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网上常有关于罗锅长城的博文,又有朋友去过,不免心中耿耿于怀。正巧山哥户外组团,于是报名前行,于2018年5月12日成行。到车上一看,全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就我一个68了,还好难度1.0。天气灰蒙蒙,有雾气,最高气温28度,傍晚有雷阵雨。(本文作者李辛海)

借网友的图片展示石峡峪堡迎旭门的门额。中间双钩楷书:“迎旭”二字。上款楷体阴刻“钦差整饬昌平等处兵备山东布政司右参议蒲板任彬、钦差镇守居庸昌平等地方总兵官都督定辽杨四畏创建”。下款“大明万历四年(1576)岁次丙子吉旦立”。另有一行,“分守居庸关等处地方参将睢阳沈思学建”。
石峡村位于延庆县八达岭镇西南部,位于八达岭古长城、石峡关长城脚下,长城原始风貌保存完整。该村历史悠久、遗迹众多,有察查公馆遗址、古堡城墙遗存、古堡城门基石、土长城、砖长城等遗址。该村利用这些景点的优势,大力开展民俗旅游。
石峡明代建村,该村为居庸关北部关隘,属战略要地。传李自成进京经此地,将这里劫掠一空,除几间庙宇外,其余全部变为废墟。清顺治年间,官府组织向这里移民,陆续来了几百人。
《光绪昌平州志》记载,“石峡峪下隘口三,内有附墙台十座,明嘉靖三十年建,空心敌台二十五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年节次建。三里曰花家窑,三里曰石峡口,三里曰糜子峪口。”《延庆卫志略》载,石峡峪管辖边城16里,附墙台10座,空心敌台25座。
石峡关为砖石长城,往东与花家窑口的 “八达岭古长城”相衔接,往西走向河北怀来县陈家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
石峡关城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东宽西窄,呈梯形状,面积11137平方米,有南北两门,北门洞宽3米,门额为双钩横书“石峡峪堡”四字,工整有力(现已碎成五块,存于中国长城博物馆)。南门洞宽4米,门额“迎旭”(尚存),城墙高大坚固,高宽各为7米左右,内墙黄土夯筑,外墙青砖包砌。在关城北城墙外8米处,有一东西走向,高2米,宽1米的防洪排水沟。有重兵把守,于隆庆二年设守备,驻守城哨。
由于此次爬长城时间紧迫,没能细细在村里串访,以后有机会再说。
《重修居庸关志》中得到证实:石峡峪口有“正城一道,水门一空,东稍墙一道,拦马墙三道,东西山边城三道,敌台六座,有险可据”。石峡峪在居庸关西,与八达岭一样,设把总一员,带兵巡防隘口三处:小石峡峪口、花家窑口、糜子峪口,俱为明朝永乐年间所建。现在糜子峪口尚不知在何处。
石峡峪建城时还有块汉白玉石碑,上刻《石峡新城记》,碑文开头有“石峡峪山势险峻,傍山一路可直达怀来”,后面有“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守备、营千间”,末行残存碑文为“万历六年岁次戊寅拾月吉日建”。
有一出戏,叫《
三疑计》,剧情源于石峡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并且亲自率领大军东征。兵临雄关八达岭,冒死冲杀,死伤无数,久攻不下,愁肠百结。当地老者献计,转而奔袭石峡关,守将唐英中计离关,李自成趁隙破关直入,兵逼北京城。后人将此历史事件编成京剧,名为《三疑记》,广为流传。
李自成具体在哪里破关尚无定论,在八达岭古长城处,也有李自成破关之说,路口还弄了一个“闯”字的摩崖石刻。
