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襟衣、旱烟袋

(2011-11-17 06:01:33)
标签:

对襟衣

旱烟袋

休闲

分类: 衣食住行

    几年前去北京游玩,在前门大栅栏的瑞蚨祥百年老店里,为母亲买了一块蓝底起白花的纯棉布料。她喜欢穿中式立领的对襟衣,我觉得这块布料最适合做,透着一股清新的民族味。我对北京有一种特殊的好感,这不仅因为我的父亲,我大哥二哥曾经在这里度过大学生涯,更惊讶北京人那十分朴素的衣着。当我流连在大栅栏胡同里那平民化的四合院里,院落内为增加居住面积搭的高低不一的建筑,依墙而摞的蜂窝煤,自行车,拿着蒲扇的老太太,还有那老少爷们穿的老头衫,对襟衣,布底鞋......吸人眼球,心里油然升起亲切感。没想到在北京的中心,离天安门最近的一块民宅,居然生活着这么朴实的一群人,就像置身在我的左邻右舍。

     对襟衣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汉服,男装从长袍马褂演变到民国时的对襟衣短打,女装从婷婷袅袅的长裙发展到凸显身材婀娜多姿的斜襟旗袍,千变万化,都在领子、袖子、扣子上做文章。扣子一般是用剩下的衣服布料做盘扣。瑞蚨祥店里的裁缝师傅告诉我,男士对襟衣布料不要求挺括,追求随意自然,所以面料只需要柔软吸汗透气,行走坐卧讲究熨贴入微。由于它的舒适性,民国时期,三教九流、各阶层的人都喜欢对襟衣。要区分穿对襟衣人的身份,从布料上和做工的精细程度就可以辨别出来。有身份地位的人多选择绫罗绸缎精工缝制,这样做出来的效果是穿上后大度从容,神采飘逸,再配上向后梳的油亮的背头,无名指上套一只沉甸甸的戒指,是个什么身份的人不要说猜出十分也能猜出六、七分,不是商贾巨富也是黑帮老大杜月笙之类的人物,而一般的寻常百姓则以粗布褂子为主。

    解放后四个兜的中山装一统天下,成为国服。对襟衣在城市难觅踪影,退居到广大的乡村在庄稼汉身上留守。一时间,中山装和对襟衣又成为识别城里人和乡下人的标志,一目了然。不过村干部和公社干部也会弄一套化纤的中山服来穿,左上衣兜里插只钢笔,以示自己在乡党中的地位。

    中学时代,农村老家的人喜欢来走亲戚。有时走在放学的路上或是在同学家玩,总能看见邻居冲着我大呼小叫:“快回去开门,你家农村老家来人了。”

    我反问:“你怎么知道是农村来的?”

    “这还用问嘛,你去看不就知道了。”

    我忙不迭地跑回家,邻居说得没错,几个穿对襟衣的人候在家门口,地上放了几只鼓鼓囊囊的布口袋,嘴里衔一旱烟袋,正在吞云吐雾。

    我父亲自从参加工作以来至现在,没有回过老家。他很在乎老家的亲戚,每次来都要盛情款待,并且饶有兴趣地问一些乡间里久远的事。听他们兴致勃勃地翻腾着那些已经发霉的记忆,我仿佛感受到抖落开的光阴粉尘扑面而来。老家的亲戚会带来一些新榨的菜籽油,土特产,给我父亲一捆自己地里种的叶子烟,配套送上一支细竹管的烟嘴镶上翡翠的烟袋杆儿。我父亲在他们的感召下抛弃了纸烟学会了吸叶子烟,并且持续了较长的一段时间。我母亲喜欢穿对襟衣,也给我父亲手工做了一件。这样我看他穿上对襟衣,嘴里吸着旱烟袋去上班,总会产生一个幻觉:一个活脱脱的庄稼汉,肩着犁头、牵着耕牛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父亲喜欢写诗,他写作时爱穿对襟衣,也许这样轻松自然,容易找到灵感。他诗的风格不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不过字字句句表达了他的一片拳拳爱国之情。他在一篇已经发表的题为“抚今思昔忆党恩,永远跟党一条心”的叙事长诗里,从军阀割据到到现在的卫星上天,抒发对建党伟业的情怀,倾情吐露自己的心声,在这摘一小段:

                       卢沟桥头炮声响

                       宛平城内起红光

 

                       蒋帮节节搞退让

                       日寇得势更猖狂

                       烧杀淫掠无宁日

                       到处鸡飞狗跳墙

                       金陵屠民三十万

                       尸横遍野血成塘

                       半壁河山已失守

                       亿万人民遭祸殃

                       铁蹄过处山河碎

                       文明古国一片荒

                       苦海茫茫深万丈

                       红日何时出东方

   

    有一段时间我不喜欢父亲穿对襟衣,认为很老土。后来我领悟到,我的父母也许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对襟衣、旱烟袋,鬓毛衰白依然乡音未改,来表达着自己对家乡那一份执着的守望!

   现在对襟衣在城市里又卷土重来,大街小巷公园随处可见,没有西服和中山装的拘束,自然和谐休闲,独领一处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冬的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