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时,在一个盛大的宗教节日里,巴黎副主教克洛德看上了能歌善舞的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就派圣母院中长相奇丑又聋又哑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去抢她回来,正巧卫队长美孚斯经过——英雄救下了美人,还逮捕了卡西莫多。卡西莫多被绑在广场上鞭打示众,天气酷热,他口渴难耐,这时又是好心的姑娘艾丝美拉达提来了一罐清水。后来,阴险的克洛德刺杀了姑娘的心上人美孚斯并嫁祸于姑娘。蒙冤的姑娘被判处绞刑,临刑前一刻卡西莫多突然闯进刑场,救下艾丝美拉达,把她抱进圣母院,并像守护女神一般护卫着她。巴黎的群众为救姑娘来到圣母院,可怜的卡西莫多因为耳聋什么也听不清楚,他惊恐万分,便紧闭教堂大门,还登上高楼向人群猛掷石块,并推倒了救援的木梯。这时克洛德趁机劫走了姑娘,又终因恼羞成怒把她送上了绞刑架,姑娘死去了,丑陋而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也静静地躺在他的女神身旁,幸福安宁地随之而去……两年之后,人们发现了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尸骨。当人们试图分开他们时,尸骨便化为尘土。”
这就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巨著《巴黎圣母院》,1830年在当时文坛寂寂无名的28岁的雨果,登上巴黎圣母院的一座钟楼,他发现钟楼阴暗的角落里,有一个手刻的、雄劲奇异的希腊字母:ANARKH(命运)经过岁月侵蚀,风吹雨打,字母仍黑黝黝的深凹在石头里面,字形和特征呈现出中世纪某个人留下来的笔迹字样。雨果被这些难以名状的符号所震撼,他左思右想:“这苦难的灵魂是谁,非把这罪的烙印,或者说这灾难的烙印留在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不可?否则就不肯离开这尘世?!”作家凭天性的敏锐感觉,领悟到“命运”里所蕴藏的人间宿命和悲情的意义。于是他写下了这爱恨交融,善恶交织,伪真交替,美丑交响的伟大浪漫主义作品——《巴黎圣母院》。
不少法国的天主教教堂都以“圣母院”(Notre-Dame)命名,却没有哪一座的名声和地位能与巴黎圣母院媲美。它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西岱岛被誉为巴黎的头脑、心脏和骨髓,是司法、治安和宗教的中心。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为取代莫洛温王朝时期的大教堂,旭利主教于1163年正式下令修建巴黎圣母院,修建工程前后长达200年。直到十三世纪中期,巴黎圣母院都是西方最大的建筑物,被认为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无论是其五厅堂大殿、双回廊祭台还是耳堂,都体现出巴黎圣母院的布局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1220-1230年间,上层部分在新风格中重建,哥特风格由此大放异彩。
平日听到比较多的建筑风格不外乎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拜占庭式、罗马式还有哥特式,到底这个哥特式的风格是什么呢?这种建筑风格于在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最显著的特点就在高直二字,看到那种有尖尖细细的顶的教堂,八成就是哥特式的啦。
哥特式建筑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顶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至高无上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法国的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
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东西长125米,南北宽47米。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西端是一对高60米的方塔楼,构成教堂的正面。

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很符合天主教中规中矩的风格。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这种门一个套一个,层层后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尖圆拱券。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捣毁,后来又被重新复原并放回原位。两侧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带着哥特式建筑的特色——高耸而轻巧,庄严而匀称,可惜没照全……
“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正中间的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从教堂里面往外看五彩斑斓,它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在二战时期,巴黎人十分害怕德国人会破坏它,偷偷将它卸下藏起,直至二战结束,方才重新安置回去。窗子中央供奉的圣母献婴图,体现罗曼风格的庄严;两边是天使的塑像,窗子左右两侧分别立着亚当和夏娃的雕像。底层的三座大门饰有琳琅满目的雕像,中间的是末日审判门,门楣中心的过梁上是耶稣作最后的审判以及衡量诗人品格的场景。这个耶稣究竟是怎么衡量的我也不太清楚,反正中文讲解上这么写的;左边是圣母玛利亚门,我没照全,门楣上方是圣母戴冠的场景;右边则是最为古老的圣安娜门。这些名人都不认识,看个热闹吧。总之是密密麻麻站了一排,比十八罗汉还多……

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又是漫长的排队,在巴黎圣母院的左侧面,头顶上到处都是面目狰狞的怪兽水嘴,还有很多乌鸦和鸽子飞来飞去在上面停留,让我想起有人说夜晚的巴黎圣母院很是阴暗诡异,让人不寒而栗。

排了大概一个小时终于轮到我们了,因为没有电梯,楼顶的空间也很狭窄,一次只能放一部分人上去。这是我攀登钟楼的剖面图,从左边上去,从右边下来,楼梯是螺旋状的,共有400节左右,楼梯非常的窄,仅容一个人通过,一直朝一个方向螺旋,爬一半就晕了,不知道古人是怎么爬上去的,白天尚且阴风阵阵,晚上黑乎乎的就更有气氛了吧。台阶经历了无数人的踩踏很光滑,中间的部分已经凹进去了。

