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眷顾的后桑峪村

标签:
历史文化图片旅游杂谈 |
分类: 北京旅游 |
北京市门头沟区有两个桑峪村,一个是斋堂镇桑峪村,另一个位于潭柘寺镇的桑峪村,网上有时把两个桑峪村混谈,看客游客注意了。
这里说的是斋堂镇桑峪村,它于公元1271年或稍后一年建立,与灵水村毗邻相望,村子坐落在四面环山的清水河盆地之中,历史上面积较阔,有“九湖十八峪之说”。明代之前,桑峪村曾叫"三遇村"。后来因为村里桑树茂密成林包围全村,久而久之"三遇村"演变成为"桑峪村"。元末明初时桑峪村以成为当地普遍公认的地域名称,明朝确定桑峪村为乡级建制,明代初年已有660户人家。
随着西方宗教的东进,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桑峪村出现了天主教堂,这也是桑峪村从此有了前后之分的源头。后来,村民因为信仰不同开始分村而治,即前桑峪村和后桑峪村。1979年,两村合为一村,统称为桑峪村。但是人们似乎习惯了过去的称法,至今还以前、后相称。

正在装修的教堂。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教堂扩建到九间,长30米,宽10米的大教堂,青砖雕砌,结构精巧,建筑精良坚固,教堂内还悬着两口法国钟,南墙间辟有尖拱落地大窗。整个建筑具有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大门内的屏风门上有匾,上书"博爱为怀",下款为"光绪二十一年重建"。本村教友300余人,邻村教友200余人,一个姓白的法国神父和一个姓夏的比利时神父在此传教。该教堂1940年被日寇烧毁。
以前曾去灵水村游览,路过此处没太注意,从网上了解以后,于2016年6月5日到此一游。
过街楼坐东朝西,砖石结构,高6.5米,宽11.6米,进深7.5米。过街楼下辟有券洞,券洞高6米余,宽4.6米,券洞上方嵌石额,前额曰"紫芝",后额曰"凝瑞"。
早在元代的时候,天主教随蒙古大军传至北京。当时,西方天主教士,以行医为名,到桑峪一带传教。
元统二年(1334)在后桑峪村修建了教堂,名为"耶稣圣心堂",教堂两间,教友100余人。
明嘉靖十年(1543)信教者发展到200余人,属天主教北京教区。教堂进行重修,并扩建为五间,长16.6米,宽10米的大教堂,大门上方有匾,题额为"万有真源",下款为"嘉靖十年修建"。该匾被日寇烧毁。

正在装修的教堂。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教堂扩建到九间,长30米,宽10米的大教堂,青砖雕砌,结构精巧,建筑精良坚固,教堂内还悬着两口法国钟,南墙间辟有尖拱落地大窗。整个建筑具有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大门内的屏风门上有匾,上书"博爱为怀",下款为"光绪二十一年重建"。本村教友300余人,邻村教友200余人,一个姓白的法国神父和一个姓夏的比利时神父在此传教。该教堂1940年被日寇烧毁。
后桑峪村的天主教堂,历经扩建,现已从元朝的两间教堂扩建为二层楼建筑,成为京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这座教堂是1988年重建的,仍然保留着原有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去往圣母山的路石砌甬道盘转曲折,意味着通往天堂之路的艰辛。
建于1902年的"露德圣母山"到了1993年4月,这个有些破败的圣母山得到重建,1999年再次重修。
全文完。
前一篇:水神堂
后一篇:涿州城内清真寺、天国寺、药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