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矛盾的表达”的修辞效果

(2012-12-30 13:40:20)
标签:

杂谈

分类: 修辞学

“矛盾的表达”的修辞效果

——《永远的蝴蝶》备课札记

“表达的矛盾”和“矛盾的表达”,从短语的构成方式而言,均属偏正结构中的定中短语,但由于中心词不同,其言语重心和效果也有别。

“表达的矛盾”的重心在“矛盾”,固此可理解为“说话矛盾”、“书写矛盾”,此处的“矛盾”为“自相抵触”,从语言角度而言,是表达“不准确”;从逻辑角度而言,则违反了“矛盾律”。

“矛盾的表达”的重心在“表达”,“矛盾”只是“表达”的众多种方式中的一种,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突破、偏离和变异”,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式。

一、表达的矛盾——言语病句

1、由“表达的矛盾”形成的病句。

概念中的以偏概全,如:

我们班的学生在本次技能大赛中基本都获了奖。(教师日常口语)

“基本”用于表范围时,相当于“大体上”;用于表数量时,相当于“大部分”。“都”则为全部之义,是“大部分”获奖呢?还是“都”获奖呢? 以“大部分”代“部分”,矛盾之处不言而喻了。

概念中的属种并列,如:

埃及、巴林王国等国家对我们中国护照持有者实行落地签证的政策,在游览埃及之余,也可以考虑顺便去这些国家游览,甚至在回程的途中还可以考虑到土耳其、塞浦路斯、迪拜转转。(朱兆瑞《出发,才能到达》)

句中的“埃及”、“巴林王国”、“土耳其”、“塞浦路斯”均为国家的名称,而“迪拜”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一个部分,或仅指一个名为“迪拜”的城市,其以“迪拜塔”而联名全球。把国家(种概念)和城市(属概念)并列在一起, 犯了“属种并列”的错误。

数字中的表述错误,如:

我们班本次期中考试成绩不错,有近80%的同学平均成绩达75分以上。(教师日常口语)

“达75分”的意思是“接近”75分,但似有不足,而“以上”是“超过”了75分,是“接近”呢?还是“超过”呢?显然是矛盾的。

日常生活中对相关现象的错误表述,如:

淅淅沥沥的大雨下个不停。(学生作业本)

“淅沥:象声词,形容细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现代汉语词典》)用“淅淅沥沥”描写“雨”,则应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细雨,与其后的“大雨”矛盾。

2、由“表达的矛盾”形成的逻辑错误。

由“表达的矛盾”形成的逻辑错误,称之为矛盾律,其源于韩非子的《说难》: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这“或(有的人)”正是抓住楚人表述中所犯的矛盾律逻辑错误,让其不能自圆其说。“矛”与“盾”是两种事物,如果说“盾坚固”是真命题,那么“矛锐利”便不能成立;如果“矛锐利”成立,那么“盾坚固”不能成立。这种两个命题中“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的逻辑形式,称之为矛盾律。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错误。如:

著名逻辑学家罗素提出的“理发师悖论”——二元矛盾律悖论。

萨维尔村有个理发师,他制定了一条店规:他只给村子里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这条店规看来极其平常,而且又符台常情。理发师自信开店以来他一直遵守这条店规,从来没有违反过。然而有一天,一个聪明的顾客理完发后,问理发师:“按照这个店规,你给不给自己刮胡子?” (《形式逻辑》)

“刮……不,……不刮……刮……”理发师语无伦次,不知所措。

理发师遇到解不开的难题: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店规他必须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店规他就不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理发师陷入了进退二难的境地,无所适从。

二、矛盾的表达——积极修辞

“汉语的社会变体是对核心汉语的偏离……在文学作品中,采用语言的社会变体有利于渲染气氛和塑造人物形象。”(王希杰《汉语修辞学》)“矛盾的表达”作为一种修辞,即为言语变体中的“矛盾”辞格。“矛盾是在一句话或一段话中,故意用自相矛盾的话来表达深刻而丰富的含义的一种修辞方式。特点是:表面上自相矛盾,实际上却符合矛盾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原则,精炼、含蓄而又充满哲理和逻辑力量。”(宗廷虎《汉语修辞学大词典》)

课文《永远的蝴蝶》中有三处作者运用了这种“矛盾的表达”辞格。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此处作者巧妙运用了季节上“矛盾”反差。实为“春天”,而内心为“深秋”。“悲哉,秋之为气也!”“万里悲秋常作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在古诗文中,凡言及“秋”,大凡与“悲”相伴生。一“深秋”把“我”此时失去樱子的内心悲痛全部表达了出来,其情之切、其心之伤,跃然纸上。

这时她只离我 五米,竟是那么遥远。

该句中作者运用了空间距离的“矛盾”反差。“五米”是实际距离,而“遥远”是心理距离,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的距离,五米之距而天地之隔,其情之深,其心之悲,一“竟”字全揭之矣。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作者此处把自然之春雨与情感之心雨有机地融为一体,春之雨与心之雨构成“矛盾”反差。写春雨是虚衬心雨是实,写出了失去樱子成为“我”人生中最大的打击,其情之思,其心之痛,成为了“一生一世”的心灵创伤。

人类情感非常复杂、难以捉摸,而“矛盾的表达”正好可以用来叙写和体现这十分复杂的异常心理。当人的刹那间强烈的情感变化,用寻常的表现手段无法表现时,若能借用这种“矛盾的表达”方式,抒写出瞬间的情感,恰恰会获得意想不道的表达效果。再如:

我们离得很近,却又很远,我们彼此看着对方,却好像空无一物。(雪小禅《爱已凉》)

这句话让我充满了伤感,眼前的一切熟悉而又陌生。(雪小禅《爱已凉》)

昔日的恋人,三年后在一次舞会上相遇,情不自禁地相约跳舞,两个距离真是很近,但他们对彼此的好感已烟消云散,由当年彼此心中满装对方亲亲我我,变成如今的淡漠的路人。“熟悉”的是小屋中依旧弥漫着三年前味道,人一物一地中能找到往日生活的影子,而“陌生”的是此时两人心与心的隔膜。这种距离和情感的反差,是“矛盾的表达”所收到的艺术效果。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顾城《远和近》)

“我”和“你”,同处地球,而“云”处天际,它与“你”、“我”的距离遥不可及。而恰恰采用了这种近捕捉住这一距离上的“矛盾”,透过表层形象着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远”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存在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觉着“很远”。而人与云、人与大自然却能沟通感情,因而觉得“很近”——亲近、融洽。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不和谐,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追求与向往。

“矛盾的表达”同样可以借用于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如清人吴敬梓在《儒林中史》抓住矛盾律的逻辑特征,塑造了胡屠夫的形象。

当范进赶考没有盘缠同他丈人胡屠夫商议时:

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

当范进中举后:

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一前一后,真真假假,使这位“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金钱欲”的丈人——胡屠夫形象跃然纸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