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景山探古

(2017-08-18 20:07:11)
标签:

杂谈

历史

旅游

图片

分类: 北京旅游
石景山区是北京西部的一个行政区,是北京市六个主城区之一。位于长安街西段,最东端距距天安门14公里,因“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而得名,耸立在永定河畔的石景山上寺庙林立,碑碣垒垒,晾经台、藏经洞、大戏台别具一格,自古就是京西历史文化重镇。
以前从首钢旁边路过总能看见石景山上的庙和塔,好奇之心总是撩着我,2016年4月3日决心到此一游,这时的首钢正在拆迁,周围用铁皮围栏封锁着,我找了一处窄缝钻了进去,从东面转到西面,来到梦寐以求的石景山。石景山探古
从首钢厂区看石景山。
金阁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之一,金阁寺历史可追溯到晋唐时期。山上现存明万历年间的《重修净土寺添置田亩碑记》碑刻载:“且夫净土寺(明代时改为净土寺),古《刘师堰石记》云:金阁寺自晋唐以来,所藏石经,碎而言断,岩穴鲜有存焉。”说明在晋唐时期,石景山上已有了藏经史。
金阁寺是继承了晋代以来遗留的佛教遗产,在唐初武德年间建成了玉皇殿,《宛署杂记》(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记载:“净土禅寺(金阁寺)在石景山,古刹,无考。有元和四年碑文,经久难辨”。元和四年为唐宪宗年号,公元809年。说明在唐代金阁寺还存在。
金阁寺孔雀洞旁原有石刻:元和四年八月四日的字样,建造者为幽州卢龙两节度使刘相公,据推论为杀其父兄而篡位的刘总,后弃官为僧,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入住金阁寺。说明当时曾进行过重修和扩建。

石景山探古
金阁寺旧照。

《帝京景物略》(崇祯八年(1635)刊行)记载:“山最上,金阁寺”、“金顶浮空”。在明代金阁寺也曾“朱堞金扉,龙楹螭殿”“殿阁辉煌宏丽”,堪称当时北京的名胜景观。

如果按唐碑的年代推算,金阁寺距今已有约1200年的历史,比京西门头沟的潭柘寺建立的时间还要早。“先有金阁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更有石室瘗窟、孔雀洞、普安洞、普观洞、本来洞、还源洞、石佛等遗迹,证明金阁寺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寺庙之一。
       金阁寺位于石景山南山腰西部,面临悬崖,金阁寺建筑格局上是依山傍势,层层升高,具有高山寺庙建筑的显著特色。据考证:格局上先是山门、回香殿、孔雀洞等为一进院;玉皇殿为二进院;最后是山巅的金阁寺塔和山崖西侧的石室瘗窟及晾经台。

石景山探古
石景山顶部的金阁寺景观,左面是新建的碑亭。

登金阁寺有两条路,一是南面山下有一条山石古径可达山顶,由于这条年长日久踩踏出了山间石径小路,故而石景山又被称为石径山。另一条是东北侧有一条公路可以上山,也许是防火用的。

石景山上的古建有两部分组成,南面的西侧是金阁寺(佛教),南面的东侧是碧霞元君庙(道教)。

石景山探古
从小路登上山腰,能看见金阁寺山门,当时正在复建维修中。

山门为明代建筑,现存基本完好。为砖石结构,宽5.36米,进深3.19米,高约6米,拱券式石门洞,门洞宽2.05米,高2.7米,拱券正中嵌有石额一方,无字。青石基座高0.8米。仿木叠涩檐,顶部覆盖灰筒瓦。建筑质量高,整体敦厚凝重古朴。

石景山探古
山门之后,是几乎垂直陡峭的绝壁。

石景山探古
新建的碑亭,石碑为明万历(1573—1620)3□年的《重修净土寺添置田亩碑记》。

石景山探古
双龙碑座,规格较高。

明代嘉靖年间,因明世宗崇道毁佛,金阁寺可能遭难。万历年间太监甄进、张允中、李志义、董实等28人领头捐资重修金阁寺内的一进院,并买地四顷八十亩和山地二顷多作为庙产。当时的金阁寺住持为法名如安的僧人,并带有徒弟和徒孙8人。万历四十二年(1614),大太监王体乾、宋晋等领头捐资修了金阁寺的玉皇殿,改名为天主宫。当时的住持道士叫王真善,带着4个徒弟。

