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打算周六日好好休息一下,把堆了一周的衣服洗了,因为楼下的洗衣机还不会用,再补补觉,然后就好好学习,结果过得比上课还忙,昨天去了趟很远的宜家,之前没去过国内的宜家,看见这个也喜欢,那个也要摸,恨不得住在里面不出来了,大家都满载而归,回来无意识中看了眼标签。差点跌破眼镜,宜家整个一个联合国嘛,闹钟:Made
in China,台灯和灯泡:Made in
China,菜板西班牙产,盘子土耳其产,锅越南产,垃圾桶印度产,就有一个5毛钱的玻璃碗是法国产的,瑞典本土产的只有一把勺子,唉,跑到法国花数倍的价钱买中国产的东西。
本想周日休息吧,大部队又要去卢浮宫,因为每个月第一个周日免费,只好跟着去了,这是来到法国十来天第一次进城,直接坐地铁到卢浮宫门口,一到地面就立刻被巴黎的美丽给震住了,城里就是比俺们村里好啊,街道都宽很多,学校旁边的路只能容两辆车并行。
我们赶在9点开门之前就到了,街上几乎没有人,感觉好极了,走进卢浮宫侧面展馆的广场,两边的细腻的雕塑和宏伟宽广的结构真让人有趴在地上顶礼膜拜的冲动,无法用语言表达对卢浮宫的感觉,只有亲自走在里面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虽然大部分都不懂,这种地方肯定是要来很多次的,今天就是走马观花的随便转了转,只转了一小部分,还迷路了。展品实在是太多了,据说即使只在每个展品前面停留4分钟,把全部展品看完也需要一个多月。感觉很多地方都在电影《卢浮魅影》和《达芬奇密码》出现过。展品的标注都是法语的,看不懂,可惜不是学美术的,基本上是在看热闹,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满嘴是好东西,就是不知道吃的是个啥,要是能有个学艺术的在旁边解释一下就好了。卢浮宫有各国语言的讲解器,甚至有日语和韩语的,可惜唯独没有中文的。看完三大镇馆之宝:蒙娜丽莎、胜利女神和维纳斯我们就离开了。即使以我这种不懂美术的门外汉的感觉是:每幅作品色彩和光线运用的都非常好,立体感在各个角度看很都强,即使过了上百上千年,仍然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副雕在凹形天花板上的画逼真到我们都以为是实物。中国的艺术侧重人的面部表情,所以大部分佛像和雕塑都是头大身子小,但是神态非常细腻,而西方的艺术比较强调身体的比例和谐,今天看到的果然是这样,人物身材比例相当均匀。
巴黎的名胜跟北京有些类似,从卢浮宫到方尖塔沿着香榭丽舍大道到凯旋门,还到哪不记得了,都是沿着一条中轴线排列的,站在高处能一路望过去,这也是达芬奇密码里面拍到的。我们一群刘姥姥从卢浮宫出来一路走到香榭丽舍大道,又走到了凯旋门,详情下回分解。本来我们的票不能在观光线路上使用,司机非常和蔼的让我们免费坐到了站,和在机场的印象不同,在这里总是遇到特别热情的好心人,大家心里都暖暖的。聚会点就在靠近巴黎圣母院的塞纳河旁,离聚会还剩20分钟,我们只在巴黎圣母院停留了很短,从外面看觉得她跟周围的建筑没有太大区别,因为都很美丽,而且都是灰色的,除了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尖顶。但是进去之后就不想出来了,电影里见过的高达几十米的拱形屋顶,巨大的彩色玻璃,还有现场表演的唱诗班,回荡在教堂里的管风琴,即使不是信仰基督教的人也会深深地被感染,心里突然安静下来,沉浸在被升华的气氛里。
这几天感觉最大的不习惯除了上课就是饮食,单调没味道不说,还没有菜,有菜就是生的,无非是西红柿和生菜,主食除了面包就是热狗,没有一顿饭不放沙拉酱的,跟国内的不一样,腻死个人,饭基本上都是凉的,能吃顿热乎乎的米饭和炒菜就别想了,除了自己做饭几乎没有吃完胃里舒服的,就更别提口感了。我现在随便说出几样中国饭都能流一地口水,连想吃凉皮牛肉面这样的东西都是奢望啊。
今天来到市中心才真正感到自己是到国外了,跟学校周围宁静的感觉截然不同。看到很多新奇的东西,眼睛都不够用了,就像随时都会发现一个所罗门宝藏,满眼的宝贝不知道先拿哪个好。
晚上回到Cachan区,还是觉得这里的环境适合生活,远离喧嚣和浮华。太累了,很多照片顾不上整理,先随便发两张,有空再细说吧,拼命的一周又要开始了,下周开始有三天最多11节课,天哪,会死人的。
今天天气不好,下了好几场阵雨,一会乌云密布,一会又出太阳了,开始还希望晴空万里,慢慢的就感觉还是满天阴霾更适合巴黎的气质,这样压到屋顶的乌云才更适合灰色古老的古迹嘛,再来道闪电就更像电影了。我离得很远才找到全景,实景是非常庞大非常壮观的。

这是塞纳河边,由于一整天受到的视觉冲击太多了,今天也不打算细品,以至于对她都没有太多感觉了,不过还是相当的美,中秋节巴黎学联要组织包船夜游塞纳河,不知道我们下了课还来不来得及。

可能又要消失一周了,大家祝我好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