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探古

标签:
杂谈历史旅游图片 |
分类: 北京旅游 |
《帝京景物略》(崇祯八年(1635)刊行)记载:“山最上,金阁寺”、“金顶浮空”。在明代金阁寺也曾“朱堞金扉,龙楹螭殿”“殿阁辉煌宏丽”,堪称当时北京的名胜景观。
如果按唐碑的年代推算,金阁寺距今已有约1200年的历史,比京西门头沟的潭柘寺建立的时间还要早。“先有金阁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更有石室瘗窟、孔雀洞、普安洞、普观洞、本来洞、还源洞、石佛等遗迹,证明金阁寺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寺庙之一。
登金阁寺有两条路,一是南面山下有一条山石古径可达山顶,由于这条年长日久踩踏出了山间石径小路,故而石景山又被称为石径山。另一条是东北侧有一条公路可以上山,也许是防火用的。
石景山上的古建有两部分组成,南面的西侧是金阁寺(佛教),南面的东侧是碧霞元君庙(道教)。
山门为明代建筑,现存基本完好。为砖石结构,宽5.36米,进深3.19米,高约6米,拱券式石门洞,门洞宽2.05米,高2.7米,拱券正中嵌有石额一方,无字。青石基座高0.8米。仿木叠涩檐,顶部覆盖灰筒瓦。建筑质量高,整体敦厚凝重古朴。
新建的碑亭,石碑为明万历(1573—1620)3□年的《重修净土寺添置田亩碑记》。
明代嘉靖年间,因明世宗崇道毁佛,金阁寺可能遭难。万历年间太监甄进、张允中、李志义、董实等28人领头捐资重修金阁寺内的一进院,并买地四顷八十亩和山地二顷多作为庙产。当时的金阁寺住持为法名如安的僧人,并带有徒弟和徒孙8人。万历四十二年(1614),大太监王体乾、宋晋等领头捐资修了金阁寺的玉皇殿,改名为天主宫。当时的住持道士叫王真善,带着4个徒弟。
山门东南不远处,有挖出来的建筑遗址,地下1米处青石墁地,正对半山腰处的石拱桥和上山的路,疑是古金阁寺南天门的旧址。碧霞元君庙内存放的“南天门”石门额应该出自此处。
碑亭后面,悬崖根部的孔雀洞。
孔雀洞坐北朝南,洞内穹顶高约二米,面积有七、八平米,内正面有一尊立佛,佛面部有残损,身着袈裟,左臂曲肘手平托在腹前,右手下垂。佛像比例谐调,衣纹清晰飘曳,雕刻精湛,专家鉴定为唐代之作。
洞中北墙上有三个佛龛,现在佛像是新的。右前角还有一小石洞,只有一米多深。小洞外沿向西地面上有石坑,好像石室内曾经有隔断,将山洞分为前大后小的两室。
孔雀洞东侧的双眼石井,是2014年从积土中清理出来的。
文物保护。
从孔雀洞上面的晒经台俯瞰双眼井。
孔雀洞东侧有碎石垒砌的古拱桥一座,桥洞已被土淤过半。桥上有垒石路基痕迹,向上通往山顶。
石洞的东面是一片建筑废墟,有个小门通到石景山南面东侧的道教古建群——碧霞元君庙
这里还有还源洞。旁边的石碑:“还源洞 出土并修复于二〇〇三年九月”
金阁寺的佛教建筑群基本如此。
来到过街楼,从这里道路转向石景山的南面,通往道教建筑群。
过街楼插门栓的石孔。
过街楼门洞上方两侧的石联,但是没字。
这么高的楼子怎么上?
从过街楼往东走,就来到了碧霞元君庙,这里是道教建筑群的起点。
碧霞元君庙,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太监钱宁建。据《明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上微行石经山,经玉泉亭数日乃还。石经山寺,朱宁所营建也,穷极壮丽,乃邀上幸焉。”朱宁,即建碧霞元君庙的钱宁。朱姓为明代皇帝近侍太监宠信者所赐皇帝之姓,朱宁、钱宁是一个人。从记载可见,碧霞元君庙建成后,钱宁曾“诱帝微行”,即带领皇帝来游石景山。
万历年间(1573—1619),董常侍复建碧霞元君庙,虽不如钱宁所建“穷极壮丽”,但仍吸引了不少香客前往。
过了山门是通往元君殿的台阶。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碧霞元君庙重修。有《重建石景山大殿碑记》碑文记载,修建人为北辛安“士庶商贾众善人等”和“远近村庄善男信女”。当时,庙里的住持僧人为“性”字辈,徒弟为“海”字辈。
清末至民国初期,该地还成为外国人租借休息的别墅之一。《西山名胜记》云:“此处为西人租住。然西人甚和蔼,不禁游者,盖亦因此处游人不轻到故也。”碧霞元君庙那时住有和尚,也住有道士道姑。
元君殿的气派还是挺大的,有月台。
民国二十一年(1932)版《拈花寺戒录》记载,清末碧霞元君庙里有个慧明和尚曾在天空寺出家,当时庙里的住持是明珠和尚。
日伪时期,该地成为禁地。解放前夕,碧霞元君庙成为国民党208师的一个团指挥部。
大殿西侧的石碑碑额是:永垂不朽。
后殿屋后的登山道。
很多新修复的建筑还没有名字。
石壁上的古柏。
从昊天门门洞看天主宫(右侧),对面是和昊天门相对的一个过街楼(天主宫西面),也许是钟楼,正在维修中,没有题刻。
山顶的建筑就是天主宫西侧的过街楼,外面是绝壁,不知怎么回事,也许是钟楼。
天主宫已经修缮完了,大门紧锁。玉皇殿建于唐代的武德年间,在明代由万历年间的大太监王体乾捐资重新修缮,并改名为天主宫,殿前的石碑就是重修时所立。
从昊天门门洞看首钢。
昊天门外有一条小路通往山顶,在山顶金阁寺塔原址上,首钢于1991年建的功德阁,仿颐和园佛香阁,是一座四层高的塔。
明代资料显示金阁寺塔是一座金刚宝座式古塔,有十来米高,登塔远眺是古人到石景山上的一大乐趣,明清帝王都有此举,并留有诗文为证。可惜历经沧桑,年久失修,清代至今不过百年余,金阁寺塔已荡然无存。
功德阁两侧的观景廊。
据记载金阁寺塔高十余米,整座塔呈现唐代的建筑风格,南有石道可攀登上塔,砖筑青石塔基雕刻着大力神王和梵花。塔的四周各有四个方形和圆形的神龛。清人于敏中所写的《日下旧闻考》中记载:“山巅有塔。塔下南北为城关,南门额曰舍利宝塔。高约四丈余,四正作方屋如阁,四隅作圆屋如亭,内皆塑护塔神像,盖即金阁寺塔。”
功德阁回廊。
俯瞰永定河。
俯瞰首钢。
东侧药王殿的外面还有个望诊亭。
石景山古建群依山而起,紧贴崖壁,层层叠叠,错落无序,道路曲着陡峭,不容易一次看全,本人两次探索,并结合他人文章,才整理出来比较清晰的表述,但还是不全面,有兴趣者欢迎指正和补充。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