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是一则古老神话,出自《列子.汤问》,作者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此文叙述了九十高龄的愚公生命不息,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助力背走挡在家门前两座大山的故事。
故事梗概:北山愚公年近九旬,住在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脚下,苦于山北面道路堵塞,出门都需绕行,遂召集全家商量:“我们齐心协力地挖平这两座大山,使之通到豫南,到达汉水南岸,可否?”
家人赞同,唯其妻提出疑问:“凭你之力,尚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样?况且挖出的土石放那去?”
大家说:“把土石扔在渤海边。”
于是愚公带领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挑至渤海边。邻居一换牙的小男孩,也蹦蹦跳跳地加入了挖山工程。
故事没有说明愚公在此地居住了一辈子,为何到垂暮之年才想起来做这件事,也许是为了突出他老当益壮的形象?
愚公精神的闪光点还来源于他与河曲智叟的对话,河曲智叟嘲笑愚公的行为:
“你太愚笨了,凭你余年所剩不多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撼动泥土和石头?”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你思想顽固,还不如弱小。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有何愁挖不平?”
河曲智叟无言以对。
《愚公移山》在小学时代的课文里实在是记忆深刻,那时给我们的教育,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代表的是执着、顽强、一心一意、坚贞不渝。受愚公精神感染,各行各业争学古人愚公。
愚公这个虚拟的神话人物,与真实的雷锋享有同等规格,被当代人奉为榜样的力量,在中国大地风行了几十年。
赞叹愚公精神同时,对于愚公移山的行为,也存在不同的争议声,不少人持有与河曲智叟同样的疑惑。
在提倡时间是金钱,效益是生命的今天,重新解读愚公移山,似乎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愚公只凭一腔热血移山,没有缜密的科学观,脱离实际,违背自然规律。因循守旧、浪费人力资源、盲目开发。儿子不行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这一句让人心里掠过一丝绝望的凉意,愚公想耗尽家里几代人的精力,来做这样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是否值得?实干苦干还得加巧干,能否另辟捷径,让开山工程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或者迁居?
阅读《愚公移山》,感叹精神可嘉,同时疑问重重:
愚公一家老少以挖山为主,不产生经济效益,靠什么维持日常生活?
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会不会破坏生态平衡,进而引发山体滑坡?
愚公移山是项浩大工程,打持久战,需保持人力补充。子孙们都在挖山,疲惫不堪,谁有时间和精力去谈情说爱,生产接班人?
仅有恒心和毅力,没有正确方向的指引,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
最后愚公移山不是靠一家人肩挑锄挖的微薄力量达到目的,他靠的是神力。他的诚心被天帝感动,天帝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