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曾祺先生与塞外山城张家口的情缘

(2012-08-16 13:54:51)
标签:

汪曾祺先生

与塞外山城

张家口的

情缘

杂谈

分类: 七里茶坊
      塞外山城张家口是汪曾祺先生一生中很难忘的一个地方
    1958年夏天,时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的汪曾祺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在这里,他干过许多农活,包括起猪圈、刨冻粪之类的重活。后来,则相对固定在果园上班,给果树喷农药,1961年,他还到坝上的沽源县马铃薯研究站绘制《中国马铃薯图谱》和《中国口蘑图谱》。在劳动中,汪曾祺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汪曾祺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我和农业工人干活在一起,吃住在一起,晚上被窝挨着被窝睡在一铺大炕上。农业工人在枕头上和我说了一些心里话,没有顾忌。我才比较切近地观察了农民,比较知道中国的农村,中国的农民是怎么一回事。这对我确立以后的生活态度和写作态度是很有好处的(《随遇而安》)。
    1982年,《汪曾祺短篇小说选》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汪曾祺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共选入12篇作品,其中有7篇就是以张家口为背景的,以后还有不少小说和散文写了这段经历。《羊舍一夕》、《黄油烧饼》、《七里茶坊》、《葡萄月令》、《果园杂记》、《沽源》等都堪称生动描写张家口的名篇佳作。
    张家口的这段生活经历,对汪曾祺创作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甚至可以说是巨大的。他把自己的作品背景概括为5个方面我的家乡高邮,昆明、上海、北京、张家口。《汪曾祺传》的作者陆建华指出:张家口是因为他仅仅在那里生活了4年而列其后,但在以张家口为背景的作品中,却不难发现作者对张家口的无限眷恋之情。虽然提起张家口,不免想起那段令人黯然神伤的艰难岁月,但张家口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对于汪曾祺创作的影响,却是深远而悠长的。
    1962年,汪曾祺调回北京,在北京京剧团担任编剧,执笔创作了后来产生重大影响的《沙家浜》。1979年后,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983年,汪曾祺再次来到张家口,与文学青年座谈,并赋诗《登大境门》抒怀:
    云涌大境门,风吹大境门。
    崇岭围南北,边城横古今。
    占守经千载,丸泥塞万军。
    欲问兴亡意,峰台依夕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