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恩寺、中峰庵、刀背岭穿越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北京旅游 |
我在网上看到有刀背岭的穿越,看了照片挺惊险,一直耿耿于怀,正好朋友大洲曾经去过一次,但是没找到,于是我们决定2018年4月11日再去一次。定好了早上8点30在396公交隆恩寺总站集合。我是从阜成门坐快4路到杨庄东下车倒396,晋元桥站上车到终点下。
由于没有经验,到隆恩寺军队大院门口外面先下车了,而总站是在军队大院里面,而且当兵的不让游客进入。后来又等了一趟车,在大院门口上车后开进里面,才到总站下了车。要去的同胞注意了,我从网上看到有人没能进去。
这是军队大院里面的396总站,我提前30分钟到了。

我们从车站向西走,穿过部队操场后登上一个土坡,上面有个亭子,前面立着块石碑:李四光纪念亭(碑文)。大意是:李四光于5~60年代在潭柘寺、隆恩寺、香山等地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指出,北京西山冰川遗迹的发现和确定对中国冰期问题有肯定性和决定性的意义。值此李四光诞辰一百周年,隆恩寺基岩冰溜面发现三十周年之际,由北京军区工程兵司令部捐资建立此亭,特树此碑铭志。1989年4月29日。

中峰庵位于石景山区最高峰荐福山的半山腰。站在隆恩寺故址向西北方向望去,只见两株挺拔的古柏屹立于半山腰,极为醒目。中峰庵虽不在山巅,却极其险峻,两棵古柏以北为庙址,其南为悬崖,来游者无不惊叹。欲达中峰庵,正面无法攀登,须从东南方向沿古老的香道盘旋而上。

乾隆六十年李秉实撰写的《重修粘补隆恩中峰庵碑记》说得很清楚:“庵建中峰,由来有旧,北依山名荐福,南向河近永定,原系饶余亲王山场。境有隆恩鹫峰胜地,翠柏苍松绕于前,秀峦叠嶂环其后,曲径茂林之际,盘旋而上,因名庵曰中峰。”此碑称中峰庵为“隆恩中峰庵”,说明中峰庵是隆恩寺的下院。

清顺治年间,中峰庵成为饶余敏亲王的山场之地。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中峰庵香火中断。尤其是1927年,张学良为修建张作霖陵墓,拆除隆恩寺的石料,运往东北,殃及中峰庵。1957年“破除迷信”,此庙三尊大士像被毁,当成废铜卖与三家店废品收购站。

这是六只脚的轨迹,红色的是我们走的(由于手机后来没电了,所以红色轨迹没完,但是已经下山了),白色的是强驴走的,他不光是走了刀背岭,还绕圈走到了香山,服了。从红白线的交点就能看出,我们是从刀背岭穿过去,他是沿着刀背岭走的。

隆恩寺旧址在五里坨地区秀府东北的荐福山前,现仅存遗址,原有遗址院落大部分被部队占去。《帝京景物略》载:“从磨石口(今模式口)西过隆恩寺。寺,金大定四年秦越公主建,名昊天寺。正统四年太监王振修之。改今名。”说明该寺的历史至少800多年!寺中原有渗金佛像三尊、大士像一尊,及金大定时祭器等,一时也算是香火极盛,名噪一方。
文中提到的太监王振是个知名人物,这里不多讲述,大家可查资料,此人笃信佛教,修建了不少寺庙,这里是其中之一。
《日下旧闻考》搜集了前人留下的资料,记载隆恩寺有众多精美的石雕石刻文物。计石牌坊一座,额上刻“鹿苑丛林”四字。有古碑四,即金大定年间碑一,明正统年间碑三。还有一
会一松绝奇古。又有修竹百竿,一亭据之,绕以流觞曲水。寺中一株腊梅,在江南都可称为奇物。殿中供器都是大内旧铜物,殿后的三座渗金佛和一座大士,被认为是唐代的遗物。隆恩寺在1935年时还庙貌规模宏大,在寺外偏东有两座巨大的坟冢,形制如同王陵,有人认为可能是公主墓。