这是北侧钟楼的上层大厅,就是标着B的那层,这一层的高度与教堂内部的管风琴同高,大厅顶上有一个八等分的的尖形拱顶,拱顶石最高达到14米。

大厅一角有一个设计精湛的螺旋形楼梯,我们爬的那个不比这个宽多少,可笑的是巴黎圣母院官方网站上旅游指示里写道:攀登塔楼最好身材好。言外之意要是胖一点就有可能被卡在里面喽。

在那层等上面一拨人下来以后,我们接着爬楼梯,就来到了图中箭头2、3的长廊,被称为“奇幻怪物走廊”,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栏杆转角处饰有很多怪物雕像,跟教堂外侧的怪兽水嘴不同,这些由欧雷-勒-杜克创作的奇想鸟兽、杂交动物与传说中的怪兽,三三两两栖息在圣母院的钟楼之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思提志”(stryge),这个词源于希腊,原意是“夜枭”,是中东一带传说中的暗夜精灵。这个思提志同志爪子托着下巴,若有所思的望着巴黎,津津有味的坐观尘世的物换星移。很多人在这里学它也托着下巴照相,我没跟风……这一层是我最喜欢的,怪兽们雕刻细腻,表情各异,想象一下雷电交加之夜,视觉效果会更强烈。

来个大图,远处可见北侧小山上巴黎蒙马特区的圆顶的圣心教堂,这个教堂融合了拜占庭式和罗马史的风格,据说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采用了一种叫做“伦敦堡”的白色石头,遇水会变白,因此随着岁月的冲刷,它会变得愈发雪白晶莹。
还有一个像比萨斜塔一样的建筑叫做圣雅克塔,不知道干嘛的。

从前面的剖面图上可以看到,站在3的位置可以看见巴黎圣母院后面的尖顶,在尖峭的屋顶正中,这个高达106米的尖塔直指天空,好像要把人们连同这教堂一起送上天国。

来个细节图,这个尖尖的屋顶叫做耳堂的交叉穹窿,还是由欧雷-勒-杜克设计,那些绿色的小人是分为四组的十二门徒,伴随着福音传道者们含有寓意的告诫,结伴而下。右边有个雕像没有照到,它转向尖顶方向,似乎在赞赏创作的完美。看来老外搞设计也是玩自恋崇拜那一套啊。后方是将塞纳河劈开的另一个岛——圣路易岛。这里背对的那个方向应该是巴黎的东面。
接着回到长廊,面朝四个方向的怪物都形态各异,继续幻想在漆黑的夜里,闪电划过它们……
。后面是巴黎的南侧,也是塞纳河左岸。左岸被认为是青年和文化的象征,自古以来是活力和艺术的发源地。

转到跟思提志方向相同的另外一个角了,后边就是塞纳河右岸,是金钱、贸易、权利的中心,体现着巴黎的繁荣、奢靡和优雅。


这个惊悚。

下面这几张是我站在图解中4的位置照到的,两个塔楼中间没有通道。放大图片可以看见塔楼外侧全是密密麻麻的雕塑,难怪费了那么多年。不过法国人效率低,估计咱一个长城都修完了,他们才雕出一朵花来

这里是4旁边的箭头所指的钟楼所在,那个铁门特别的小,要弯腰侧身才能进去,可以想象卡西莫多是如何的矮小畸形了(如果此人存在的话),里面还都保留着最初的状态,全是木制的,当时钟楼里只有我一个人,走在楼梯上,周围静的只能听见木头的吱吱声,阳光撒进这里,照亮了几百年来历史留下的痕迹。

爬上楼梯,就看见传说中的Bourdon钟了,这是巴黎圣母院最大的钟,铸造于17世纪,重达13吨!光是钟锤就有500公斤重,可惜它只在重大的天主教节日里敲响,平日我们听见的钟声来自于上面那幅塔楼侧面的照片里黑色的部分,里面是大钟,一共有四座。

在怪物长廊停留了很长时间,被告知可以继续上楼了,现在我们来到图解中最右侧的部分,上去就是5、6、7、8四面。那一面的楼梯旋转方向变了,而且更窄更难走。那天的天气好极了,可以望见左前方的埃菲尔铁塔,甚至很远处的拉德芳斯新凯旋门(就是正对着我最后面那一堆高楼中间一个小小的镂空的直角形,卢浮宫、方尖碑和新旧凯旋门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塞纳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波光涟漪,街道上车水马龙,穿梭在这座古老的城市。


后面还是巴黎的东面,那里有著名的国家图书馆,据说造型非常独特,不去会遗憾。

这里就是巴黎的正南面啦,可见塞纳河左岸鳞次栉比的屋舍,它是拉丁区最古老的建筑。讲解里提到这个方向可以看见山顶上矗立的万神殿,我没找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个最高的圆顶建筑物是荣军院,据说是路易十四时期建立的供伤残老兵修养之地,拿破仑的墓地也在那里,到底是养老院还是烈士陵园我搞不清楚。

下楼比上楼更烦,始终在朝一个方向旋转,似乎永远也踩不到地面,终于出来喽,我们结束了钟楼的愉快之旅。
风很大,阳光很刺眼,我很疲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