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膑是我很早就认识的一个90后诗人,他的诗也很被看好。而我邀他写的一篇评论,没想到这么快就写出来了,而当得知他为我这篇评论竟然写了两次,真的是十分感动。都是朋友,再多感谢的话也不必多说了,正如我们约好的,等他来北京,一定好好请他,哈哈。
荒芜果园里的温暖园丁——读90后写诗者李唐的诗歌
文:陈有膑
依稀记得第一次读到李唐的诗歌是在08年末,是在一个诗歌论坛上读到的,那时我刚接触诗歌不久,他和原筱菲、寇记、老祥、高璨等,是我最认识的90后诗歌写作者。后来我还为他写了一篇极其幼稚的“所谓评论”。那篇文章到处充斥着我异常激动(或躁动)的情绪,在文中毫无掩饰地直称他为“天才诗人”“心目中的偶像”,真的可称得上“激扬文字”。也是从那时候起,开始关注这位90后诗歌男孩以及上述其他几位90后诗歌写作者。当然,稍后一些的抵御系、陈思楷、何伟、木鱼、蓝冰丫头、余幼幼等,也是我很关注和喜欢的90后诗歌写作者。
而时隔两年多之后,当我再次为李唐写一篇同样很幼稚的“所谓评论”的时候,内心已经少了一丝躁动,而多了几分冷静。这么说,并不是在贬低诗作者,而是自己一直以来对诗歌的疑惑,到底什么是诗歌?到底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为什么写诗越久,对诗歌的疑惑和质疑就越多?正因为这种种原因,当再次写到李唐的时候,我对他的称谓便从“诗人”或者“天才诗人”转变为“写诗者”或“诗歌写作者”。当然,话又说回来,即使时至今日,我对李唐的诗歌仍然是很喜欢和看好的。我也相信,李唐是不会责怪我对他这“身份”的“降低”的。相反,他可能会很诚恳地认同和接受我这个的“毫无礼貌的”称谓。因为,时下的诗坛,极其混乱与浮躁,太多伪诗人和准诗人,在这个不需要英雄的时代一夜之间便摇身变成“英雄”,“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很90后也是如此,诸如自封XX诗人、XX90后作家排行榜、XX90后代表诗人、XX派代表人物等等,屡见不鲜。而李唐,在众多90后中,却异常地冷静与淡定,如杨克老师对他的评论,“令我吃惊的是李唐的定力,极其浮躁的论坛诗风并没有让小小的李唐惹上芜杂,他单纯如故。这个以前不懂事、胆小的男孩,诗歌也使他渐渐改变了许多,他非但没有为了“伪先锋”姿态刻意桀骜狂妄,而是秉承了诗歌本真、纯净的品质,诗教会了他什么是善良、责任与无畏。他的语言明亮而温暖。”(见杨克《序90后诗人李唐诗集》)。
赘言少说,下面我们还是开始谈谈李唐的诗歌吧。
与众多90后诗歌写作者相比,诸如与原筱菲、高璨相比,他少了一分灵气,而多了一分大气;与蓝冰丫头相比,少了一分精致,而多了一分粗砺;与老祥相比,少了一分诡异,而多了一分稳健;与抵御系、余幼幼相比,少了一分先锋,而多了一分传统;与陈思楷,少了一分激动,而多了一分舒缓。如此等等。这跟他的性格是很有关系的,这便是所谓“文如其人”。在他的博客和一本刊物上看过他的照片,身体微胖、表情腼腆,有点木讷,戴着近视眼镜,完全一副安静寡言、老实的好孩子形象。这在众多90后诗歌现象中他的表现与对待态度和我在和他的接触中以及他在湖南卫视娱乐节目《天天向上》上的表现,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好的诗歌,往往是像李唐这样安静的人写出来的。
◎ 自白
寒风中,外面仿佛有人在拍打窗子。
那棵茂盛的大树一夜之间就全秃了!