内容是:这段长城叫勺子长城,取其自然形态。在自然风化和损毁之下,这段长城形成一个类似勺子的走向,故名勺子城。
这是我认为疑似糜子峪口的地方,沟底有小路穿过。 糜子峪口(明朝永乐年间所建),据我观察应该在石峡关西线长城至勺子城附近有一处深V型垭口,中间有小路通过,两侧的城墙现在为毛石砌成,多已塌圮。按照周边的长城规制为一等边墙来看,这些毛石墙应该是墙心,城砖扒没了,毛石墙心自然就倒塌了。
糜子峪口,现在没有明确的标识。据《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乘障>载:“居庸路,石峡峪下,糜子峪口,正关、水口,并镇西墩至南山墩,通陈家坟,具平漫,通众骑,极冲,余通步,缓。”说明糜子峪口是极其冲要之处。我个人认为这里可能是糜子峪口。
上文中提到的“正关、水口”应该有正关和水关,当时的很多水关现在都已干涸,成为小路。上文中提到的“陈家坟”估计就是现在的陈家堡村。为什么说勺子城附近这处深V型垭口是糜子峪口呢?因为《光绪昌平州志》记载,“石峡峪下隘口三,……三里曰花家窑,三里曰石峡口,三里曰糜子峪口。”这个沟底垭口距石峡关差不多有三里左右。另外这次我从双关子穿越到石峡关,一路上长城都是飘在山脊上,只有这里下到沟底,所以这里是糜子峪口的可能性最大,陈家堡的双关子离石峡关就有些远了。
这是沟底石墙的顶端,砌的还比较完好,可以看出这里不接续对面的墙,而是单独的一面墙垛,估计是连接关城的一面,只不过外面的城砖扒没了,只剩毛石墙心。这里的长城都是建在山脊上的,只有这里这个豁口在沟底,所以觉得这里像是糜子峪口。
这里路边有很多拆下来的城砖,码放得整整齐齐,估计是老乡准备运走,被制止了。由此见证,长城人为毁坏的有多严重。
旁边有个同望京楼一样的说明牌:九眼将军楼——级别最高的敌楼。将军楼是一个二层建筑,一侧六眼,一侧三眼。内部用墙对窗对门,隔成三街六巷,故得名三街六巷楼。由于是这里级别最高的敌楼,所以也叫将军九眼楼。
九眼楼的另一侧城墙,下面有个进兵阶梯,但是垮塌的很厉害,我们只能从城墙外面的山路绕过去。
关于鸳鸯楼还有个传说:李闯王进京时取道石峡关,留下一众将士镇守此地,以保退路。据说一位驻守在鸳鸯楼的将领与本地女子相爱,闯王进京后将这里的部队调往京城。临别时,他与女子相约鸳鸯楼,等待得胜归来娶她为妻。后闯王在京失利,将领战死沙场,但女子依旧痴痴守望在鸳鸯楼,直至去世。此后,当地人便将这两座距离不足百米,有着浪漫爱情故事的敌楼称作鸳鸯楼。
利用了危崖陡壁作为天然屏障而修建的长城墙叫做“山险墙”,把山劈开而建的叫“劈山墙”,都是在无法修筑城墙的地方采取这样的办法,借助地形完成阻敌的作用。
我们的领队在鸳鸯楼前面的垭口开了个会,决定下山。这是已经是下午约2~3点钟,由于天气不好,预报有雷阵雨,另外路途还长,怕是天黑了不好办,所以决定不按原计划走到陈家堡,罗锅长城没看到。
在车上还真庆幸没淋着,车外面阴云压城,天色如夜,大雨点子夹杂着冰雹,狂下。后面还有五六个人,半个小时后才上了车,虽然领队赶去送伞,估计也淋得够呛。领队还是英明呀,还是有经验,减少了不必要的危险。最后大家安全到家,愉快的一天,虽然遗憾没看到罗锅长城。

借网友的图片展示石峡峪堡迎旭门的门额。中间双钩楷书:“迎旭”二字。上款楷体阴刻“钦差整饬昌平等处兵备山东布政司右参议蒲板任彬、钦差镇守居庸昌平等地方总兵官都督定辽杨四畏创建”。下款“大明万历四年(1576)岁次丙子吉旦立”。另有一行,“分守居庸关等处地方参将睢阳沈思学建”。
今天六只脚的数据:用时7小时,公里11.11,上升819米。公里数不多,主要是上上下下不好走,还费体力。
全文完。
前一篇:圣吉米那诺(圣吉米亚诺)古城
后一篇:锡耶纳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