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草莓红了》教学案例4

(2009-06-21 08:20:00)
标签:

杂谈

【教后反思】

 

习作教学如何走向儿童,并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是“童化作文” 教学重要的价值取向。本案例的教学中,我努力践行着这样两个理念——

其一,习作教学应该“跟着感觉走”。这里的“感觉”不是教师的随心所欲,而是儿童的心理需求。纵观《草莓红了》这个案例,“草莓的春天约会”这个板块基于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强烈的参与欲望;“草莓拼盘展示会”基于为儿童采摘回来的草莓寻求一个有趣处理方式;“草莓行动发布会”基于让更多的儿童参与进活动中来。整个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满足和提升儿童心理需要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将活动资源生成的习作资源的过程。“童化作文”非常注重习作教学与儿童的需求的“共时性”——当儿童有游戏的需求,有表达的欲求时,习作教学应当应时而生,顺势而导!真正做到写作是童真、童趣的一部分,写作是儿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二,习作教学应该“大雪无痕”。大多儿童谈“写”色变,其实他们拒绝的不是写作,而是严肃的习作教学面孔!在《草莓红了》这个习作教学案例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儿童的游戏:“摘草莓”→“比草莓” →“做拼盘” →“展拼盘” →“行动发布会”,儿童忙得不亦乐乎,并且乐此不疲。在不知不觉中,习作教学的过程已经潜藏在其中:实践,积累写作材料→展示,重点片断训练→交流,写作活动过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目标价值在游戏这个平台上和谐地熔为一炉!“童化作文”教学认为:儿童的习作需要 “儿童的方式”——通过营造一个“无为”的情境来遮掩“有为” 的习作动机,将作文的过程“溶解”在儿童实践经历之中,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悄无声息地积累了素材,蓄积了情感,实现了写作,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童化作文” 教学应当成为教师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尊重儿童的一个关键平台;“童化作文”应该成为学校构建和谐童年生态的一个重要凭借。当“儿童”在小学教育中得到充分体认,关于习作教学的不少“疑难杂症”就会迎刃而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