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2008-09-21 12:19:48)
标签:
教育 |
浅谈如何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教师流畅生动的表述、广博深厚的学识、独到精当的观点、循循善诱的讲解等等。叶楠先生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对此,我想谈以下几点:
一.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以陈述知识的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基本上停留在“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操作上,教师代替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师埋怨学生笨,不配合,学生埋怨教师教得不好。这种目前还比较普遍的现象,暴露出来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问题。师生间的人际交往可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到三种。在权威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有绝对的支配权,学生唯教师意志是从,其主观能动性无从谈起;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教师不是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引导者出现,既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更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在放任型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没有责任感和约束感,学生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的状态之中。显然,民主型师生关系会受到学生的认可,为此, 教师应做到:第一,提倡微笑教学。教师给学生以亲切感,使课堂充满温馨的气氛,让学生感教师可亲、可敬,从而愿意与教师合作。如果课堂气氛过分严肃,紧张,学生见到教师望而生畏,是不可能有合作的,更不可能成为学习的 “主体”。 第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考虑问题。教师要与学生展开平等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学生平等对话,切不可以师长自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切不可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强制纳入教师既定的轨道。只有教师真心诚意地走到学生中去,才会有感情的交流,才会有合作。有的教师既当教师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喜欢,教学效果就好。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全体学生同等的关爱。教师要把爱心洒向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均等的活动和表现机会,运用多种方法尽可能的补偿学生生理,智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保证课堂教学的公正,平等和无歧视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在关注他,感到“我行”,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愿意与教师合作。学生希望教师与他接近,希望心目中的教师是教师又是朋友,又是可信赖、可依靠的长辈,这反映了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会与学生培养感情。
二.
课堂教学应该是"适应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与愉快",职业中学的学生,即使是参加单招考试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相差很大,能不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他们一视同仁,能不能满腔热情地帮助关心后进生成长,能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学习的条件,是教师必须用行动给予回答的问题。否则,一堂课可能会因为少数几个学生的破坏性言行而导致一堂课的失败。许多时候,差生往往是因为听不懂而放弃学习,所以, 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成功机会,要让学生能“跳起来摘到桃子”,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学习动机,产生更上一层楼的“自我激励”。"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能实现这一目标而定的。低起点,低是指在起始阶段,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后进生也能学有所得,智能得到发展,从而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了"基本要求"的完成。
多层次是指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并按照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和实施课堂训练活动;活动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发展,层层递进。训练活动分为操练--实练--巩固三个层次。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它们有以下特征:第一层"操练"属于机械控制式训练活动,活动由教师掌握和控制。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知识点,本层次的活动宜简单可行,所设计的问题学生应无需过多思考便可以回答,但是训练的密度要大,频率要多,要使学生处在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之中。这一层教学常用的训练活动形式是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点分析一些比较简单的课目。第二层次"实练"为半控制式的意义性训练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或监督作用,给予学生较宽的理解和思维空间,让他们各尽所能,各有所得。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第一层次活动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研究, 如机械制图课程注重培养空间形象和创造性构形的设计能力;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工程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注重培养创新设计的能力。第三层"巩固"属于自由式的交际性活动,自由式是指教师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完成有关活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的大脑思维系统始终保持活跃状态,从而促进和提高学习效率。此层次的目的是试图把以课本为中心的训练活动向以实践为中心的训练活动,并对周围所熟悉的问题或物品进行分析、探索,提出改进的思路,如“不影响别人的叫醒装置的设计”、“自行车的改进”等等。
三. 动用声像兼备的电教媒体,变单调为灵活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所获得的外界事物的信息约80%~90%是通过眼睛输入的,看过的东西比听过的东西更让人相信而且记忆牢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借助于一支粉笔、一根教鞭来授课,这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单纯的课堂讲授由于方法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萎靡不振,精神懈怠,课堂气氛沉闷,特别专业课程的教学,课程内容本身有很强的实践性,单纯的用语言描述,虽也可能重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学习者需要领会,在脑中努力拼凑,重现客观存在,这是相当困难的过程。例如,四杆机构中杆与杆之间的运动关系,有了多媒体把真实世界表示出来,期间关系一目了然,教学质量、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学生也不用沉浸在冥思苦想中。
电教媒体声像兼备,图文并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其效果显然是靠单纯的语言讲授所无法达到的。电教媒体所呈现的符号、形态主要有语言、图像和音响三个方面,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均各有不同的功能与特性,可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它更符合以视觉为主、五体并用接收信息的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启发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分析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锤炼学生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形象化的电教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加强烈,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师生关系,精心策划的教学过程,再加上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技术,无疑能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教和学达到最高境界的默契,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