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2018-04-13 20:59:07)
标签:

旅游

历史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撞道口村位于北京市怀柔县九渡河镇,距市区约70多公里。村庄从前是守关的城堡,坐落在怀九河畔,背靠明代古长城,距黄花城水长城景区(西水峪水库)仅有2公里。撞道口长城就在村北的山脊上。
2018年3月20日和几个朋友结伴从这的长城穿越到二道关长城,了解一下黄花城长城外城的情况。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从东直门坐916快车到怀柔南华三区,换H21直达撞道口下车,车站附近有三块石碑: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长城(撞道口城堡)。中,撞道口城堡的介绍。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长城(石湖峪段)。就是说从撞道口到西水峪这一段的长城为石湖峪段。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撞道口村口的怀九河。
怀九河源头在延庆县大庄科乡,由汉家川、东二道河、慈母川等几条山溪组成,经西水峪,进入怀柔,过石湖峪、撞道口,至黄花城水库。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撞道口城堡遗址的石墙,现仅存北墙和西墙墙基。
城堡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据《西关志》载:“撞道口,正城一道,城堡一座,过门一空。”万历五年(1577)对该段长城加宽加高,对城堡以北的关城进行修葺。城堡原来南北宽80米,东西长100米。从文物保护的石碑来看,这个古堡也是全国文保的项目,现在是剩下残墙了。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村里的石头房小院,整修的挺好,墙角还有文革时期的标语。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经过一段上坡,来到撞道口关城。关城上原有城门楼一座,现仅存遗址,关外有路通往鹞子峪关城。
《日下旧闻考》记载:撞道口关城“建于永乐二年(1404),内洼外阜(内低外高),受敌极冲”。《明长城考实》记述:撞道口,“其西至居庸关仅百里,为极冲之地。”极冲之意就是极其冲要,冲要意为军事或交通等方面的要地。说明撞道口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地。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城门洞上关内额匾:撞道口,落款:钦差守备黄花镇地方以都督指挥体统行事指挥佥事刘勋,万历五年季春吉日鼎建。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城门洞上关外额匾为:镇虏关,落款同前。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撞道口长城的西侧是没有修复的残城墙,一派沧凉荒僻的景象。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黄花城长城又称金汤长城,该区长城总长10800米,包括从望泉沟城楼至十八蹬的明长城主线和连接二道关、鹞子峪城堡的干插边墙,构成六关、六堡、十七台、三十三座敌楼组成的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建筑体系,其中“十八蹬”本区长城的奇险精华。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我们这次踏勘的就是从撞道口长城一段(石湖峪段),在桃洼峪处向北向东连接鹞子峪和二道关的副城(干插墙),这是黄花城长城的外线。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第一个残敌楼的拱门,上面只有一层砖相连,已经有多年不塌,可见当年这段长城的粘合剂有多牢。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黄花城长城自永乐二年(1404)始建,至万历二十年(1592)修建完成,修城持续了188年,近两个世纪。此段长城长度为12.4公里,占怀柔境内长城总长度(61.5公里)的20%。有空心敌台40处,实心敌台9处,墙台5处,隘口8处。黄花城长城建筑精细,位置险要,其“拥护山陵,势若肩背,似唇齿之形”,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传说朝廷派一位叫蔡凯的大将军主持修造,但经历多年还未修好,朝中奸佞趁机以“工期过长,投资太大”告了蔡将军一状,结果蔡将军竟被斩首。后来,皇帝意识到这里有蹊跷之处,派人调查,见蔡将军修筑的长城极险峻、坚固,用米汤固定的砖石竟敲击不出一丝裂纹。终于明白是冤枉了蔡将军,后来为蔡将军树碑以示“平反”,并在城下极显著的岩石之上,刻上颜鲁公体“金汤”二字,每字有2米见方。所以黄花城长城又称“金汤”长城。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金汤”是“金城汤池”的略称,形容坚不可摧的城池。可见,这里的长城之牢靠在历史上早已著名。明朝,这里成为京都的军事重镇,称“本镇关”。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撞道口至西水峪一段(石湖峪段)敌楼密集,估计有十大几个,包括很多残楼。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有的敌楼上坡很陡。
