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边长城(庙港长城)是怀来县境内保存最完、建筑质量、规格最高的一段长城,位于庙港东、横岭西,总长约3000米,城墙都是用规则的大石条砌成。据考证:明代修筑长城时把这段长城作为样板,供负责修筑长城的人参观采样,所以叫样边长城。
对于样边长城早有耳闻,2018年4月22日随山哥户外到此一游。
这是我们到达大营盘下车的地方,有一座砖砌影壁,篆字:大营盘明长城,这是样边长城中的一段。
我们是早上7点20在惠新西街南口上车,走八达岭高速,到怀来下高速拐向官厅水库边上的样边长城,大轿子车走盘山路真考验技术,司机经验老到,开的速度挺快,还有些担心。10点左右到达这里。

也许是怕时间不够,照顾一些第一次户外徒步的驴友和老年人,下车后没有直接爬长城,而是向大营盘村进发。这是途中的一座明代烽火台,夯土筑成。

回望来时的山路,天气预报是小雨。根据六只脚记录:这里海拔已有861米,爬长城的强度下降不少,途中最高海拔1300米左右,有580米的爬升,下降653米。

路边的山花还在,再晚一些就没有了。
据记载,明开国大将徐达修筑居庸关长城时想出了一个办法:为保证工程质量,先选择部分险要地段修建长城“样板”,以此来标定长城的质量和规格(也有一说是戚继光和戚继祖)。最后选定在庙港一带,建造出明长城的精品——庙港长城(样边长城)。

透过山花看远处的长城,不少驴友已经在城墙上爬了。

雨雾下晶莹的山桃花,娇艳欲滴。
庙港长城由整齐的石条砌成,城基宽5.5米、顶宽4米左右、高度在4至8米之间。这段绵延3公里的长城,还有许多科学的配套设施,墙上用石板砌出檐来做排水之用,另外还有泄水孔,以排雨水。

大营盘村口的小庙,新修的顶子,颇为古朴。
大营盘村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瑞云观乡境内的大山深处,因紧挨大营盘长城而得名。

大营盘村的影壁。这个村子不大,据载:大营盘村建村一百多年,地势偏远,处于崇山峻岭之中,人数最多时只有50多人,随着村民陆续移出该村,目前只剩下八户九口人还在此居住(2013年),他们的年龄均在60岁以上。

村里的民居多为石块垒砌。
2013年“张家口市摄影家协会大营盘长城创作基地”以及“天津美院大营盘长城写生创作基地”在河北省怀来县瑞云观乡大营盘村举行揭牌仪式。

热情的村民,穿着志愿者的服饰,在村里搭起了休息棚,提供矿泉水等物品,十分贴心,虽然人不多,但是让人心里暖暖的。

穿过村子,又走了一段泥泞的农田小路,就来到了长城边,从豁口开始了行程。

这里的城墙有的已经不高了,队员在做准备工作。

别的队的驴友在前行。

这里的长城基本都是石砌的,包括雉堞。

回望远处的长城在山间腾跃起伏。我们的前进方向是样边城的石碑处,由于是阴天,方向感不强。看轨迹是先向东再往南。

阴云下的长城更显沧桑破败,这段长城和北京的不一样,不是建在山脊上。这里城外是山岩深沟,城里是比较平坦的土地,适于耕作。

队友在指点江山。
大营盘村地处燕山山脉,海拔1050米,年平均气温9℃,因此慕名前来避暑攀爬的游客居多。据统计,大营盘村年平均游客达10万人次,前来旅游的除户外徒步的驴友之外,还有一部分是摄影爱好者以及进行美术创作的画家。

墙外的山桃花开放正艳。

拍了一个接片。

这段长城基本比较好走,墙体较宽,险处不多。

我们这个团分成了两个部分,前队是身体好的,后队是爱照相的和老年人、孩子(有一个10几岁的女孩)。

这段长城的海墁,由碎石板砌成。

这是保存较好的城墙海墁。

看看城里(右)和城外(左)的地形。

这张看得更清楚,城里和城外的地形。

这里的雉堞只有向外的一侧,多为石砌,内侧没有。

起起伏伏的残墙,幸好昨天下的雨,土层没有泥泞,湿润而富有弹性,空气清新。

回看远处路过的长城。

抽空拍一张。
据说,80年代之前,这里的老百姓很穷,家里盖房子没砖,就到这个地方拆砖。一个毛驴驮个4块,1个人只能背1块,很多村里边的房子都使用城砖建起的。

有的城墙里侧几乎和农田齐平,外面山崖陡峭。
样边长城按照属地原则,由附近的乡镇管理,县里不定期,一年巡查2、3次。然而说是“巡查”,并没有记录,说是“管理”,也并没有任何经费抢修。样边长城和怀来县管辖下的其他60多公里长城一样,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远处的敌楼是碎石砌的,残缺严重,几个石窗残框突出,有些老驴称呼为五指山,有的驴友觉得像吴哥窟。

它突出在一个高高的山头上。
根据我国2006年颁布实施的《长城保护条例》,“长城所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长城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由于地方没钱,虽然要求村干部要当好长城保护员,但一点补助也没有,一年连一双鞋也没买过,现在没有办法防止它倒塌。

历史的敬畏。(五指山残楼)

残楼内部。

城墙与怪石。

扶着墙慢慢下。

这是从一块巨石上接续下来的城墙,很陡,这是这段行程中第一条深V型起伏。

山窝里的山桃花在雨水后更加鲜艳。

拍个接片——长城与山花。

这条路线上第一条深V型起伏。

这里的地形还是很险要的。
根据权威统计,2万多公里蜿蜒绵长的长城,如今像八达岭、山海关一样保存较好的,已不足10%,包括今天的样边长城尚在其中。

大约1/3的长城处于基本要消失的状态,从卫星照片上才能看出是的长城,站在现场,看到的只是一个缓坡,一道土垄。

倒塌的墙体。

长城是你我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象征。那些已经残缺不全的长城,那些已经看不出来的长城,我们该如何去面对,怎样去保护,对于我们这些爬过它的人更有深切的体会。

盘旋曲折的长城,不觉得雄浑壮美吗?

