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蓝印花布的防染糊制作
民间蓝印花布又称“药斑布”、“浇花布、”、“刮浆染”等。“刮浆染”中所谓的“刮”,当是“印”的意思。“浆”。就是指“防染糊”,也叫“防染浆”。“染”,就是染色。刮浆染中防染糊的制作和使用工艺很少见于文献记载,即使提及,也不尽详细。
http://s8/middle/5b1a5390t91217a23c547&690陆瑞兴)" TITLE="民间蓝印花布的防染糊制作(撰文 陆瑞兴)" />
“防染浆剂的配方有三种:1
.石灰七
黄豆粉三 加水调成糊状。2.
石灰八两
黄豆粉四两 加一个蛋清,用水调成糊状。3.
石灰拌入水豆腐,发酵,搅匀,使成糊状,石灰和黄豆的比例约为二比一”(1)。
这是现在蓝印花布生产单位普遍使用的石灰豆粉防染浆配比制作方法。
第一种方法最为经济方便,只要根据季节的不同适当控制浆糊的干稀程度就可以了,夏季天气炎热,水份蒸发较快,可以使用稀一点的防染糊,但要适当提高黄豆粉的比例。
第二种方法只是石灰粉与黄豆粉的比例稍有变化,但要加一个蛋清。“石灰八两,黄豆粉四两,蛋清一个”是一个配比单位,如果一个生产批次需要配制80斤防染糊(未加水之前),则需要100个约10斤鸡蛋,使成本增加了很多,但这样配制的防染糊其粘性和韧度更好,防染效果自然大大提高。
第三种方法亦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因为旧时代用石磨很难磨成很细腻的黄豆粉,而“水豆腐”是黄豆通过浸泡、水磨、沥浆、烧煮获得,颗粒非常细腻,是干豆粉无法比拟的,因为沥浆过程流失了一部分的豆类植物脂肪,所以要提高黄豆的比例,“石灰和黄豆的比例约为二比一”,其防染效果也是不错的。“水豆腐”随处可以买到,取材很方便。
除上述方法外,也有在防染糊制作时加入矾的。“《常州府志》具体记叙了药斑布的制作方法“以灰粉渗矾涂作花样然后随作者意图加染颜色,晒干后刮去灰粉,则白色花纹灿烂出现,称之为刮印法”(2)。《染经》中说:“用细蛎灰三分之二,白豆粉三分之一,临夹时拌上小量白矾名曰夹灰”(3)。防染糊中矾的小量渗入,可以使防染糊更坚性一些,也是为了增加防染糊的粘合力。提高防染糊的防染能力。
吴慎因先生(1905~1987)浙江温岭新河镇人,16岁操祖业,经营吴大成染店,晚年总结旧法印染技术之要诀,撰写了《染经》(1),全文计12000字余字。《染经》分23章,第8章为“夹花”,有
500余字,标题“夹花”的“夹”当作“隔开”的意思来解,将印花布中留白的部分与染料隔开,不使染上颜色,起到防染的作用。文中介绍了三种防染的方法:一是“夹缬”,就是用木刻雕版“以白布折叠,将有花之板层层夹紧,加箍麻索浸入缸中,使兰水从板洞漏入”,这是使用木刻雕版起到防染的作用,但这不属于刮桨染。二是“印被褥之花药”,“用细蛎灰三分之二,白豆粉三分之一,临夹时拌上小量白矾名曰夹灰”。这里的“印被褥之花药”就是指的石灰豆粉防染糊,“
夹灰”就是指的刮浆工序。三是“夹围面”,“以糯米粉调成浆糊,掺以围面粉少许(以香粉炒焦、研细、色黑)印于漂白之布上(不打水,燥布夹),晾干。”这是糯米粉防染糊制作的方法,介绍也十分简单,只有42字。里面提及的用“香粉”制成的“围面”在配比中,也是“少许”,笔者现在尚不清楚“香粉”是何物,但这个配方中占主要的成份的还是糯米粉。
糯米粉防染糊制作的方法最为古老,据通州二甲印染厂的曹炳康先生介绍,解放初期,他们也曾用过糯米粉防染糊,只是因为制作繁琐,防染效果不易控制以及材料成本高等诸多原因而弃之不用。现在国内业界极少见有用此种方法了。但糯米粉防染糊的使用在日本的民间印染中仍然保留着,普遍应用于蓝印花布、筒描、那霸红型、绘帜等浸染、手染的工艺中。
糯米粉防染糊的特点是颗粒细腻,粘性强,适用于花型、线条细小的图案。具体配方如下:糯米粉0.85公斤、米糠0.6公斤、细盐0.2公斤、石灰粉
38.5克、水0.6公斤(约)为一个配比单位。