据《日下旧闻考》所记载:“黄花镇(黄花城长城所在地)为京师北门,东则山海,西则居庸,其北邻四海冶,极为紧要之区”。明史载: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夏四月驾幸此地。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此段长城位置险要,元代即设千户所,在明代属昌镇黄花路(现昌平)管辖。明成祖建都北京后,将陵寝设于昌平天寿山之阳,黄花镇在天寿山之北,此处长城不仅是守卫京师的北大门,而且成为护卫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门户,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雄伟的石湖峪段长城。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此处的城墙塌了一半。
明代,黄花城长城一直派重兵把守,曾派“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守之,有兵12600人管辖着东自慕田峪,西至枣园寨180多里的长城及大小隘口十七处,撞道口、鹞子峪和二道关都在其中。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为增加防御力量,明代在怀柔境内修建了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由独石口经延庆县,向东沿怀柔经慕田峪,与密云长城相接。而内长城是由慕田峪向西经黄花城西水峪至旺泉峪山顶与延庆的长城相连。黄花城长城就属于内长城,且是怀柔境内长城的最西段,也是明代蓟镇居庸关的最东端。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野山桃花的花蕾含苞欲放。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我们今天要穿越的就是属于这一带内长城北面的一段简易副城墙,这段城墙由碎石垒砌,叫干插墙,俗称干插边,由桃洼峪(转折点上的敌楼,驴友称桃洼楼)开始,向北转向东,经过鹞子峪、二道关通往头道关(现在的黄花城水库一带)。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从撞道口到西水峪这段是内长城,建筑规格高,有两面雉堞,城墙也厚。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塌圮的敌楼只剩下一圈残墙和窗洞,门洞。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干插墙”是山区的一种传统砌墙方式,它不用石灰或水泥,看似用石块随便垒砌,可是其坚固程度并不比水泥混凝土的差。北京这叫干插边。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据记载:石湖峪有个明内长城的隘口,位于黄花城乡石湖峪村北1公里,东距撞道口1公里,西0.6公里是长城一重与二重相接处桃洼峪。该口建在海拔402米的山脊处,据《西关志》载:“正门一道,水门一空,城铺一间”。另据《四镇边务总要》记:“明正德八年(1513年)建,山险,不通骑”。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但是我们从撞道口走到桃洼峪没有看见这个关口,这里在山上,更不可能有“水门一空”,真是奇怪。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这一带的敌楼密集。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今慕田峪至水长城一线的长城、敌台完成于明隆庆二年(1568)至五年。鉴于蒙古部落经常从永宁、四海南犯黄花镇,昌平镇总兵杨四畏又在今水长城主城以北加筑了一道副城,在黄花城东沟河口加固了二道关、镇河台,同时为延缓蒙古兵的推进速度,还在杏树台左右,增建了干插边墙垣、壕堑和敌台。
这个副城就是我们要去的干插边墙。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杨四畏,原籍安徽桐城。杨四畏于嘉靖三十九年任山海路守备。隆庆元年,晋升为辽阳副总兵数次大溃敌军。隆庆二年升任昌平镇总兵,与蓟镇总兵戚继光协同固守蓟、昌两镇。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杨四畏自隆庆二年任昌镇(今昌平)总兵16年,在黄花路的长城关堡修筑、戍边战守、训练士卒、战具修造、植树造林、抚赏内附蒙族牧民等方面有突出贡献。万历十一年,杨四畏接任戚继光为蓟镇总兵,由原来的都督佥事进秩为右都督,被尊为“天子锁钥之臣”。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明代的蓟州镇(又称蓟镇)治所初在桃林口,后移狮子峪,再迁三屯营。其最大防戍范围,东起山海关,向西经永平(卢龙)、迁安、遵化、蓟州、平谷、顺义、昌平等州县境内的关口,到达居庸关南的镇边城,绵延二千华里。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从残敌楼上远眺。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长城在这里拐一大弯。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山下就是西水峪一带了。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苦涩的残景。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两个窗洞塌的像一副眼镜。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历史的沉思总是静悄悄的。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这里众多的残楼使得我们的旅途不那么枯燥。
撞道口长城、鹞子峪、二道关穿越(上)
坚强的支撑。
本节到此,下节继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