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山游记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中国旅游 |
云门山位于青州城区南部2公里处,海拔421米,虽然不高,但陡崖峭立,山势巍峨,漫山松柏,景观棋布。云门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6月4日到此一游。

这个"寿"字是明嘉靖年间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所献书,该字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米,宽3.7米,单是下部的"寸"字就高2.22米,为大个头的汉子所不及,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单字摩崖石刻,故当地有"寿比南山"、"人无寸高"之说,据《辞海》记载“寿比南山”即出于此处。

云门山的得名,缘自于山顶有一个南北贯通的天然穴洞——云门洞,洞高约4米,宽约6米,深10米余。远望如高悬于天空的明镜,夏秋之际常有云雾穿洞而过,故称为“云门仙境”,又称“云门拱壁”,乃为古青州胜景之一,此山也由此得名云门山。
云门山在隋、唐、宋时期,就深受诗人骚客和佛、道两家的青睐。山上有隋、唐石窟造像五处,石佛二百七十二尊,历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的题刻、造像、碑碣共计百余处,遍布云门山摩崖。
这里隋唐时为佛教寺院,宋代改为灵官庙,为古青州著名道观,临崖而建,蔚为壮观。20世纪40年代毁于战火,80年代初重修,因与山顶的“寿”字遥遥相望,更名为望寿阁。
明朝嘉靖年间衡王府周全开造的"万春洞",又称希夷石室。该洞高1.6米,宽1.2米,洞室外宽阔,深达5米,在洞南侧,雕塑有陈抟老人枕书长眠的石像一尊,北侧有两个空台。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在陈抟石雕头部的上方有明朝隐士雪蓑题写的《山居吟》一首:"野宿石庆类洞天,斗笠脱放海东边,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当地民间有"陈抟一睡八百载"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唐朝著名书法家李邕任北海太守时,李白、杜甫同来青州拜访,李白曾在东阆风亭留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的著名诗句。
迎旭门,俗称石门,据《青州府志》记载,明隆庆二年(1568)、三年,青州大涝,隆庆四年衡王府建迎旭门覆压“天池”二字,已止水涝。2005年为了重现“天池”二字,将迎旭门移至此位。
相传委屈秦始皇东巡时为压齐地的王气而开凿,东晋(410年)郭大夫首筑东阳城时阔凿洞口,以宣风气。据史料记载:北宋乾德六年(968年)、天禧五年(1021年)先后两次增扩。因时有云雾穿洞而过,故名云门洞。
二龙池
古称“龙潭”,位于云门洞北侧。据地方志记载“龙潭”为乾德年间,都纲王承庆等所凿。西池侧地面刻有“天池水”三字,相传二龙池水系由云门山大云顶“天池”供给,“天池”无池之形,有池之实,实为云门山未解之谜。二龙池池水深不见底,清澈碧绿,常年不枯。

这个"寿"字是明嘉靖年间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所献书,该字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米,宽3.7米,单是下部的"寸"字就高2.22米,为大个头的汉子所不及,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单字摩崖石刻,故当地有"寿比南山"、"人无寸高"之说,据《辞海》记载“寿比南山”即出于此处。
此"寿"字体挥洒俊逸,笔划圆泣流畅,虽千凿百斧雕成,却不露分毫痕迹,工匠技艺高超,是书法石刻艺术的瑰宝。

在石窟的西面,山崖上有很多开凿的石孔,这里是“投龙”仪式的场所。“投龙”是古代一种把许愿写刻于金属或玉石之上,投入洞穴、峡谷或泉水之中,进行祈寿求福的道教礼仪。云门山大云顶山势陡峭、洞穴密布,为古代“投龙”的理想所在,今有诗碑和石刻多处。著名的有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北海太守赵居贞为唐玄宗祈寿而作的《投金龙环壁诗》石刻,诗文被收入《全唐诗》。
西峰名射神台,又称西大顶,上有平台,四周陡峭险峻,下面的悬崖称为“阎王鼻子”。因为相传为冯梦龙《三言二拍》中《李道人独步云门》一章,李清最后的舍身升仙之处,所以称为“舍身台”,后来谐音为“射神台”。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