可经宣化、张家口去内蒙古;向西,可过蔚县进山西。由此,京西古道东连帝京,西通塞外,成为过去京西重要的出塞道路。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古道有很多地方是用石块垒砌的,可以看到石砌的路基。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这是古道之字形拐弯处用石块垒砌的路基。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古道上的台阶。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这里要通过一道石门,所谓“石门”,就是道路很窄,两侧是垂直的崖壁。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为了安全小路边上架了栏杆,小路紧贴右壁悬崖。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转过来,崖壁上刻着“悬空石门”四个大字,山势确实险峻。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仰望石门左右的山峰,高山仰止。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石门对面的崖壁上刻着:“希望之神”,不知何意。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从石门继续下行,沿着山腰转向另一侧山腰,这里是象鼻山。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象鼻山果然十分形象,旁边石壁上有摩崖石刻:“象鼻山”三个字,这个石洞怎么形成的不得而知。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像是一块独立的石柱倒在了崖壁上。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象鼻的底部岩石已经裂了,不知能撑多久,想看的还是抓紧吧。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从另一侧看象鼻山。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这里已经能看到山下的村子,蓝色的大棚建筑是一个砂石厂,把山体毁的够呛。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登山古道的出口有很多石碑,有全国文保碑,长城(黄草梁段)。长城介绍碑大意:黄草梁长城位于斋堂镇柏峪村北山上,为门头沟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明长城,该段长城为明隆庆五年(1571)至万历三年(1575)修建,墙体依山而建,连接山险,总长1500米,残高0.8~5.3米,残宽0.3~4.5米,墙体上从东北向西南建有6座敌台和1座墩台。还有一块全国文保碑,长城(天津关段),还有黄草梁健身步道碑,和黄草梁景区介绍牌等。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这个巨大的砂石厂正好顶在上山的路口,绕了一阵子才出了这个砂石厂,这时已经5点多了,晚霞昏暗了。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路边看到毁山的状况,惨不忍睹。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村口还有一个区级文保碑,“长城砖窑遗址”。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遗址让铲车夷为平地,可惜呀。现在保存较好的砖窑遗址,就是在八达岭古长城口上的遗址了。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村口还有一座小庙——娥皇庙,下面墙体上刻着介绍:太始祖舜帝皇后娥皇,内容太多,不再赘述。应该是个老庙复建,为了旅游。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村口还有一个石窝棚,看样子是个老东西,没有窗户,只有一个小门,不知干嘛用的。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在石窝棚的旁边还有一个高大的石阙,上刻三个大字:天津关。这是网友拍的,我因为操作失误没拍上,借用一下。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在石墙上刻着介绍:“天津关,史记:劈山通道,?留夹口,西奚步道贯东西。辽曾破关取幽州,元称大口,天津岭,明修古道七城楼,上有楼橹连石墙,下设堡城,过门、古战场。公廨、正城封锁关口,……”很多字不清,什么文体也不清,凑合看。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我们的停车处旁边是柏峪村森林防火站,最后是晚上5点40上车回京,另一个户外的人还不齐,继续等待。
北灵山、黄草梁,七座楼、柏峪村穿越之二
这是我“六只脚”的轨迹和参数,还有一些参数,最高海拔1890米,最低海拔884米,累计下降1309米。此次登山感觉道路好走,就是路途较长,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却有不幸发生,天气是很大的问题。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