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戏青蛙:民俗急需去伪存真

标签:
阿莲民俗艺术馆民间艺术五毒端午关中民俗五毒戏青蛙布艺辟邪文化 |
分类: 第二展厅:绣品、布艺 |
五毒戏青蛙,布艺。宽10cm,长14cm,厚4cm,好友甄龙赠送。
这是一个关中地区特有的布吊挂。知道一点民俗的人搭眼一看就会说,这是五毒。但仔细瞧瞧便奇了怪,怎么多了一毒?
不错,从画面看,蛇、蜈蚣、蝎子、壁虎、蜘蛛、蟾蜍,比五毒还毒,六毒俱全。然而传统中只有五毒的说法,六个肯定不对,但多了哪个呢?
求助于这个吊挂的名字,大部分介绍它的,都把它叫做“五毒蟾蜍挂”,甚至在出产它的关中地区的一些民俗、民艺网站上也是这么叫。但这么叫的都无法自圆上面怎么有六个“活宝”?便闪烁其辞或故意模糊。叫“五毒蟾蜍挂”除了无法解释“六毒”外,按理似乎正确无疑,其实是想当然,是伪解释,是对这一传统吊挂的最大误导。
在中国传统的五毒定义里,五毒专指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但是在关中地区,五毒里压根没有蟾蜍,代替蟾涂的是蜘蛛。从关中乃至陕西以五毒为题材的民间工艺品上看,全是这样。为什么要用蜘蛛换掉蟾涂?或者一开始就是蜘蛛而不是蟾涂?我不知道,这里面一定有好玩的缘由。
上面这个蟾涂其实是青蛙,这个吊挂叫“五毒青蛙挂”。不过叫“五毒青蛙挂”也只是“接近真实”,它最准确的叫法是“五毒戏青蛙”。
“五毒戏青蛙”原本是一则西北民间故事:一只蝎子要过河,不会凫水的它求助于擅长蛙泳的青蛙,青蛙爱做好人好事,就背起蝎子开始横渡。蝎子自然有一付蛇蝎心肠,不然怎么会荣登天下五毒榜。在渡到一半时,蝎子对背着它的青蛙痛下毒针,——估计是习惯成自然。青蛙中毒致伤,但它没有甩掉背上的蝎子,而是以德报怨,怀着一颗爱心,忍着剧痛将蝎子送到彼岸。歹毒的蝎子为青蛙的善良呆住了,正义最终感化了邪恶,蝎子痛哭流涕,痛改前非,它叫来另外四毒,为青蛙吸尽身上的毒,从此弃恶从善,回头是岸。
青蛙能感化五毒,五毒听青蛙调遣。关中人们便根据故事做了“五毒戏青蛙”的各式吊挂悬在屋里,以毒攻毒,辟邪驱魔,消灾旺财,镇宅大吉。
在传统节气里,五毒是和端午紧密联系的。不少解释“五毒青蛙挂”(包括“五毒蟾蜍挂”)的文字都说它是端午节用品,过去关中地区家家户户五月初五那天都要挂的。这应该没有问题。但我偶然看到的一篇专访陕西民间艺人的文章,民间艺人吕会琴对“五毒青蛙挂”的介绍又有了另一个说法,——“五毒戏青蛙”是月子房里吊挂的物件,过去关中地区刚生过小孩子的妇女,讲究在床头悬一个五毒青蛙挂。青蛙象征着新妈妈,五毒代表百毒不侵,这样可以佑护新生宝宝和妈妈的安全健康。
虽然端午节就要到了,自己也一直认为这个“五毒青蛙挂”就是端午特有的民间艺术品。但我觉得吕会琴说的似乎更接近真实。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解呢?
不只是“五毒青蛙挂”,很多的民俗活动和民俗用品正渐行渐远,对它们的正确定义和真实功用也随着时光的泛黄而模糊甚至断裂起来,想当然的、推理出来的、牵强附会的、以讹传讹的伪解释大量充斥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这些不及时考证并记录修正,如果不去伪存真还原初始,即便民俗活动和民俗用品用某种形式保存下来了,也是残破的缺少灵魂的尸体,没有多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