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2017-09-01 21:35:32)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图片

分类: 中国旅游
古城宣化,历史悠久。秦时即为上谷郡,明朝为著名的长城九镇之首,清朝是全国72府之一。拱极楼是宣化南城门楼,又称昌平门楼,明代称著耕楼,清同治年间改称拱极楼,意为拱卫神京,保卫北方边境,阻挡外来侵略。
2016年4月6日到此一游。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拱极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重修于清雍正年间,高24米,下有南北走向通道,原与古城墙连为一体,与清远(钟楼)、镇朔(鼓楼)二楼在同一轴线上,是宣化门户的象征。拱极楼在1982年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2006年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在三楼中轴线的南端。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拱极楼又称昌平门楼,城楼南面高悬匾额上书:“拱极楼”,该匾额为张家口市宣化区人民政府1989年重修时所悬挂。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昌平门匾额右侧:万历十八年岁次庚寅孟夏吉旦立。说明昌平门是明代的称呼。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登城步道。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现在的拱极门楼重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城楼上还有三通石碑,记录了拱极楼和宣化古城的历史。
拱极楼系宣化城防建筑的一部分,外有月城、瓮城和关城,是宣化城门中唯一有关城(现在仅存一座城楼)的城楼。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拱极楼整座建筑虽然是面阔七间的二层歇山顶建筑,但并没有用斗拱。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拱极楼仅仅是规模比较大,建筑等级与规格并不是十分高,为清代小式作法。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城楼内一层内景。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城楼二层内景。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俯瞰登城步道。

镇朔楼在拱极楼的北面,清远楼的南面,在三楼中轴线的中间。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镇朔楼又名鼓楼。坐落在古城宣化区的中轴线上,南与拱极楼、北与清远楼遥相呼应,构成了古城宣化独特的靓丽景观。1996年,国务院公布镇朔楼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该楼是宣化古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修建干明代早期,至今己有558年历史,与当时大规模的城工同时兴建。明正统初期,宣化。张家口、大同一线时常遭受北方蒙古部落的侵扰。年久失修的士城墙已经抵挡不住蒙古铁骑的冲击,边城军民苦不堪言。明正统五年(1440年),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罗亨信在宣府大举城工,将l日城墙加宽加高,又在城外包砌砖石,整个工程历时6年,显示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镇朔楼上现存两块木制大匾。一块是悬挂在南侧的“镇朔楼“大匾,长6米,高2米,是1987年按照原样复制的,以明代宣府镇总兵例佩“镇朔将军印”而得名。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一块是清高宗乾隆皇帝 1745年巡视塞北木兰围场,途经宣化时亲笔手书的“神京屏翰”大匾,高2.4米,长6.6米,悬挂子楼上北侧。寓意宣化是北京之屏障。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镇朔楼建在墩台之上,通高25米,占地面积1052.3平方米。初建时南面有匾日“镇朔楼”,北面有匾日“丽谯”,取镇靖高华之义,后改为“神京屏翰”。该楼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两层通高15米,十分雄伟壮观,是宣府军事冲要之地的标志。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从城墙上俯瞰,左角伸出长长的流水石槽。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二层楼新添置的复制大鼓一面,长2.2米、直径1.5米的。楼上原置有报时漏刻鼓角,通报十二时辰,已不复存在。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楼内的梁架结构。
《宣府新城之记》碑文中写道:“即城东偏之中筑崇台,建高楼,崇七间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广则加深之二丈五尺,其檐二级。卜置鼓角、漏刻,以司晓昏。”此碑现仍竖立在楼之侧。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殿内的斗拱结构。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从楼上远眺宣化城。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城楼东西廊下保存有碑刻5幢,刻有如下碑文:明正统十一年(1441年)《宣府新城之记》、明景泰二年(1451年)《宣府新城重刻铭》、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宣郡修城记》、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郡城镇朔楼碑记》、□□□□年《重修镇朔楼记》。三块碑文详细记述了宣化城和镇朔楼修建的历史和维修的状况,是后人了解宣化历史的宝贵文献资料。
 
