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综述
(2011-08-02 23:20:00)
标签:
教育心理学习理论综述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教育 |
分类: 娱乐 |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综述
学习理论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的理论,是在阐明学习者行为变化的原因,揭示学习依据的机制时所形成的理论。由于众多学者对不同的问题感兴趣,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学习问题,因而形成了众多的流派。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流派,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紧密联系的关于认知和行为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也是当今不可忽视的较有影响的学习理论之一。此外,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发展,它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常用“S—R”(刺激—反应)加以表示。该派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桑代克的试误学说,
华生的刺激—反应学说,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
.格思里的邻近学说,
.赫尔的新行为主义学说等。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流派中,尽管各家对学习的解释相距甚远,但就一般而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都是把环境视为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的行为看做是反应。因而,他们关注的是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学到些什么是受环境控制的,而不是由个体决定的。几乎所有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的人都强调邻近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价值。只是出于不同的视角,有的人关注刺激与刺激的邻近,有的重视刺激与反应的邻近,有的注重反应与强化的邻近,还有的强调刺激—反应联结之间的邻近。绝大多数坚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人都把强化信奉为宝物,他们认为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强化史来分析任何行为。这种学习理论的逻辑延伸,就是要提出塑造或矫正行为的方法。在教学方面,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创设一种环境,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刺激,尽可能地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的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过程中,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变化。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对学习者产生作用或被加工,完全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认知学习理论要研究的是个体处理其环境刺激时的内部过程,而不是外显的刺激与反应,这种理论可以用公式“S-O-R”表示,其中,S代表刺激,O代表有机体,R代表反应。认知心理学派指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他们试图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性质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他们强调内部动机是促进学习的主要动力。当今几乎所有认知心理学家都赞同两个基本原理:
1、不平衡的原则,即如果现有的认知结构在试图加工所受到的刺激不成功时,就失去了结构的平衡。个体在力图重新得到平衡时,认知结构的变化就发生了。
2、新的认识结构始终受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学习作了说明,各自着重反映了学习的一个侧面。由于学习的复杂性,人们也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学习行为。例如,加涅的累积学习学说和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学说是融合了认知学派和行为主义两种观点来解释学习的,因此,有人称其为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亦称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事实上,当今西方对课堂教学比较有影响的几种学习理论,都反映了这种趋势。
认知学习理论在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时,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对刺激进行加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能力以便把所学内容用于解决新的问题。
三、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为心理学家分析和推断心理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开始试图用信息加工模式来解释学习活动,他们常常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作比拟,来说明人类的学习和人脑加工信息的过程。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把对学习的研究深人到记忆、思维等学习中更为基础的层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研究模式。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中最有影响的当推R.M.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式”和R.C.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
加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协同活动。
梅耶对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式进行简化,于1987年提出了一个极为简约的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
如果将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进一步简化,将会发现它就是“S—O—R”简式。只是梅耶将认识过程“O”假设为注意、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加工活动。梅耶学习过程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
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一方面采取行为主义理论重视观察实验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像传统认知理论一样重视认知过程的逻辑分析。它认为人的大脑拥有一种由贮存、提取、转换、使用信息的各种成分和使用这些成分的程序构成的结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的结合。
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给我们以下三点启迪:第一,教学不仅要考虑刺激的特征,而且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第二,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信息,不给他留有思考或加工的时间,其结果必然会像“猴子掰玉米棒”一样,掰一个丢一个;第三,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贮存和提取。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叫结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的认知理论,它在西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把学习视为学习者与客体相互作用,并在经验中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由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人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不同的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因此,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他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其主要观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依据自己的经验或者认知结构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也就是说,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
2、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过程。一方面,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而建构的;另一方面,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境而进行建构,而不是简单的提取。这种双向建构意义的学习,使学习者得到更加灵活的知识。
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而不同人就会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因此,合作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比如在学习“加速度”这一物理概念时,学生经验里已经建立了“速度”这个概念,但对“速度变化率”没有直观的经验。因而,在学生看来“加速度”可能是“速度很大”或者“速度增加”等含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当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情境,巧妙地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比较、实验、交流和讨论,建立对“加速度”的正确理解,从而使他们积极自主地建构知识,重组认知结构,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并非是纯粹的知识呈现者和学生的管理者,他们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并以此为基础组织教学,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充分的学习资源,注重倡导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对话、沟通和反思的机会,促进其有意义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LAGET)提出,他认为儿童自身知识的习得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以后又经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使其理论不断完善。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就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其中意义建构是最终目的,协作会话是主要手段,情境是学习过程中异常重要的条件,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给予特别关注的地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较好地说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理想的学习环境包含哪些因素等。而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其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就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对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五、各派学习理论简评
在上述的各大流派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理论把研究学习的公式概括为S—R(刺激—反应)。认知学习理论则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任何外界的刺激都不能直接引起学习者的反应,外界的刺激必须借助于学习者内因的变化作为中介,才能引起反应。特别是在人类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行为是主动的,他可以选择和组织外来的刺激,并把原有的知识结构、动机、兴趣等带到学习情境中来。因此,并不是外界的刺激单独决定作为学习结果的反应,而是外界刺激与学习者原有知识、情感等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决定学习者的反应。显然,认知理论更符合辩证法的观点。信息加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折中各种学习理论的观点。此外,各种学习理论的观点之所以存在差异,往往是由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研究的手段不同而引起的。这不仅表明了学习的复杂性,而且表明各种学习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探讨学习过程的视野。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学习的性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条件,以及影响学习的诸因素,从而为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科学的基础。
在上述的各派学习理论中,目前还没有一种对完全适用于我国教育实践的学习理论,只能说这些理论对我们有某种有益的启示。比如,这些年来我国中小学比较流行的而且是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学模式,如:目标教学,尝试教学,学案导学等。我们很难说明这些模式属于什么主义,但是在这些模式上我们又能招到各种学习理论的影子。
另外,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不同,对学生的学习理解也就不同,尽管我国教育界在理论上有好多先进的时尚的口号,但是骨子里仍然是应试教育,知识掌握是第一位的,因此那种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极大的提高学习成绩,那种理论就有市场。因此,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之类的很玄乎的理论,仍然只是理论工作者圈子里的一种文字游戏,并没有真正的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