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w690/5b178047gd4b89f8716cb&690
周末,随邻居去她乡下亲戚家,感受了一场热气腾腾的年味。
坐车不到一小时就到了村口。腊月里,乡村里连空气都浸染着年的气息。正值赶乡场,路上来来往往的人,或背或挑或提,人们笑逐颜开地满载而归。村庄被田野环绕,视线里一片生机勃勃,空中弥漫着久违的缕缕炊烟,村民们正在家门口埋锅烧水,以杀年猪、打糍粑的方式迎接春节的到来,共庆一年丰收的喜悦,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幼时在乡下外婆家过年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看着兴高采烈的村民们庄重地准备春节仪式,让我感染着,分享着他们的快乐。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当城市里的人们,把繁杂的春节习俗简化为为舌尖上的享受而忙碌时,广大的乡村还在坚守着几千年代代传承过年的步骤,一丝不苟。
1.不论富贵贫穷,皆大扫除,去尘埃,汰被褥,把霉运、晦气统统扫出家门,除旧迎新。
2.祭灶神。俗称灶王爷,家庭的一个神,香火旺盛的一个象征。为什么要祭他呢?据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禀告凡间的情况,除夕夜返回。人们希望他多为人间说好话,让玉皇大帝赐福于人类,所以在他上天之际为他举行祭祀活动,希望他能带回吉祥幸福。
3.写春联。春联在古代被称为“桃符”,贴在堂屋或门上驱邪避鬼。王安石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诗表现春节这一场景。春联发展到今天成为一种文学形式,以精练的文字,对仗工整,抒发人们对追求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红底黑字,更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如以下佳联: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夜连双岁岁岁如意
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 横批:恭贺新春
4.祭祀祖宗。在祖宗灵位前摆上供品,焚香燃纸,跪拜磕头,表达对先祖的缅怀之情,祈求保佑子孙后代安福。
5.贴春牌。所谓春牌就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贴在门上祈福,希望福运当头。现在的“福”字都倒着贴,取其谐音“福到”。
听电视里的春节民俗介绍,百姓过年把福字倒着贴,还跟慈禧太后有关呢。
据说每年过年,太后老佛爷都有给大臣及王公贵族赐“福”字的习惯,以显示自己皇恩浩荡,体恤下属。有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太后赐与她的福字拿倒了。这还了得,福晋虽然也是皇亲国戚,但是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慈禧太后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严,如此的大意有藐视皇权的嫌疑,犯了杀头之罪。太后脸色难看起来,福晋吓得直打哆嗦,汗如雨注,全场一片静默,空气仿佛凝固。大太监李莲英看着大过年的,不想影响老佛爷的情绪,也为了给福晋一个顺水人情,于是打破僵局解围:
“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您看,您一赐福,福就到了。”
过年一片喜气洋洋,赶上太后心情舒畅,也不想为此事闹得不愉快,正寻找对策。听李莲英所言,面露喜色,顺台阶而下:
“好,福到了,福到了。”
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从此,流传至民间,为求吉祥,福字就倒着贴了。
中国最隆重、持续时间最长、耗资最大,百姓们为着除夕之夜这一顿团圆饭而旅途大迁徙的节日由此闪亮登场。放鞭炮、吃年夜饭、发压岁钱、看春晚守岁、拜年……
整个节日有条不紊地进行,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宣告结束,一年的时间已经悄然滑过六分之一……
外出,暂别博客,预祝朋友们春节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