宣化城,历史悠久,北魏拓跋嗣永兴五年(413年)始筑土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谷王朱橞拓展城廓,明正统年间建筑砖墙。宣化古城周长20里,比明代重建的西安城垣还要大一些。
明朱元障第19子谷王朱橞曾在清远楼西侧建谷王府,屯兵万全,以御夕夷。
1744年清乾隆皇帝北巡路过宣府,拨白银10万两重修清远楼。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宣化,义和团首领大阿吾曾在清远楼鸣钟聚义,率众设伏于城北烟筒山处,痛击联军贼寇,杀死德军指挥官约克上校。
清远楼历尽沧桑,“文革”期间遭受严重破坏。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清远楼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古城宣化正中,又名钟楼,是一座气势雄伟、造型别致、结构精巧的高大古楼,被人们誉为“第二黄鹤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成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全楼高25米,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全国文物保护。清远楼在三楼中轴线的最北端。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楼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四门名称分别为:昌平(南)、广灵(北)、安定(东)、大新(西),四门通衢。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清远楼门洞为十字形,分有四个门,地面光滑,不是老地面了,遗憾,修过头了。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清远楼北面。
楼上层檐下悬挂愿额4块,南曰“清远楼”,北曰“声通天籁”,东曰“耸峙严疆”,西曰“震靖边氛”。除南面匾额外,均为清乾隆朝议大夫、工科给事中吴炜所题。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楼外观三层,内实高2层,楼阁高17米,为3开间,6塔椽,前后明间出抱厦,四周有游廊,支立24根粗大廊柱。上檐为绿色琉璃瓦顶,腰檐、下檐为布瓦顶。梁架斗拱精巧秀丽,循角飞翘,生气盎然。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南面匾额:清远楼。
明朱元璋第十九子曾在清远楼西侧建上谷王府,屯兵以御外夷。1744年,乾隆皇帝北巡路过宣化府,投白银10万两重修清远楼。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宣化,义和团首领大阿吾曾在清远楼鸣钟聚义,率众设伏于城北烟筒山处,痛击联军,杀死德军指挥官约克上校。“文革”期间清远楼遭受严重破坏,1986年,文化部主持对清远楼进了全面修复。1988年,清远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清远楼的三层挑檐。
清远楼高三层,楼顶采用歇山式屋檐构造,整楼皆用青瓦、木材建成。楼上有开间房五间,三间进深房,四周设一环形走廊。楼檐是由堪称工艺品的梁、柱以“升”字形支撑,所以檐角那中国传统建筑式样的反翅,至今看上去仍使人联想到腾空而起的情形。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清远楼一层的廊柱和登城入口。
日本的建筑大师伊东忠太博士曾著书(《东方的建筑史研究》)称赞清远楼采用的建筑技术与手法,世上绝无仅有。恰恰是由于其木构技法的卓越之美,后人称清远楼为“第二个黄鹤楼”。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廊柱上方的梁架结构。
该楼造型别致,结构精巧严谨。可与武汉黄鹤楼媲美,在国内同属罕见。该楼建筑独具一格,为我国古代精美艺术建筑之一。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楼内二层悬有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铸造的“宣府镇城钟”一口,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钟声悠扬宏亮,可传40余里,颇负盛名。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楼内悬有明代嘉靖都御史郭登庸所铸铜钟一口,名曰“宣府镇城钟”,声音清脆宏亮,悠扬动听,可远传40余华里,楼顶北面檐下悬挂的“声通天籁”匾额,就是对钟声很好的形容。因为这钟的缘故,所以清远楼俗称钟楼。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清远楼的二层回廊。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琉璃瓦和蹲兽。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从二楼俯瞰街景。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二层顶部的斗拱结构。
宣化三楼(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
楼体平面布局为亚字形。楼体四面皆出抱厦,周围有游廊,深架斗拱精巧秀丽,檐角飞翘,翼如鸟飞,生气盎然,俏丽异常。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