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灰白色的,无论如何修饰,总是显得冰冷。钢筋水泥,你的脚不是踏在松软的泥土上,而是硬邦邦的柏油马路。所以你感受不到大地的温度。这个城市的麻雀叽叽喳喳,在清晨也不停歇一会。但是一旦你靠近它们,这些小东西就会变得敏感、神经质,呼啦啦飞走,落在安全的枝桠上观察你。它们就像是这个地方的居民一样,缺乏安全感。
我并非攻击城市。我从来没有长期居住乡村的经历,最多只是走马观花,或者在电视或书中探得一些乡村的知识。尽管我对乡村生活很向往,但我没有资格评判它的好坏。乡村与城市相比,似乎乡村生活总是闲适的,人心也相比城市简单。但这些经验毕竟是二手的,现在的事实是:我居住在城市,并且还会住很长一段时间。
我不能不负责任地说:乡村生活就比城市好,或者反之,都不成。我所能关注的只有我熟悉的环境,我只能关注眼下。
有人说:“人类造就了城市,上帝造就了乡村。”这当然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其实我们都知道,无论乡村还是城市,都是人类的产物。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城市是乡村的“更近一步”。但是乡村比城市更有诗意,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诗意,在现代社会似乎是一个奢侈的词。人们为着工资、车子、房子,以及种种而奋斗。规划人生是一个时髦的概念,把你三十岁之前的人生都规划好了,你像电脑程序一样,只要忠实地执行就OK了。城市中,多少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在迫不及待地规划着自己光辉的人生。但是诗意呢?规划的人生没有诗意,因为诗意本身就是一种“不期而遇的美”。它不是刻意营造的,有时甚至不是表面的事物,而更多的属于一种心境。
城市中,还有多少人去品味诗意呢?在生活面前,诗意是美好的,因美好而无用。我们为生活劳累,内心充实又空虚。我们总觉得生活缺点什么,诗意算不算缺少的一环呢?
我想哪天我可能会在乡村待上一段时间,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短的时间。在那里我可以找到久违的诗意吗?或许我会失望。记得曾和一个朋友聊过,老了以后在哪里安顿晚年?我们不约而同选择的都是某个小村落。时间还长。
诗意是一种心境,我很同意。从懂事开始,我们的手就在不停地拿,拿了很多还想拿再多一点。欲望没有止境,因此我们一生似乎都在一种“奋斗”的氛围里度过。奋斗是个好词,没有它你反而会招来责难。可是在奋斗之余,在某个瞬间,我们突然会冒出一个可怕的想法:这种貌似“上进”的生活,会不会充斥着许多虚假的成分?我们用“奋斗”、“上进”等词装饰着自己的欲望,同时填补着自己本来虚无的心。
我们无法品味到诗意,原因有很多。但我相信,起码它不会是这个原因:因为你住在城市里,城市里是没有诗意的。这个观点太可笑了。环境会改变人的心境,但这与环境本身无关,重点在于我们自己。
啰嗦了这么一大堆,其实我无法解决如题目所示的问题。我们都在寻找诗意的路上。或许,真诚与善良永远是诗意的敲门砖。心境坦荡,没有亏心事,恐怕是诗意的前提。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我们看到这句话,不能只点点头,说原来我们应该诗意地生活啊,然后还像以前一样投入无边的琐碎中。而是多少应该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诗意地生活呢?这种权力是如何丧失掉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