石景山探古
山门东南不远处,有挖出来的建筑遗址,地下1米处青石墁地,正对半山腰处的石拱桥和上山的路,疑是古金阁寺南天门的旧址。碧霞元君庙内存放的“南天门”石门额应该出自此处。
石景山探古
碑亭后面,悬崖根部的孔雀洞。
石景山探古
孔雀洞坐北朝南,洞内穹顶高约二米,面积有七、八平米,内正面有一尊立佛,佛面部有残损,身着袈裟,左臂曲肘手平托在腹前,右手下垂。佛像比例谐调,衣纹清晰飘曳,雕刻精湛,专家鉴定为唐代之作。

石景山探古
孔雀洞顶部的藻井,左右两侧有登上孔雀洞二层晒经台的阶梯。

石景山探古
通往晒经台的阶梯通道。

石景山探古
在通道转角处石龛里的关公像。

石景山探古
通往晒经台的出口。

石景山探古
很大的一个平台。

石景山探古
晒经台北面又有一石洞。

石景山探古
洞中北墙上有三个佛龛,现在佛像是新的。右前角还有一小石洞,只有一米多深。小洞外沿向西地面上有石坑,好像石室内曾经有隔断,将山洞分为前大后小的两室。
石景山探古
孔雀洞东侧的双眼石井,是2014年从积土中清理出来的。石景山探古
文物保护。
石景山探古
从孔雀洞上面的晒经台俯瞰双眼井。

石景山探古
双眼井的东面是本来洞,钱眼状的方石窗。

石景山探古
本来洞门额。
石景山探古
本来洞里的石雕佛像。

石景山探古
本来洞旁边有一条登山的石阶,文保牌子:石景山古建群金阁寺。

石景山探古
孔雀洞东侧有碎石垒砌的古拱桥一座,桥洞已被土淤过半。桥上有垒石路基痕迹,向上通往山顶。 石景山探古
石洞的东面是一片建筑废墟,有个小门通到石景山南面东侧的道教古建群——碧霞元君庙

石景山探古
从晒经台往东有甬道通往道教建筑群。

石景山探古
这里还有还源洞。旁边的石碑:“还源洞 出土并修复于二〇〇三年九月”

石景山探古
还源洞内景,地面有个凿出来的不规则大石坑,不知有何用途?

石景山探古
晒经台东侧山崖上还有一洞。

石景山探古
从还源洞看西侧上方崖壁的洞。

石景山探古
陡峭而狭窄的阶梯。

石景山探古
崖壁石室内面积很大,四壁和洞顶的齐整程度令人啧舌。

石景山探古
还源洞东侧还有一洞一井,洞的门额字迹不清。

金阁寺的佛教建筑群基本如此。

石景山探古
从石景山东北侧的公路上山,路边的双眼古井。

石景山探古
文物保护。

石景山探古
来到过街楼,从这里道路转向石景山的南面,通往道教建筑群。
石景山探古
过街楼插门栓的石孔。
石景山探古
过街楼门洞上方两侧的石联,但是没字。
石景山探古
这么高的楼子怎么上?

石景山探古
从过街楼往东走,就来到了碧霞元君庙,这里是道教建筑群的起点。

碧霞元君庙,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太监钱宁建。据《明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上微行石经山,经玉泉亭数日乃还。石经山寺,朱宁所营建也,穷极壮丽,乃邀上幸焉。”朱宁,即建碧霞元君庙的钱宁。朱姓为明代皇帝近侍太监宠信者所赐皇帝之姓,朱宁、钱宁是一个人。从记载可见,碧霞元君庙建成后,钱宁曾“诱帝微行”,即带领皇帝来游石景山。

