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门山游记

(2018-01-11 19:19:59)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图片

杂谈

分类: 中国旅游
云门山位于青州城区南部2公里处,海拔421米,虽然不高,但陡崖峭立,山势巍峨,漫山松柏,景观棋布。云门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6月4日到此一游。
云门山游记
景区入口的牌楼。
云门山的得名,缘自于山顶有一个南北贯通的天然穴洞——云门洞,洞高约4米,宽约6米,深10米余。远望如高悬于天空的明镜,夏秋之际常有云雾穿洞而过,故称为“云门仙境”,又称“云门拱壁”,乃为古青州胜景之一,此山也由此得名云门山。
云门山游记
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云门山在隋、唐、宋时期,就深受诗人骚客和佛、道两家的青睐。山上有隋、唐石窟造像五处,石佛二百七十二尊,历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的题刻、造像、碑碣共计百余处,遍布云门山摩崖。
云门山游记
顺着山路来到第一个景点——望寿阁。
这里隋唐时为佛教寺院,宋代改为灵官庙,为古青州著名道观,临崖而建,蔚为壮观。20世纪40年代毁于战火,80年代初重修,因与山顶的“寿”字遥遥相望,更名为望寿阁。
云门山游记
望寿阁前遥望对面山顶,山顶崖壁上的红点就是那个寿字,被绿树遮挡了一大部分。
云门山游记
正殿为三星殿,后面是悬崖。
云门山游记
两侧各有偏殿,仍有道士打理。
云门山游记
从山顶俯瞰望寿阁。
云门山游记
庭院不大。
云门山游记
再往上走就来到万春洞。
明朝嘉靖年间衡王府周全开造的"万春洞",又称希夷石室。该洞高1.6米,宽1.2米,洞室外宽阔,深达5米,在洞南侧,雕塑有陈抟老人枕书长眠的石像一尊,北侧有两个空台。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在陈抟石雕头部的上方有明朝隐士雪蓑题写的《山居吟》一首:"野宿石庆类洞天,斗笠脱放海东边,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当地民间有"陈抟一睡八百载"的传说。
云门山游记
洞口封着,不能进入。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哲学家、内丹学家,太极文化传人、尊奉黄老之学。
云门山游记
东峰称望海峰,向东延伸,上建有东阆风亭,俗称望海亭,是云门山上一大名胜,东观日出云海的最佳地点。
据史料记载,唐朝著名书法家李邕任北海太守时,李白、杜甫同来青州拜访,李白曾在东阆风亭留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的著名诗句。
云门山游记
东阆风亭位于云门山东峰,俗称望海亭,峰高海拔388米,始建于元朝,后毁于战火,1984年重修,是云门山重要组成部分。
云门山游记
从阆风亭向西遥望主峰大云顶。主峰名"大云顶",形若鱼脊,东西走向,上多寺庙宫观。
云门山游记
阆风亭上向青州方向远眺,左手边的建筑是望寿阁。
云门山游记
登上西端顶峰——大云顶的步道。
云门山游记
从大云顶回望阆风亭。
云门山游记
登山大云顶。
云门山游记
第一个小庙是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位华夏祖先。始建年代无考,青石筑墙,临崖而建,气势非凡。
云门山游记
在它旁边是“云门仙境”的古碑,明万历壬子年(四十年,1612)按察司副史平滦公高第所立,后因战乱破损。清顺治庚子年,青州知府夏一凤重修。
云门山游记
过了碑刻,就来到了迎旭门。
迎旭门,俗称石门,据《青州府志》记载,明隆庆二年(1568)、三年,青州大涝,隆庆四年衡王府建迎旭门覆压“天池”二字,已止水涝。2005年为了重现“天池”二字,将迎旭门移至此位。
云门山游记
迎旭门,门前右手的栏杆处就是“天池”刻字处。
云门山游记
“天池”刻字。
云门山游记
刻字题款:嘉靖甲子(四十三年,1564)正月十五帘山书写。字径1.3米,原来覆压在迎旭门下,2005年发现,系大云顶原道教建筑遗存。
云门山游记
大云顶南侧绝壁。
云门山游记
北侧的绝壁。
云门山游记
大云顶的建筑群。
云门山游记
天仙玉女祠和玉皇殿。
云门山游记
天仙玉女祠为石质无梁殿建筑,始建年代不详,元代将祠顶改为道士帽样,明代衡王府重修。祠内塑有碧霞元君像,因为碧霞元君的全称是“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所以得名。
