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评:吴勇教作文——该想的都想全了

标签:
教育 |
吴勇教作文——该想的都想全了
——听吴勇习作指导课《我建议》有感
无锡市硕放实验小学 毕小伟
“童化作文”倡导者、特级教师吴勇老师教起作文来,特别讲究教学逻辑的展开,可以说是滴水不漏,把该想的东西都想全了。
他会想作前指导最好要有一个儿童化的情景,且这个情景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轨。既然,教学内容是“我建议什么”,那么这个素材最好是发生在大多数学生身上的故事。于是“减负”的话题浮现眼前,这才有了某学校的开学新闻。 由此了产生建议的内容和建议的对象。
如何让书包轻下来?并不是简单地要求学校老师单方面少布置作业就行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可能还涉及到减负的新思维。吴勇老师在备课时提供了比较直观的图片让学生选择,如电脑网络和U盘,或者在教室门口添置存放书包的柜子,更为有趣的是改变书包的外形和结构,变成比较儿童化的卡通形象。我想只有长期研究儿童精神特点的老师才有这样的奇思妙想。
但是,建议什么,并不是教学的重难点,本堂课的核心知识应该是怎样建议的问题。吴勇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较为艺术化的逐步提取这些习作知识。
听过吴勇作文课的老师都知道,他一般十分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互动,或者说是口语交际训练。在这里,吴老师随着教学对话的进程不失时机地出示关于“第三幅图的建议书”,并以此为样本,引导梳理出两个关键性知识:直陈后果要有理有据,解决策略要合情合理。从而勾画出建议书的写作框架:建议主题——直陈后果——解决对策——再次呼吁。
应该说这种设计很是巧妙。但还不足以打动我。真正打动我的却是学以致用的设计,鼓励学生拿起刚学会的写作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于是,周围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都一一走进学生的是视野,学生大声疾呼,大胆建议,写作活动进入公共区间,成为公民写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前面这些指导,总括起来要点赞一个的话,我觉得本堂课所涉及到的习作核心知识教得特别精准。甚至可以说人人都掌握了写建议书的基本技能。
接着打动我的还有练后评讲的设计。我们一般来说,都是学生念草稿,教师认真倾听,然后加以评点。但吴勇老师评得特别智慧,继续创设口语交际的教学环境,互扮角色,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十分自然地体现出建议书的效度。
由此,我们不由得再次思考功能性写作的教学价值。这一课题很有可能改变传统习作教学中存在的比如写作欲望的激发、读者对象的明确、写作核心知识的传递、伴随写作能力而产生的社会价值等诸多问题。
吴勇的童化作文“故事性写作”转向“功能性写作”,转型的背后意味着对写作认识的深化,对写作价值的提升,它将更加迫近于写作活动的本真意义,使得写作走向生活化,表现出更多的实用价值。可能还会改变我们一线教师长期以来固有的作文评价观,即过分偏重华丽的辞藻,偏爱于文学色彩的美文。这就涉及到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是培养文学爱好者或作家,还是训练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
当然,两者能否调和,既能适应社会各种需求,又能舞文弄墨诗化生活,那是我最大的愿望。
(作者系全国课改杰出教师、无锡市名教师毕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