糯米粉的选用非常重要,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水磨粉、元宵粉因其中已加入其它成分不能使用。使用出口级的糯米干磨粉最为理想,因为出口级的糯米干磨粉使用的糯米都要经过流水线过筛,不完整的米粒、杂质全部漏于筛子底下的水池,漂洗后做水磨粉,灌浆不足比重不够的米粒被吸走。糯米干磨粉虽然颜色偏黄,但没有碰过水,粘性非常之好。如果买不到出口级的糯米干磨粉,那最好自己采购上好的糯米加工磨粉。采购时要注意变种的糯米颗粒混入,变种糯米与普通粳米象近,易于识别,粘性很差。磨粉后要用20-30目筛子过筛,筛出的细粉备用。新鲜的米糠又叫“青糠”,也含有一定的油脂类物质。陈糠、受热变质的不可用。米糠、盐、石灰粉均要用20-30目筛子过筛,筛出细粉备用。
糯米粉防染糊制作步骤如下:
一 蒸制母浆
1
.搅拌,先将糯米粉、米糠、细盐、石灰粉依次并合,搅和拌匀,按配方规定加入冷水,搅和拌匀。2.上笼,面团稍醒,再将其捏成一个一个如小孩拳头大小的窝窝头状,放入蒸笼中,用旺火蒸2-3小时。3.捣浆,面团蒸透后,分别倒入石臼中,趁热用木棍捣烂,边捣边添入少量的开水,捣至没有核块的烂糊状后将其盛入容器桶中,上面注入10公分厚清水一层,糯米粉防染糊的母浆就制成了。母浆除夏季外,可放置2-3个月不会变质,只需隔3-5天更换一次浆面上的清水就可以了,随用随取,亦很方便。
二调用防染糊
到需要印糊时,取母浆一份,加适量的水稀释,充分搅拌均匀,至用手捧起浆液能垂至1米左右不断为好。
季节的不同,对盐和石灰粉的细微调整非常重要。盐能吸附水粉,夏天可多加冬天应少加。石灰粉在防染糊的总量中只占百分之二左右,但作用非常之大,也是最不好掌握的。如少加,防染糊粘性强但成品染色后浆线不易洗除。反之,成品浆线虽然容易清洗但防染效果甚差,易出次品造成重大损失,所以一定要细心把握和严格控制。
使用糯米粉防染糊的注意事项。1,在自然状态下,黄梅雨季
尽量停产。因为这时空气的湿度太大,防染糊在布面上几天都不干,还会发馊霉变,浆线四周发黑,造成次品。2.夏天天气炎热,最好避开中午高温,选择早上和傍晚气温稍低的时段作业。傍晚作业时特别要注意驱赶蚊虫飞蛾,防止在印糊织物布面上落下蚊虫屎,形成密集的小黑点
无法清除。地上时时撒水,也能提高和保持作业现场空气中的水份含量。3.冬季作业要注意防冻,防染糊一经遇冻,粘性完全丧失。可以封堵作业现场的门窗,车间周围放置炭炉加温,注意炭炉放置分布要均匀,不可直接放在织物的下面。要有专人看管。4.不要让未干防染糊的布面相互触碰,防染糊未干透之时,作业现场的窗户要开就全部打开,要关就一起关上,尽量使上过防染糊的织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一起晾干。5.用于每一批次的防染糊母浆在正式使用前,都要先做一次防染性能的试验,确认其实际防染效果。防染糊使用时,也要随时注意观察。一般情况下,防染糊图案印上棉布后,在沿浆线四周会有一圈细细的“水线”出现,这是未印上防染糊浆线以外的棉布纤维在吸附防染糊浆线里的水份,有“水线”现象的防染糊效果肯定非常之好。如果没有“水线”出现,那就要采取补救措施,1.待防染糊干透后,再次用金帐将布挂起,用喷枪喷上一遍雾状清水即可。2.也用软刷在布面上刷上一边过滤后的生豆浆汁,对防染糊线条起到“坚膜”作用。
使用糯米粉防染糊因受棉布、气候、温度、湿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变数很大,不易控制,但只要用心留意地注意这些变化,恰当地调整配方比例,使用糯米粉防染糊仍然不失为民间印染工艺中最好的的防染手段。
参考文献:
(1)叶又新 编《山东民间蓝印花布》山东美术出版社 1986年8月1版1印
P11
(2)吴淑生 田自秉 编《中国染织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6年9月1版1印
P298
(3)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编委会《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 第12集》 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出版
1983年3月 内部发行 P5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