万历年间(1573—1619),董常侍复建碧霞元君庙,虽不如钱宁所建“穷极壮丽”,但仍吸引了不少香客前往。
石景山探古
过了山门是通往元君殿的台阶。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碧霞元君庙重修。有《重建石景山大殿碑记》碑文记载,修建人为北辛安“士庶商贾众善人等”和“远近村庄善男信女”。当时,庙里的住持僧人为“性”字辈,徒弟为“海”字辈。
清末至民国初期,该地还成为外国人租借休息的别墅之一。《西山名胜记》云:“此处为西人租住。然西人甚和蔼,不禁游者,盖亦因此处游人不轻到故也。”碧霞元君庙那时住有和尚,也住有道士道姑。
石景山探古
元君殿的气派还是挺大的,有月台。
民国二十一年(1932)版《拈花寺戒录》记载,清末碧霞元君庙里有个慧明和尚曾在天空寺出家,当时庙里的住持是明珠和尚。
日伪时期,该地成为禁地。解放前夕,碧霞元君庙成为国民党208师的一个团指挥部。
石景山探古
大殿西侧的石碑碑额是:永垂不朽。

石景山探古
东侧碑额:万古流芳。估计都是功德碑。

石景山探古
月台非常开阔。

石景山探古
大殿西侧有小门通往金阁寺佛教建筑群。

石景山探古
元君殿的后殿,好像有工作人员居住。

石景山探古
后殿屋后的登山道。
石景山探古
很多新修复的建筑还没有名字。
石景山探古
石壁上的古柏。

石景山探古
还源洞上面的十二生肖殿。

石景山探古
十二生肖殿由于紧靠崖壁,通道很窄。

石景山探古
十二生肖殿上面是元辰殿
石景山探古
元辰殿上俯瞰古建群。

石景山探古
元辰殿后面向西有高台阶通往昊天门和天主宫(玉皇殿)。

石景山探古
台阶石上还可有月亮的图案。

石景山探古
昊天门门额

石景山探古
从昊天门门洞看天主宫(右侧),对面是和昊天门相对的一个过街楼(天主宫西面),也许是钟楼,正在维修中,没有题刻。

石景山探古
从另一面看昊天门(天主宫东面),地上还有泄水槽。

石景山探古
天主宫和西面的过街楼,楼门洞外面是绝壁悬崖。

石景山探古
山顶的建筑就是天主宫西侧的过街楼,外面是绝壁,不知怎么回事,也许是钟楼。

石景山探古
天主宫已经修缮完了,大门紧锁。玉皇殿建于唐代的武德年间,在明代由万历年间的大太监王体乾捐资重新修缮,并改名为天主宫,殿前的石碑就是重修时所立。

石景山探古
天主宫大门东侧有口古井。
石景山探古
天主宫大门往东看古井和昊天门。

石景山探古
从昊天门门洞看首钢。
石景山探古
昊天门外有一条小路通往山顶,在山顶金阁寺塔原址上,首钢于1991年建的功德阁,仿颐和园佛香阁,是一座四层高的塔。
明代资料显示金阁寺塔是一座金刚宝座式古塔,有十来米高,登塔远眺是古人到石景山上的一大乐趣,明清帝王都有此举,并留有诗文为证。可惜历经沧桑,年久失修,清代至今不过百年余,金阁寺塔已荡然无存。
石景山探古
功德阁两侧的观景廊。

石景山探古
功德阁看起来还是挺雄伟,但是登楼的门口被封住了。

据记载金阁寺塔高十余米,整座塔呈现唐代的建筑风格,南有石道可攀登上塔,砖筑青石塔基雕刻着大力神王和梵花。塔的四周各有四个方形和圆形的神龛。清人于敏中所写的《日下旧闻考》中记载:“山巅有塔。塔下南北为城关,南门额曰舍利宝塔。高约四丈余,四正作方屋如阁,四隅作圆屋如亭,内皆塑护塔神像,盖即金阁寺塔。”
石景山探古
功德阁回廊。
石景山探古
俯瞰永定河。
石景山探古
俯瞰首钢。
石景山探古
东侧药王殿的外面还有个望诊亭。

石景山探古
望诊亭下面有个药园。

石景山探古
俯瞰药园,种草药的园子。

石景山探古
下山时走的是东北侧的公路,路边还有解放战争时的碉堡。

石景山古建群依山而起,紧贴崖壁,层层叠叠,错落无序,道路曲着陡峭,不容易一次看全,本人两次探索,并结合他人文章,才整理出来比较清晰的表述,但还是不全面,有兴趣者欢迎指正和补充。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