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动与多动,专科医生才分得清
(2013-08-30 14:29:37)
标签:
儿童多动症注意力健康 |
分类: 家庭医生28周年.世纪奉献卷 |
活泼好动是每一个孩子不可扼杀的天性,可是正常好动与多动症的多动之间,存在哪些区别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多动症”诊断泛滥,有些地方超过20%的儿童被戴上了“多动症”的帽子。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家长及老师。一般医生在诊断“多动症”时,会问家长、老师有关孩子的平时表现,以作为诊断的依据。然而,这些都得根据家长或老师的主观判断,例如“孩子是否经常上课时做小动作”、“是否经常犯粗心大意的错误”、“是否经常说话过多”……但究竟怎样才算是“经常”呢?
一个喜欢安静的家长或老师常常会夸大儿童的活动量,把一个比较活泼的儿童看做是多动症儿童。一个喜欢活动的家长或老师,对活动过多的儿童不一定认为是问题。另一方面的原因则在于一些医生,这些医生往往不是儿童精神心理专科医生。而一般普通的儿科医生要做出“多动症”的诊断是很困难的。
而且在临床工作中,有些医生在门诊一天要看几十个病号,因而跟孩子及家长常常只有几分钟的交流,再对照多动症的一些简单标准,符合了便匆忙做出诊断。然而,有的多动症的孩子在诊室里,开始会很拘谨,医生一看:“这小孩子挺乖、挺听话的,怎么会是多动症呢?”事实上假如换一个环境,患儿便会“原形毕露”。另一种情况则是,医生一听家长“投诉”说小孩子调皮得不得了,干什么都不专心,并未深入地进行专业评估,便草草给孩子做出“多动症”的诊断。
其实,诊断多动症并非那么容易。多动症的诊断,需由专科医生通过和父母、老师、儿童的访谈,做相关注意力测验、量表,仔细评估才行。实际上,目前制订的多动症诊断标准还是相当严格的。但问题在于,一些医生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却不够严谨。要诊断多动症,医生最起码得认认真真看半个小时。而且往往第一次就诊下不了诊断,还得来第二次,需要综合考虑家长、学校等各方面对孩子的评价,以及所做的相关的检测结果。
“我孩子看电视、打游戏很专心,怎么可能注意力有问题?”这是许多家长在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后会问的一个问题。
在许多媒体的宣传中,曾提到“多动”与“好动”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仅仅是“好动”的孩子,在读书、上课时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但在看电视、打游戏的时候,他会很专心。而多动症的患儿即便看电视或打游戏,也不能集中注意力。
“多动症患儿在看电视、打游戏时一样可以是‘很专心’的。”对此说法,医学专家给予了否认。电视、电脑游戏靠的是声光刺激、即时反应,需要的注意力很短。另一方面,多动症孩子其实并不专心,像看电视,他会不断地转台,坐在电视前几十分钟,也说不出看了什么完整的内容。打电子游戏,特别是格斗游戏,主角总是不断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