我们从车站向西走,穿过部队操场后登上一个土坡,上面有个亭子,前面立着块石碑:李四光纪念亭(碑文)。大意是:李四光于5~60年代在潭柘寺、隆恩寺、香山等地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指出,北京西山冰川遗迹的发现和确定对中国冰期问题有肯定性和决定性的意义。值此李四光诞辰一百周年,隆恩寺基岩冰溜面发现三十周年之际,由北京军区工程兵司令部捐资建立此亭,特树此碑铭志。1989年4月29日。
荐福山(克勤峪峰),又称尖儿山、尖儿峰、大尖山,海拔797米,为小西山最高峰。峰顶附近有门头沟,石景山、海淀三区界碑。
克勤峪是整个小西山最怪异的名称,其实自辽代史料开始,天泰山以西便称为荐福山。山中有始建于辽代的昊天寺,后改名为隆恩寺,寺东有一山谷,当地人称渴了峪,据传杨家将曾在这里打仗,饥渴难当,战马似解人意,用蹄刨地,一股清泉涌出。后人为纪念杨家将,将这条山沟命名为“渴了峪”。测绘人员向当地人打听这里的地名,当地人告诉测绘人员,这里叫渴了峪。测绘人员按其谐音写成“克勒峪”,后来又由“克勒峪”改为“克勤峪”。一个不知所云的“新地名”就这样诞生了。这个过程不知是真是假,就当是个故事吧。

中峰庵位于石景山区最高峰荐福山的半山腰。站在隆恩寺故址向西北方向望去,只见两株挺拔的古柏屹立于半山腰,极为醒目。中峰庵虽不在山巅,却极其险峻,两棵古柏以北为庙址,其南为悬崖,来游者无不惊叹。欲达中峰庵,正面无法攀登,须从东南方向沿古老的香道盘旋而上。

乾隆六十年李秉实撰写的《重修粘补隆恩中峰庵碑记》说得很清楚:“庵建中峰,由来有旧,北依山名荐福,南向河近永定,原系饶余亲王山场。境有隆恩鹫峰胜地,翠柏苍松绕于前,秀峦叠嶂环其后,曲径茂林之际,盘旋而上,因名庵曰中峰。”此碑称中峰庵为“隆恩中峰庵”,说明中峰庵是隆恩寺的下院。
中峰庵现存《中峰庵建山门为前殿三宇碑记》记载:“岁甲申三月,寇陷都城”。“甲申”即顺治元年(1644),“寇”指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进京后,京城一片混乱,百姓纷纷逃难。有位叫谷起龙的浙江余姚人,笃信佛教,因“避寇”来到中峰庵。途经荐福山诸刹,和尚都逃之夭夭,只有中峰庵“相守如故,似不知有贼寇之患”,是难得的世外桃源。谷起龙遂在中峰庵暂居,以避战乱。
中峰庵正殿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在殿的左柁梁下,有一尊真武大帝塑像,据载是明万历年间“郑君者发心虔造,未遑启建宝殿,暂祀于大士左柁梁下”。谷起龙与住持僧商议:“何不将山门改建为前殿,将真武大帝供奉其中?”住持感其诚,说:“善哉!善哉!”不过,谷起龙不肯“自私其善,拉诸善信共成圣事”。于是,建前殿三楹,将真武大帝供奉于正中,“庄严色相,整葺倾圯,俾庵焕然一新。早暮焚修,祝圣寿于万祀;永绵香火,昭福德于无疆。”谷起龙发起的重修中峰庵。

清顺治年间,中峰庵成为饶余敏亲王的山场之地。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中峰庵香火中断。尤其是1927年,张学良为修建张作霖陵墓,拆除隆恩寺的石料,运往东北,殃及中峰庵。1957年“破除迷信”,此庙三尊大士像被毁,当成废铜卖与三家店废品收购站。
1958年文物普查时,该庙布局尚属完整,《文物古迹调查登记表》中记录该庙坐北朝南,和玺彩绘,极其精美,石额镌“隆恩中峰庵”字样。寺内存碑两方。现在还有碑在,能从外面看到。
关于刀背岭还有个故事:据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也看中隆恩寺的风水位置,准备选为陵址,后听考察官员说背后山上有个“刀子岭”(即现在驴友所称刀背岭),认为不祥而作罢。

这只是其中的一段,我看了一下,好几段各式各样的,大概有百十来米长。

我们短暂停留了一下,穿过这里继续下行,道路同样难走,连我有三个人都滑了屁墩,咬着牙最后坚持到公路上。

这只是其中的一段,我看了一下,好几段各式各样的,大概有百十来米长。

我们短暂停留了一下,穿过这里继续下行,道路同样难走,连我有三个人都滑了屁墩,咬着牙最后坚持到公路上。

这是六只脚的轨迹,红色的是我们走的(由于手机后来没电了,所以红色轨迹没完,但是已经下山了),白色的是强驴走的,他不光是走了刀背岭,还绕圈走到了香山,服了。从红白线的交点就能看出,我们是从刀背岭穿过去,他是沿着刀背岭走的。
全文完。
后一篇:五渔村之马纳罗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