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忙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一)
(2023-01-19
14:35:38)
再忙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一)
家教故事:这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讲述的家教故事:一位美国母亲来到中国青岛工作,被青岛妇联评为优秀母亲。她回忆说,小时候,曾经问父亲什么是给她的最好的礼物?父亲沉思良久,说永远爱她的母亲。她说她用一生的经历明白了父亲的爱是最为珍贵的礼物。
我曾经问中科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如何走上了物理研究的道路,他说他的父亲陈伯吹在雷雨天给童年恐慌的他做摩擦生电的游戏,使他开始迷上科学探索。陈伯吹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却尊重孩子的科学兴趣,陪他看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科学家的传记电影。
一位女博士回忆说,她小时候父亲经常出差,每次回来都给她带不同的转笔刀,积累多年居然有上千个转笔刀,她珍藏至今。她过10岁生日的时候,父亲从遥远的地方发来电报,祝贺她生日快乐。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收到电报,那种惊奇的感觉永远难以忘记。
家教分析:上面简短精彩的家教故事通过一位美国母亲、北大校长、一位中国博士所经历的最刻骨铭心家庭教育实例重点说明“再忙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故事中所讲的三个家长非同一般。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良苦用心使子女取得巨大成功。现实中,许多家长对这三个家庭教育案例并不能深刻认识其巨大成功并发现其成功秘诀,因此自然也不能引起高度重视,正因为如此这些家长的家庭教育效果大多不令人满意,严重的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甚至酿成家庭悲剧。
“成为好父亲”的首要标准是永远爱孩子的母亲。成为好父亲的标准也许有许多,但把这些标准来个排行,排在榜首的应该是“永远爱孩子的母亲”。故事中的美国母亲“问父亲什么是给她的最好的礼物?父亲沉思良久,说永远爱她的母亲。”笔者认为,其中美国父亲把“永远爱她的母亲”作为给自己女儿的“最好礼物”很好地说明,“成为好父亲”的首要标准是永远爱孩子的母亲,并且这种论断一定是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成功实践支撑的。现实中,不少家长对这个问题处于不信状态、甚至从来都没听说过。他们不知道许多和美国父亲类似专家和成功家长对此早有许多深入研究和成功实践。这些研究者实践者都认为:“做好父亲的首要条件就是做一位好丈夫,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才更能身心健康的成长。”“父亲能够为儿女做的事当中,最好的莫过于尊重他们的母亲。儿女要是看出父母互相尊重,就会有安全感。”无独有偶,曾有一位爸爸向美国著名的脑神经科学家梅迪纳教授请教:教授,你告诉我,我怎样才能帮儿子考上哈佛大学?梅迪纳回答说:从现在开始,你回家好好爱你的老婆。
丈夫爱孩子的母亲为什么这么重要?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其中生活具有安全感、价值感、归属感。对孩子来说,父亲是天,母亲是地,而当“天地大碰撞”时,留在孩子心中的是永恒的“天塌地陷”般的恐惧记忆,这种状况下的孩子安全感、价值感、归属感无从谈起。整天处于这种“恐惧”情况下的孩子,有多少生活和学习的激情都会被消磨殆尽,在没激情处于苦恼颓废状态的孩子,学习、干事的心情一定很糟糕,甚至没心情干任何事情,很容易造成无事生非一事无成。我们国家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共计325个区县,11万余名四年级学生、7万余名八年级学生和他们的3万余名班主任参与了调查。报告显示, “有温暖的家”排在学生认为的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无论是四年级还是八年级学生,在他们的观念里,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均为“有温暖的家”,选择比例分别为39.3%和49.4%,远高于其他价值追求的选项。
“成为好父亲”的重要标准是帮孩子立志。上面第二个故事实际上是讲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的父亲陈伯吹理性帮助陈佳洱立志的故事。任何家长都有自己的事情,都忙,都不可能整天陪着孩子。但又不能以忙为借口忽视孩子的教育,这就有一个抓主要矛盾的问题,教育引导子女从小做到志存高远,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崇高理想就是抓住了家庭教育的重点,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纲,纲举目张。因为,志不立无可成之事,有志者事竟成。陈佳洱后来之所以成长为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与其父亲用做物理游戏激发学习兴趣,“陪他看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科学家的传记电影”,来教育引导陈佳洱从小立下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远大志向崇高理想有着决定性的关系。大量事实反复说明,和陈伯吹一样,众多家庭教育成功的“好家长”都高度重视引导教育孩子树立远大志向崇高理想。“成为好父亲”的重要标准是帮孩子立志。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远大志向崇高理想”中的“远大”和“崇高”是十分重要的。远大志向往往通过实际动手体验取得成就感引发好奇心和兴趣而产生,崇高理想往往通过学习成功人士传记和看记录伟大科学家的电影来树立。急功近利的志向和理想不仅不能给孩子带来成功,反而往往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障碍。
1960年,美国研究人员首先对1500名商学院学生进行了细致的问卷调查,并根据问卷结果把这些人分为两类,其中倾向于财富、为财富而读书的人占大多数,有1245人之多,占83%,倾向于追求崇高理想、为崇高理想而读书的人所占比例较小,只有255人,占17%。20年后,研究人员对当年这1500名被调查者进行了回访,结果研究人员发现,1500名被调查者中有101人成为非常成功的百万富翁,而在这101人中,竟有100人是当年选择追求崇高理想的人,只有1人是选择急功近利理想的人。正如资深风险投资家伯恩斯所说:“只有那些从事真心喜爱的事业的人,才会得到真正的财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