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曾祺的小说《瑞云》提要

(2012-10-28 09:20:01)
标签:

汪曾祺的小说《瑞云》

杂谈

分类: 汪曾祺小说

      从即日起将陆续发表汪曾祺小说故事提要集锦,欢迎网友共同修改补充。如果有人能为提要配画,那就更加感激不尽!                                     

 

                                         《瑞云》

 

   《瑞云》是汪曾祺改编《聊斋志异》的一篇小说。载1988 年第三期《人民文学》。

    文中名妓瑞云已过十四,进十五了,按照院里的规矩,该接客了。于是瑞云开门见客。余杭贺生,二十未娶,偶然到西湖闲步,见一画舫,飘然而来。中有美人,低头吹箫。岸上游人,纷纷指点。贺生不觉注目,画舫已经远去,贺生还在痴立。回到寓所,茶饭无心,想了一夜,备了一份薄薄的礼物,往瑞云院中求见。

    原来以为瑞云阅人已多,一定不把他这寒酸当一回事,不想一见之后,瑞云款待得很殷勤,亲自涤器烹茶。贺生觉得坐得太久了,应该知趣,起身将欲告辞。

    贺生回寓,知瑞云分明属意于他,过一二日,实在忍不住,又备了一份礼物,去看瑞云。

    瑞云很高兴。虽然他们只见过两面,已经好像很熟了。瑞云把座位移近贺生,求他留宿一夜。

    贺生婉言相拒。瑞云起立,执着贺生的两只手,一双眼泪滴在贺生手背上。

    贺生回去,辗转反侧。想要回去变卖家产,以博一宵之欢;又想到更尽分别,各自东西,两下牵挂,更何以堪。想到这里,热念都消。咬咬牙,再不到瑞云院里去。

    一天,来一秀才,坐了一会,站起身来,用一个指头在瑞云额头上按了一按,说:“可惜,可惜!”

    说完就走了。瑞云送客回来,发现额头有一个黑黑的指印。 越洗越真。而且这块黑斑逐渐扩大,几天的工夫,左眼的上下眼皮都黑了。瑞云不能再见客,蔡妈妈拔了她的簪环首饰,剥了上下衣裙,把她推下楼来,和老妈子丫头一块干粗活。

    贺生闻瑞云遭奇祸,特前去看看。瑞云蓬着头,正在院里拔草。贺生远远喊了一声。瑞云听出是贺生的声音,急忙躲到一旁,面壁。贺生连喊数声,她就是不回答。贺生一头去找到蔡妈妈,说是愿意把瑞云赎出来。瑞云已经是这样,蔡妈妈没有多要身价银子。贺生回余杭,变卖了几亩田产,向蔡妈妈交付了身价,一乘花轿把瑞云抬走了。

    到了余杭,拜堂成礼。入了洞房后,瑞云乘贺生关房门的工夫,自己揭了盖头,一口气,噗,噗,把两枝花烛吹灭了。贺生知道瑞云的心思,并不嗔怪。轻轻走拢,挨着瑞云在床沿坐下。

    从此,两口儿日子过得很甜。

    一次,贺生因事到苏州,在虎丘吃茶见一秀才,自称姓和,彼此攀谈起来。秀才听出贺生是浙江口音,便问名妓瑞云的情况。

    他们回到余杭,秀才叫贺生用铜盆打一盆水,伸出中指,在水面写写画画,冼一洗就好了,须亲自出来一谢医人。

    贺生捧盆入内室,瑞云掬水洗面,面上黑斑随即消失,晶莹洁白,一如当年,瑞云照照镜子,不敢相信,反复照视,大叫一声:“这是我!这是我!”

    夫妻二人,出来道谢, 一看,秀才不见了。

    这天晚上,瑞云高烧红烛,剔亮银灯。

    贺生不像瑞云一样欢喜,他觉得看不惯,似若有所失。瑞云觉得他的爱抚不如往日那样温存,那样真挚,她坐起来,轻轻地问:“你怎么了?

人生就是缺憾。得不到的,才是最有意思的。一旦称心圆满,就会若有所失,也是大煞风景的。不得不又重新陷入新的不满足。

    作者在改作中,围绕着故事的中心情节——瑞云容颜的得失,瑞云和贺生都表现出了丰富的人的感情:瑞云容颜突然丧失后对自我完全否定,连睡觉时也要吹灭灯烛;而在容颜恢复后则反复揽镜自赏,睡觉时都要高烧银烛。容貌对于任何女人而言,都是一件大事,美丽容颜的丧失在女人的心目中是会掀起惊涛巨浪的。瑞云对自我从否定到肯定,行动上一吹灯一点灯,女性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便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瑞云“人”的一面显露无遗。相比瑞云由悲到喜的变化,贺生则是由喜至忧。丑陋的瑞云让贺生踏实幸福,瑞云丽容的重生则让贺生“若有所失”,忧心忡忡,日常生活中男人的心理情感也真实地反映出来。如果说在古代生活中,夫妻尚可借助道德力量维系婚姻的平稳,那么,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的稳固程度已经大大降低了,夫妻任何一方境况的改变,都有可能导致家庭生活的变迁,往日有情人一旦成为眷属便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已经成为神话。汪作中贺生的“若有所失”即是这种境况的反映。因此,瑞云失容后的沮丧、自卑和不肯正视,容貌恢复后的得意,以及贺生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有着现代生活基础和心理依据。或者说,作者所改写的《聊斋新义》,是在借古代的素材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是在借原来的“神(鬼)”写现在的“人”。所以,他虽然只是在某些细节上稍加改动,但文本却由远离生活的逸闻变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事件,原来漂浮在虚空中的神女、仙女、鬼女、狐女被转移到了现实生活的平面上,实现了从非人到人的转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