前面的深沟是这条路线上第二个深V型起伏,而且是最惊险的。

看到远处石头尖上的人了吗,两侧都是悬崖,要从那么陡峭的孤石上下到下面的城墙上——石尖上的舞蹈。

V字形底部是一座石桥,也有说是水关的,其实是一个泄洪桥洞。

由于那块岩石太危险,我们下了长城,从旁边的陡坡往下走。

过了那块孤石,又上了长城继续下行,太陡,很多地方的台阶高达1米多,所以需要臀行(坐在地上往下蹭)。

塌掉的城墙,可以看到当年的石砌工艺,外墙由整齐的石块垒砌,里面则是碎石块填充,并灌注灰浆。

从这里下到沟底,上面是一个断头墙。

深V形的底部,是这样一座石桥,下面是泄洪洞,而非水关。

石桥的外侧是深沟,无法攀越。

过了深V的底部,从另一侧的城墙上俯瞰石桥,很多人在这里休息吃饭。

另一侧高处的敌楼,由于城墙抵到敌楼时因为太高无法进入,所以没人去爬。

山沟里的春色,远山上云雾缭绕。

边墙上的石砌雉堞,下面铺了一层石檐,叫做拔檐。

过了第二道深V以后,又是漫漫无尽的城墙。

从这里能看到主城墙外面还有一道副城墙,叫做挡马墙,比较窄,为干插边(干插墙)建筑形式。

这里也能看到里外两道墙,外侧为挡马墙,为了是敌军不能轻易靠近主城墙。

这是挡马墙的样子,就是碎石垒砌,有大致的平整过程,没有灌浆。这张片子是在云雾中拍的。

这里的挡马墙和主城墙挨的很近。

这里我们来到了传说中的样边长城——玉石楼,整个墙体光光溜溜,统一为白色的石料,石料规格基本一致,整个敌楼建造的十分规矩,结实。

这是玉石楼的后面,有一个坍塌的豁口,所以年轻人才能上去。

阴雨云来了。

远处城墙的外面还有一座孤立的敌台,离着主城墙非常近,第一次见到。

这是离近了拍的,这个敌台塌了一半,天空中的雨雾云已经迫近了。

左面有一个突出的马面,为了给它打地基,在下面堆起了一个巨大的石墩台,工程量巨大。

这是一个修建精致的进兵洞,全部为石料建成,切割的平整光滑。

远处天际中有一个白色的水面,那就是官厅水库,在它上面的岸边处,有很多不长的竖白线,那是风电桩,我还以为是相机有问题了。

雨雾中的杜鹃花格外鲜艳。

雨雾来了,这里是海拔1300米左右的山脊上。

身后丝毫没有。

全景接片。

云中穿行。

能见度很低,云雾最浓的时候也就十几米,好在是爬长城,速度很慢,也没有很危险的地方。

这里的墙体很宽,而且倒塌的不多,估计就是样边长城的样板墙了,城基宽5.5米、顶宽4米左右、高度在4至8米之间。

但是两侧的雉堞由于是青砖做的,所以让村民全部拆除了,只留下一些碎砖头。

不远我们就下了长城,在一个巨大的敌楼台基前面立这块石碑,样边长城。(从这以后是手机拍的,相机没电了)
碑文记载:“明洪武初,遣徐达筑居庸关长城,为质优计,先崇山峻岭间,构筑样板,故名“样边”,原样边长二点五公里,墙高六米,项宽五米,垒石十七层,墙体走向呈S型,圆转而流畅,宏伟而壮观,诚为千古盛名,立牌于此,庶勿忘怀。 小南辛堡镇于二零零八年仲春”。

这就是那个巨大的敌楼墩台,似乎上面的包墙石料给拆了,只留下碎石填充的台芯,就这样也没塌,可见灌浆的灰料质量多好。

借网友的图片展示那个大墩台的位置,就是左面停汽车的地方。我们当时在云雾中看不到。

远处依然云雾缭绕。

前队已经下山了,我们也匆匆而行,这时雨雾或者是毛毛雨下起来了。

山花真美。一加五T手机的微距还是很厉害的,用了二倍焦距。

只有雨雾和毛毛雨才能形成这样的水珠。

山尖上雨雾缭绕,没带雨衣和防雨服,幸好雨势不大。

我们的车停在了横岭村(从路边的环保责任牌上看到的),山上的长城从村中穿过。据说抗日战争“七、七事变”时的南口战役曾在这里打过一仗。国民党陆军第四师,第十旅、第十二旅由绥东赴南口,于横岭城构筑阵地,坚持了半个月后撤离,自己伤亡7000余人,相当惨烈。

横岭村河滩地上的长城泄洪洞。
我们的整个路程14公里左右,在长城上只有一半左右,其余一半是山路和公路。

这是本次的路径。

这是数据,海拔最高1293米,最低861米,网友说难度系数1.1。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