云门山游记
祠内供奉。
云门山游记
玉皇殿和云门山极顶碑刻,海拔421米。
云门山游记
玉皇殿原为元朝古建筑,毁于解放战争初期,20世纪80年代重修
云门山游记
大云顶西端的西阆风亭,由清代青州知府首建,原名耸云亭,20世纪80年代重修,改名西阆风亭。
云门山游记
从西阆风亭远眺驼山,有缆车从云门山连通到驼山。驼山脚下一大片寺院建筑为新建的龙兴寺(不是历史上的龙兴寺)。
云门山游记
从大云顶往东看山顶的建筑,小亭子是东阆风亭。
云门山游记
山顶还有一古碑,前款:修建云门山……,落款:大清康熙岁次……孟冬榖日。为青州知府夏一风所立。
云门山游记
从大云顶迎旭门下山。
云门山游记
山顶下不远就是著名的云门洞,洞高约4米,宽约6米,深10米余,南北贯通《齐乘》记载:“云门山有通穴如门,可容百余人,远望若悬镜。”这说的就是云门洞。
云门山游记
云门洞。
相传委屈秦始皇东巡时为压齐地的王气而开凿,东晋(410年)郭大夫首筑东阳城时阔凿洞口,以宣风气。据史料记载:北宋乾德六年(968年)、天禧五年(1021年)先后两次增扩。因时有云雾穿洞而过,故名云门洞。
云门山游记
天门洞北面,离山顶不远,洞前有古碑一通。洞口不远有两处泉池,名曰二龙池。
二龙池  古称“龙潭”,位于云门洞北侧。据地方志记载“龙潭”为乾德年间,都纲王承庆等所凿。西池侧地面刻有“天池水”三字,相传二龙池水系由云门山大云顶“天池”供给,“天池”无池之形,有池之实,实为云门山未解之谜。二龙池池水深不见底,清澈碧绿,常年不枯。
云门山游记
云门洞北面,与大“寿”字相隔不远。
云门山游记
这个"寿"字是明嘉靖年间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所献书,该字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米,宽3.7米,单是下部的"寸"字就高2.22米,为大个头的汉子所不及,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单字摩崖石刻,故当地有"寿比南山"、"人无寸高"之说,据《辞海》记载“寿比南山”即出于此处。
此"寿"字体挥洒俊逸,笔划圆泣流畅,虽千凿百斧雕成,却不露分毫痕迹,工匠技艺高超,是书法石刻艺术的瑰宝。
云门山游记
这是洞的南面,这里有大云寺遗址,崖壁上遍布各种摩崖石刻和窟龛。
云门山游记
云门洞旁边的山崖上有一处孔洞,叫落水洞,呈漏斗形,深约30米,由于地表水长期沿垂直裂隙溶蚀形成的。
云门山游记
云门山石龛造像是山东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以前佛教造像之一,因历史久远、窟大,造像精美被各方人士所赞赏。
云门山游记
云门山造像共有5个石龛,石刻造像272尊,有题记者可追溯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自西向东排列,第一、二龛均开凿北齐至隋代,位于云门洞的西边。
云门山游记
第三、四、五龛开凿于盛唐时期,位于云门洞的上方。
云门山游记
毁坏较为严重,可惜。
云门山游记
洞窟里面的小佛像。
云门山游记
洞口旁边的力士金刚。
云门山游记
云门洞上方的唐代石窟,比较小。这些石造像,绝大多数均附有准确的记年。仅第一窟的小龛中就有“开皇九年”、“开皇十年”、“开皇十八年”、“仁寿二年”等题记10余处。
云门山游记
这是20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头像还都在,现在全无。
云门山游记
在石窟的西面,山崖上有很多开凿的石孔,这里是“投龙”仪式的场所。“投龙”是古代一种把许愿写刻于金属或玉石之上,投入洞穴、峡谷或泉水之中,进行祈寿求福的道教礼仪。云门山大云顶山势陡峭、洞穴密布,为古代“投龙”的理想所在,今有诗碑和石刻多处。著名的有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北海太守赵居贞为唐玄宗祈寿而作的《投金龙环壁诗》石刻,诗文被收入《全唐诗》。
云门山游记
从山腰看西阆风亭的绝壁险要。
西峰名射神台,又称西大顶,上有平台,四周陡峭险峻,下面的悬崖称为“阎王鼻子”。因为相传为冯梦龙《三言二拍》中《李道人独步云门》一章,李清最后的舍身升仙之处,所以称为“舍身台”,后来谐音为“射神台”。
云门山游记
山下看云门山大云顶。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海禅林寺
后一篇:驼山游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