貌似强大的灵魂,也有突然崩塌的可能
看来那些看似靠得住的东西也往往并非如此。
我三尺微命,在寒风中不值一提
你完全可以把我混同于尘埃、沙砾等一些无聊的事物
但是我自己不,我把自己看得很重
“纵使命贱如草也要把命运死死攥着。”
窗外尽是扫地的声音。仿佛此刻
我的生命也归于一片落叶,没有落脚的地方。
这世上有多少好景色!而我如笼中之鸟
徘徊在斤斤计较与无边无际的琐事中。
好了好了,我将接受全部的失败
大雪将覆盖我的歌喉——
到那时我是个哑巴,我还会不会向你讲述
很久以前那个渴望把名字刻在湖水上的人
这首诗语言成熟、简洁、老练、质朴,看似稳如静湖的言语表面下却隐含一种强大的张力,一股强有力的巨大暗流。与其他华丽的语言相比,少了堆砌与造作之歉,而更能震撼人心。场景处理也极具功力,和另一位90后写诗者何伟一样,善于在平凡生活之中,选取和描摹出不一样的画面,这种艺术手法得益于美术和摄影,但跟其却不尽相同,它不是单纯地白描、临摹和完全拍照下来,而是使用诗歌的语言、眼光、情感,赋予这具体的死的画面以梦幻、想象以及生命,使之成为比原物更动人的活物。再说情绪和节奏上,处理得也非常得当,不像某些“豪放诗人”的“大喊大叫”,给人一种矫糅与伪情的感觉,李唐诗歌的情绪和节奏是节制的、舒缓的,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舒服的。这足见李唐在对修辞与情感上有极强的自控能力(或节制能力),这是一个真正的诗人非常重要的文学修养之一,毫无疑问,李唐早已做到这点。
◎ 欣欣向荣的秋天
秋天来了。刚刚洗好的衣服
迎风起舞。我在洁净的衣服下穿行
闻着清新的味道,想象它们就是
生活的经幡,被风穿在身上
那些逝去的亲人们,你们终于可以
安心了吧?这里是如此的欣欣向荣
子孙们各自独立,仿佛成熟的麦子
不必为他们担心。谁都有各自的命运。
我喜欢没有革命的早晨。
来到公园里,撒一些谷粒给鸟类,然后走开
或撒一杯酒祭给先人,同时坚定自己。
——你大可不必像鸟儿一样慌张
穿戴整齐,吹着口哨,脚步轻盈
你像冠军一样出发。这时洁净的小风
扑面而来。秋天来了,一些叶子有了归宿
风可以吹老容颜,但吹不老一颗年轻的心。
这是在谈论李唐诗歌时不容易错过的一首诗歌,也是他目前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是在李少君老师的“每月好诗推荐”栏目中。后来,在各大刊物上又陆续地读到了这首诗。很多诗歌前辈对这首诗歌的评价颇高。李少君老师评价此诗:“即使写秋天,也朝气蓬勃,生气盎然。”而杨克老师评价此诗时,更是毫无掩饰表达了心中对此诗和李唐本人的赞赏与喜爱,“诗呈现出很年轻的状态,极具生活实感,意念、情绪和节奏控制很好。我曾在多所大学的课堂上讲授过这首中学生写的诗歌。因为多年来破碎的不知所云的诗或腻味的流水账叙述已让人倒胃口,略显“保守”的风格特别是如今已少见的四行一段大致整齐的排列,反而别有一种醇厚的味道……”的确,这是一首好诗,更是一首难得的“秋诗”。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常有“悲秋情怀”,他们在面对秋天和写到秋天时,总是甩不掉一种惆怅、凄凉、悲沉的情绪,有诗为证,诸如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陶渊明《酬刘柴桑》中的“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等等。而只有少数者,在看待秋天时,充满着与前者迥然不同的乐观、豁达的情绪。诸如刘禹锡在《秋词》里写到的“自古逢秋悲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李唐也属于这少数中的一名,并且他的这首诗歌也属佳作。这些完全因为李唐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心灵。
