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坊镇和宋辽古战道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北京旅游 |
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地处北京西南郊的拒马河畔,距北京市区80公里,距其南部的河北省涞水县县城22公里。张坊镇作为中国磨盘柿龙头乡镇和北京市唯一的磨盘柿专业镇,是市郊区磨盘柿主产区之一。

张坊镇古城,应该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只有坐南朝北的这个城楼。
张坊古城是再现宋辽时期文化的一座古城,城内古战道始建于宋辽时期,延用至明代,是北京地区发现的唯一的一座古代军事设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军事价值。此外,还有辽代八角形五级密檐石塔、古镇楼、古戏楼等文化遗存。

张坊镇古城,应该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只有坐南朝北的这个城楼。
关于镇楼有个传说:明代皇亲任阁老,在宋代战道基础上,修复了古战道,并把其战道通向建在片上村的自家祖坟,其目的是在张坊镇楼可欣赏张坊古镇及拒马河的风光,下地道到片上祖坟处又可祭祀自己的祖宗。谁知这事儿不知怎地叫当朝天子知道了,说是任阁老图谋养兵造反谋权篡位。故将阁老问罪斩首,后来查明任阁老建战道的原因,觉得错杀无辜,皇帝便替任阁老铸了一个金头颅,随葬片上任家坟。
据房山县志记载:“(镇楼)县西南七十里,张坊街北楼三层门南向。高可数丈下层空,其中甚暗,下有隧道向西北约二里通任家坟,俗传任为阁老。由下层楼上中层半途转折处有井一,相传其井中设有刀山剑树,颠而入,无生理。中塑碧元君像。上层可远眺,上中两层亦通地道。”
传说镇楼明代皇亲任阁老重修过。镇楼毁于日本侵华战火,现在所看到的镇楼,是依原样复建的。
该塔辽天庆六年(1116)始建。塔为八角形五级密檐石塔。通高6米。塔座分上、中、下三层,上部是圆形的石雕仰莲托,中、下部为两层须弥座,周身浮雕人物,动物图案。塔刹为仰莲宝珠。塔的中部是独石制就的八角幢身,因上面刻有经文,所以俗称“经幢”。
幢身的朝南一面楷书“奉为先大师特建佛顶尊胜密檐灵塔”。铭文上下两端阴刻云朵,左边两面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正慧大师姓齐,河北省永清县人。幼年时脱俗尘而出家,以燕京天王寺(现在的天宁寺)三藏为师,又拜永泰寺司徒疏主大师为师。正慧大师一生遍济穷人,为人们所尊敬。
古战道经初步探测,长约1500米,现已修复400多米,据文物专家认定,是北京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军事性古战道,内有藏兵室、兵器室、指挥室和生活设施,对研究古代军事、政治、建筑有较高价值。

古战道在古镇地下四通八达,迂回曲折,通四门城楼,通片上村任家坟,初步探测约为1500米,现已发现和复修400多米。
宋、辽对峙时期,由于古战道退能守,进能攻的优良军事性能,曾迫使幽州一带辽军专心固守不敢南下犯宋。
到了明代,古战道的军事性能进一步得到发挥。明初洪武年间,元朝贵族溃逃蒙古漠北,但时刻伺机反扑,不时南下犯境,古战道成为明军抗击蒙古鞑子的军事堡垒。据文物专家认定,张坊古战道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军事性古战道,文物价值和军事价值非常高。
古战道河北雄县和永清县都有,成为华北抗辽的独特军事工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