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也收有一幅国画《聚瑞图》

(2008-11-14 15:25:01)
标签:

聚瑞图

国画

赝品

朗世宁

美国

篆字

印章

收藏

古董

文化

分类: 收藏欣赏

 

http://www.shjwz.cn/Article/UploadFiles/200612/2006122964635360.jpg

朗世宁的《聚瑞图》

 

我也收有一幅国画《聚瑞图》

 

我也收有一幅国画《聚瑞图》

 

我也收有一幅国画《聚瑞图》

 

我也收有一幅国画《聚瑞图》

 

我也收有一幅国画《聚瑞图》

 

我也收有一幅国画《聚瑞图》

 

我也收有一幅国画《聚瑞图》

 

我也收有一幅国画《聚瑞图》

 

中国国画也是个赝品成灾的领域。记得那是十几年前,加大伯克利分校的客座教授胡先生有一次打电话给我,说他的房东打扫卫生,扔出一堆废纸,他打开一份,吓了他一跳,是一幅齐白石和徐悲鸿抗日时合作的一幅画,画是鸡群和芭蕉,那时他告诉房东,这幅画可能值一百万美元,房东老太太急忙将画收了起来。你知老太太是谁?她可是加大伯克利分校也是美国第一任中文教授的遗孀。

 

那时老太太通过胡教授让我给此画作了拍照,也就有了机会到她家一睹风采,只见家里挂满了名人字画,我是不懂了,可胡教授,原北大的教授和外交部的职员,一一告诉我这些国民党大老们和名字画家的墨宝,当然也有一大些他也不知晓的字画。

 

拍照后,由我执笔根据胡教授提供的地址,将照片寄到了苏富比拍卖行。谁知回信中却说,由于赝品太多,他们已经不再鉴收中国国画了。可是月余后,老太太却突然打电话请我和胡教授吃饭,饭后一人给了一百美元。要知道,那时刚来美国不久,我们都很穷,我在餐馆打工,还在为温饱而发愁呢。老太太守着一大堆宝物也过得不富裕,虽然有房产,但开了一辆半旧的小本田车,可能是她不知自己就坐在金山上吧。她的慷慨解囊,使我和胡教授都犯嘀咕,老太太一定找到了出手的门路了。之后胡教授也搬了出来,我们从此也和老太太断了联系。

 

你想想,92-93年时,苏富比就厌烦了国画的造假,可那时的国画还不算贵呢。现在赝品制造人面对日益高涨的艺术品市场,运用电脑技术和其他先进手段不知又造出了多少让专家头痛,以假乱真的赝品。

 

回国探亲度假的时候,看着动辄上万,但不知真假的国画,我才不会买呢。但在国外捡捡漏,价格又不太贵,追附一下风雅也未尝不可。数月前,在老外的古董店看到一幅绢本国画,非常吉祥,有荷花,莲蓬和荷叶,谷穗和谷叶插在一只天青色瓷瓶中,瓷瓶安坐在黑色木座上。该画尺寸硕大,有1.8x1.1米左右,镶在一玻璃框内,后包牛皮纸,根据该纸和钉的铁钉的老旧程度,至少画框的制作也有40-50年了。根据该国画绢本的老旧程度,说明代也有可能。回家后,与我太太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这庞然大物挂到了墙上,光那大尺寸的玻璃就够沉的了。反正也看不懂那唯一的印章,但我喜欢那古色古香的花卉,给家里增色不少。

 

我是收藏鼻烟壶的,要看朗世宁的宫廷画,一看不得了,我的画竟是与他的著名油画《聚瑞图》类似的国画。画可能不是他画的,但如果此画镶入框已有40-50年,那时国画不值钱,国家级的大师还在文革的牛棚里呢,作假应当不会。我太太嫌画框太旧,曾建议换上一个,但其一我喜欢那陈旧感,其二日后鉴定时也好有更多的依据。太太只好依从我让老旧的画框挂在那雪白的墙上。过去可不是现在,网络多么方便,要查什么一打电脑就是,此前要见到保存在深宫里的画可并不那么容易。即使此画是件仿品,那此画家也必定是曾进过宫的,见过朗世宁的画才能仿得出来,那他也定是位有地位的画师,但是朗世宁的油画是他的代表作,炉火纯青,用国画去模仿他的油画无疑是自取其辱,如果是油画,赝品的可能极大。该画是绢本国画,而朗世宁的画是亚麻布上的油画,故在用彩及阴暗面上都与朗世宁的画迥然不同,尽管画面的布局一致。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幅画在朗世宁油画之前,这幅《聚瑞图》是个典型中国题材的画,有和和美美,多子多福和岁岁平安的寓意由荷花、荷叶、莲蓬、谷穗、花瓶和底座来表达。一位意大利画师(1715年)初到中国( 这幅画於雍正元年(1723年),是现存郎世宁最早的记年作品。表面上有如西洋的静物写生,其内容却显示著中国宫廷对於祥瑞的庆贺态度。花卉瓷瓶上都有光源反光的描绘,但是减缓了对比,显示出一种温和的西洋画风。--百度百科) 不可能了解和诠释中国的传统的吉瑞,我猜测一定有着这样一幅画在这老外油画之前存世。朗世宁运用西洋的画法复制该国画,让雍正帝鉴赏孰优孰劣可能是个有道理的推测。至于我的这幅《聚瑞图》原作于朗世宁之前还是之后,则不是我这种水平能够判定的。曾用数码相机把这幅图的给我的病人看过,她来自台湾曾经在台北故宫中实习过,可她既不能辨认那枚篆刻印章,也不能鉴定这幅画,但她说中国画的用彩可以判定年代,唉,这又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看官中如有有识之士,万望不苟赐教,更谢印章篆字解释,启蒙睁眼之瞎。

关于图中的那方章,请朋友的朋友看了一下(通过图片),他的解释如下:

请朋友看了一下这个章,先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吧:
第一个字:左中右结构,左边可以确认是“三点水”,中间实在分辨不清,右边可能是一个“寸”;猜测着看可能是个“淑”;
第二个字:左边是个“女”,右边可能是“间”也可能是“闲”,在古语中或书法中闲中间的“木”字可以是“月”,这个字大概可以看成是“娴”;
第三个字:是“属”或“嘱”,在古汉语中他们相通;
第四个字不用说了,是“画”。
整体看来应该是“淑娴属画”或“淑娴嘱画”。
但挺奇怪,如果是“淑娴嘱画”的话一般应该会有提款提到这件事,但这幅画我没有见到任何提款。
如果是“淑娴属画”的话它应该是一个收藏章,收藏章一般又不会这么写的,而且会有作者的署名章。
总之,这么看可能还是嘱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