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9公里处大黑河南岸的昭君墓,俗称青冢)
**********************************************************
昨日高原的天高云淡不知所踪,今日(9月13日)迎来此次出游的第一场秋雨,气温骤降,寒意袭人,可能老天知道我们欲去昭君墓吧?
昭君墓,位于呼市南郊9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于西汉,高33米,夯筑封土,状如覆斗,又叫青冢,出自东汉杜诗语“北地草皆白,唯昭君墓上草青如茵”。
(昭君博物院建筑状若青冢)
昭君墓景区已然很壮观。广场宽阔大气,山门与昭君博物院连体,山门居中,博物院两栋分立两侧,覆斗造型,土褐色,沉郁雄壮。
过山门,便步入神道,两侧石像生仪卫,中间依次董必武题词碑、昭君高髻长裙汉白玉雕像、神道牌坊、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之骑马铜像。
(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并辔而行铜像)
昭君与单于的骑马雕像最感人。二人并辔而行、情深意笃的神态生动地反映出汉匈和亲的巨大效果,也表现出昭君对汉匈和睦、边境安宁所做出巨大贡献。
但当时的态势是汉强匈弱,这是边塞祥和的真实历史大背景,昭君为国远嫁,乃是这种“外交关系”的巩固、促进、锦上添花。
大量文学艺术作品为了渲染昭君出塞的悲壮色彩,而刻意把汉强匈弱的事实颠倒为汉弱匈强,以烘托国运悬于一弱女子的刺激场景,不知赚了多少人的眼泪。
类似的误导,最典型也是影响甚巨的文学作品恐怕当属《三国演义》了。
(大漠孤烟一缕魂)
拾级而上,走到千年青冢的祭台前,我的心中陡然升起一缕悲凉,时黑云灌顶,依稀呜咽,我想起了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关于昭君墓的记载和传说很多,由于未经考古发掘,故而眼前墓冢真伪尚无定论。但真伪又如何?象征不可以吗?谁能忘记这孤烟大漠的一缕香魂呢?
(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
昭君的事迹耳熟能详,所以没去昭君博物馆。而是参观了更为综合的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这里全面介绍了和亲的政治史文化史,令我眼界大开。
过去那种和亲即屈辱的观念是片面的。和亲是政治驱动不假,更是文化现象,历史上的和平环境、抱团集壮、文化感染等等,或多或少都有和亲的影子。
但我们常常陶醉在男子开疆拓土的盛况中,却轻易忽视那一抹娇柔的玫瑰色,忽视她们的勇敢,忽视她们忧伤,这很不应当。
就用青史留名的第一位和亲公主——西汉细君公主的《悲愁歌》来作为这篇游记的结尾吧: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2020年9月13日草记,2月24日文)
*******************************
1、昭君墓陵园景区正门。
****董必武题词。
****王昭君汉白玉雕像。
2、昭君墓。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并辔而行的马上铜像。
****青冢。祭台两侧置六角攒尖兰亭。
****回望陵园神道。
****单于大帐。
3、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
(1)先秦时期。
****秦晋之好。
(2)两汉时期。
1)细君公主。青史留名的第一位和亲公主。
2)解忧公主。
3)西汉时期域外传入中原的农作物。
4)两汉时期和亲表。
(5)大约南北朝时期。
(6)隋唐时期。
1)隋代。
2)唐代传入中国的农作物。
3)唐代。
4)隋唐时期和亲表。
(7)宋辽西夏时期。
(8)蒙元时期。
(9)满蒙联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