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凉体”

(2009-07-08 22:28:48)
标签:

北凉体

施安昌

刻石

功用

杂谈

分类: 学术研究

              “北凉体”

 

“北凉体”是施安昌先生提出的,指十六国时期古凉州地区流行的一种隶书字体。施先生对北凉体书风的归纳是:“字形方扁,在隶楷之间。上窄下宽,往往有一横或者撇、捺一笔甚长。竖笔往往向外拓展,加强了开张的体势,富于跳跃感。特别是横笔,起笔出锋下顿,收笔有雁尾,中间是下曲或者上曲的波势,或两头上翘形式。碑板上尤为突出,可谓“犀利如刀,强劲如弓”。点画峻厚,章法茂密,形成峻拔、犷悍的独特风格。”

存世十六国刻石30件中,有17件为北凉体(自13号后凉或西凉386-421年《镇军梁府君之墓表题额》至29号《吐鲁番小石塔》),占总量的半数强。这些作品都出土于古凉州及以西地区,足见“北凉体”在当时的流行状况。范围大致在今天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往西延伸到吐鲁番。

就文物所见,北凉体的适用范围有四类:写经、佛塔、造像被、墓表等。写经为墨迹,后三类为刻石。在写经中,北凉体有时用于经文 ,有时用于标题。总之,北凉体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其书法本身的审美特征,也与郑重、庄严的气氛协调一致。

羊欣《采古今能书人名》谓钟繇有三体:章程书、行押书、铭石书。这里是按不同的用途来划分书体,因为功用对书写的要求不同,必然影响书法的形式特征。传世十六国刻石北凉体居多,一方面与当时的地域书风和时代书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铭石的功用要求密不可分。

施安昌先生对北凉体的特征、分布范围、以及存世的北凉体文物进行分析总结,给我们认识北凉体提供了帮助。而将北凉体与其它写本比较,考虑功用对书体的影响因素,则会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北凉体的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