没错,李唐的作品,总是有着和此诗一样温暖、明亮、乐观的情感色调。诸如《瓜熟落地》:“当园里野草疯长,我来到这里/像一个真正的园丁,有一双干净的手,上面/刚刚沾满泥土的芬芳。//……我确信在干一件比蝴蝶更漂亮的活儿,/比蝴蝶更懂得珍惜,持之以恒。//……/让一种温暖从脚掌传遍全身。/我在阳光下眩晕,坐下,擦汗/心被我擦拭得越来越明亮。/那个中午,藤蔓生长,瓜熟落地。”这里写到的是一个荒芜的果园,原本应该是充满颓废、寂寥的,但李唐并不这样想,他对这个荒芜的果园充满希望与爱。他像一个真正的园丁(或农民)一样,去培育、耕耘,让这个荒芜的果园变成收获的果园。读这首诗,我们感到“一种温暖从脚掌传遍全身。”再诸如《寄居者》:“……走在林间的小路上,我没有一颗哀怨的心肠/我内心舒畅,有着吃草的心情/远方河水平流,再没有在喉之梗/日出日落,光芒照我如新生的婴孩。”李唐是在一个大城市北京长大的孩子,每天面对的必然有铜墙铁壁,高楼大厦,汽车等所谓文明时代的产物,过的生活也一定是高速度、高效率、快节奏的,他的内心肯定也有疲倦的时候。但是,令人佩服的是,李唐尽管如此年轻,就已经能在心里构建一座精神上的山林。在精神的山林里,他会变成了一个充满“草木情节”的人,像一颗泪珠一样干净、纯粹。他在林间徐步慢行,聆听灵魂的声音如泉水丁冬。在这里,我们看到李唐在对某种现代化文明的焦虑与反抗的同时,也看到他对自然的向往以及他内心的温暖与超脱——一种“大隐于市”的情怀。
写到这里,都是在说李唐的优点,或许已经有人开始疑惑了,说这个李唐是何许人也,莫非是个圣人、完美者,诗歌真能写得毫无缺点?当然不是,他和每个诗歌写作者一样,也存在或这或那的缺点。我和陈思楷、老祥等朋友谈到他的诗歌的时候,虽然一致持赞赏与佩服态度,但也总免不了一丝丝抱怨。抱怨他的诗歌有时候太传统了,四平八稳,规规矩矩的,缺少了一些创新与变化。虽然杨克老师,在论及这点时,不无道理地说道:“……他非但没有为了“伪先锋”姿态刻意桀骜狂妄,而是秉承了诗歌本真、纯净的品质。”的确,诗歌传统必须传承下去,“先锋”有时候也会像一条疯狗,把先锋者反咬。但是,有时候,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必要的先锋与创新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个诗歌写作者,应该有更多和他人不一样的仅属于自己的东西。当然,话又说回来,我们并不是要求李唐至善至美,反之,我个人希望他写“有缺点的诗”。70后诗人蒋浩曾经就提倡的要写“有缺点的诗”。因为,任何一位诗歌写作者,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写出完美的诗歌(也不可能完美)。他说,如果把诗歌写的有缺点了,就会认识到缺点,就会改正缺点,诗歌也会越来越接近直至变成好诗。或许,因为我们和李唐都是很好的朋友,相信他不会责怪我们对他的“刁难,并且我们都对他抱有很大的期待,所以才这样“苛刻”地要求他吧。
而行文结束将要之时,我还是很不通情达理不愿给李唐盖上“诗人”这个头衔。这不仅因为我知道我没有这个权利,也知道李唐一定会不屑于这个“所谓的诗人”头衔的。但是,我们心里都明白并且坚信,真正的评委——时间,终会给他一个真正的评价。
最后,让我们祝福这位90后诗歌男孩在诗歌道路上继续奋力前行,并且等待时间老人给他一个公正且及时的评价吧。
2010年11月06日草匆·长春大学光华学院
[前段时间,我曾经答应李唐为他写一篇“评论”,算是预先祝贺他即将诗集出版。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忙于某些事情,耽搁到今日才动笔。因为,很少写这类文字,所以文章写的很拼凑。而现在这篇文章应该算是“二稿”。因为,在我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写完“第一稿”,将要点击“发表”的时候,由于网络管理员的疏忽,把电子阅览室的电脑全部关闭了,文章也随之消失了。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写一篇,也就是现在这篇草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