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面,久违了,现在上海市面上看不到,生活档次提高了,谁还去吃阳春面?

昨天,收到高邮一位小学老师寄来两本小学生的作文刊物《繁花》,其中有一篇《来碗阳春面》,极妙,愿与大家共享:
“我们家乡高邮有很多小吃,比如:馄饨、臭干子……我认为最好吃的还要数阳春面,当地人们又叫它‘光面’。告诉你们,只要提到阳春面,就会引起不少顾客的食欲,很多人都把它当成‘雷打不动’的早餐。
“店主是怎样下阳春面的呢?在店里有口大锅,里面的水‘咕噜、咕噜’地翻滚着,旁边筛子里放了许多水面,在店主顺手的地方有切好的小米葱,在锅的另一边有很多碗,碗里搁了黑胡椒粉、味精和适量的油,锅台上还准备了其他作料盘子。当顾客进门时,只要喊一声:‘老板,来碗阳春面。’店主就很麻利地往锅里放入早已分好的面条,然后拿出碗,把酱油等作料放进去,之后加上一点开水,把佐料碗放进锅里漂着,这些碗如小船在水里飘荡,这样做,主要是将酱油味去掉,让面条更可口。过一会儿,碗里的酱油熟了,店主将碗从锅里取出,拿一双长长的筷子(足有50厘米长),把锅里的面条轻轻拨一拨,等面条全浮了上来,店主一手拿筷子,一手拿漏勺,把面条这么一捞一抖,放进早已配好作料的热碗里,一碗香喷喷的阳春面就做好了,最后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放入一些青椒或香菜。
“顾客吃时不停地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好像在说:‘面条真好吃!’高邮有句俗语说得好:‘慢吃馒头,快吃面。’意思就是说:馒头要慢慢地吃,小心噎着。面要快快地吃,否则面就涨烂了。一碗阳春面,如果再配上一碗热乎乎的豆浆,那吃得可比神仙还快活呢!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品牌小吃,如果你来我的家乡,别忘了‘来碗阳春面’!”
这篇作文的作者是高邮实验小学五年级(1)班的孙啸宇,指导老师是姚国平,寄给我杂志的是副主编邵龙霞。
读着读着,想起了汪曾祺,他也是高邮人,他也是一位“吃客”,或尊称为“美食家”,他的谈吃文章,包括谈他家乡风味的,如《炒米和焦屑》《端午的鸡蛋》《咸菜茨菰汤》……尤其是那篇《萝卜》,写高邮的“杨花萝卜”,简直就像端在你的面前,让你看,让你闻,让你细细品尝。读后掩卷,满口回味。
现在再来读这位小学生的文章,似乎又看到汪先生的影子,又闻了高邮食品的香味。
在我看来,文章就该这样写,书就该这样教,阳春面也该这样下。不过,文章是读了,面也该去吃上一碗,到高邮去尝尝,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