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心脏病发作的斗争仍然任重而道远

标签:
心脏病发作c-反应蛋白胆固醇他汀类药粥样硬化炎症危险因素健康 |
分类: 健康保健 |
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医疗条件也日益改善,但时不时的却会听说许许多多的英年早逝,说别人可能扯的远,但说到侯耀文,59岁,高秀敏,46岁的去世,你可能不会不知道。不管他们的个人条件有着什么样的不同,但他们都死于心脏病发作,而且谁都没有预期到死亡会如此早早地降临到这些事业正旺的中年人的头上。
心脏病发作导致的英年早逝中外都不少见,由于是名人早逝对社会的警钟无疑更加响亮。生活习惯的改变已经成了中年人保身体、讲健康的主要话题。有几个人不能耳熟能详地说出心脏病发作的标准危险因素:三高,高血压、高胆固醇和高血糖,吸烟、压力,饮食不当,运动不够和将军肚。
生活习惯的改变,如合理饮食,加强运动,戒烟减酒,减轻压力和防止肥胖,以及现代的医学提供的有效治疗,控制三高已不是什么难事。看看美国CDC去年的报告就可以知道这些方法是多么的有效。从1980到2000年,美国心脏病死亡率在20年中下降了50%,这就意味着如果生活在1980年前,估计有341,000名美国人早就死掉了。报告将成绩归功于对三大因素,积极减低胆固醇,控制高血压和戒烟。
http://www.prattmed.com/images/mri2323.jpg
在成绩光环之外,医学界是否可以弹冠相庆了呢?答案是这还远远不不够。心脏病当今仍然是人类的第一杀手。现代医学尽管有了种种检测手段,但往往就是不能提供医生和病人最需要知道的信息,那就是什么时候病人已濒临心脏病发作的危险之中,辞世已到临头。比如常规的压力试验,将跑步机和心电图结合可以测定在心脏氧供需求加强时,心脏供血和心律的情况;核和超声压力试验可以提供心脏功能情况;CT心脏扫描还可以发现冠状动脉钙化阻塞的状况。但这些全都不能提供可能迫在眉睫的心脏病发作危险。
http://www.eguidelines.co.uk/eguidelinesmain/gip/media/images/archer_framingham.jpg
既然医学检查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据预测可能的心脏病发作,兜了一大圈,还得靠控制以上所说的危险因素。美国有那么一个仍在进行的试验,在数千名60岁的麻州Framingham地区居民中寻找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因素,创立了一个叫Framingham危险计分系统,这种计分虽然可靠,但远非完美。因为有一半的心脏病发作的人根本没有危险因素,还有20%的人也没有主要的危险因素。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可要谈到心脏冠状动脉的生物学原因,当胆固醇积聚在动脉壁形成粥样斑块时,它们可以不向血液流动的管腔内突出,而是向外生长,就像树干长了瘤子那样。因为此时的胆固醇没有妨碍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也没有减少前向的血氧供给,因此病人可以完全没有心脏病的任何症状。
http://64.143.176.9/library/healthguide/en-us/images/media/medical/hw/h9991301_001.jpg
当冠状动脉壁上的粥样斑块(不管是向血管腔内生的还是管壁外长的)的发炎和破裂时,导致血小板的凝聚形成血栓,血栓越聚越大就终将把血管堵塞,从而阻断了心脏的血液供应,缺乏血氧供应的心肌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心脏病发作也就随之发生了。常规的诊断试验不能发现胆固醇存积地方或斑块的炎症。在过去数年中,以哈佛大学为首的研究显示,可通过对炎症的化学信号---C-反应蛋白来增加预测的能力。但这离靶打十环准确预测还相距甚远。
当你听说有一半的心脏病发作是在正常胆固醇的人中时,你可能就会怀疑你服用的他汀类药物究竟有多大的效果。但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在一项大规模的研究中发现,他汀药不仅可使胆固醇降低,还可抑制炎症,使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可减低心脏病发作高达54%,他汀类药对付心脏病发作可谓是一石二鸟。
我们能不能因为心脏病发作的不可预测性,无症状的健康人也会发生心脏病发作而放弃控制那些危险因素呢?这就是个几率问题,想想光美国就有34多万人在过去的20年中通过现代的治疗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而赢得了宝贵的生命,致使心脏病发作的死亡率大大减低,说明我们在与心脏病发作的斗争是有很大胜算机会的。你能不能因为汽车终究要报费而对它不加保养呢?汽车的发动机损坏就会在路上抛锚,心脏一旦损坏人的生命便会随之而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我们的发动机---心脏加以保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