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纱窗外树扶疏,
长夏蝉鸣课楷书。
指点桐城申义法,
江湖满地一纯儒。
他认为:“一个人成为作家,跟小时候所受的语文教育、跟所师承的语文教师很有关系。”从小学到中学,教他语文的有好几位老师,其中高北溟先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语文教师之一。他自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都是高先生教的国文。他很有学问,也喜欢他。在高先生教课的那几年,他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而在高先生所授的古文中,对他影响最深的就是归有光了。虽然归有光的名文也仅《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那几篇,但这些富有人情味的优美散文,使他过目不忘。
其中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对他影响最大。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震川集》里有一篇很精彩的抒情散文叫《先妣事略》。
作者列叙了母亲的琐事,显示出她完美的人格魅力,从而抒发了对母亲的爱慕之情。解放前,这篇散文常被选入国文课本,作为中学生必读的范文。
文章开头说:“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1488)二月十一 日生。年十六 ,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姐也。
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1513)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
在这篇短短的散文里,作者首先告诉我们在封建时代,地主阶级为要子孙满堂,大都是早婚的。归有光的母亲16岁就出嫁,实际还不满16岁。他的母亲从出嫁到死只有10年,生了6产,其中一次还是双胞胎。
这就告诉人们,中国人口之众多,是从老祖宗开始就继承了下来的。妇女生育过多的问题早已成为严重问题。在目前,早婚问题似乎已经解决,因为婚姻法规定“男20岁,女18岁,始得结婚”。但是妇女生育过多的问题,在农村依然严重,因为现有的妇女跟封建社会时代的妇女不同,她们跟男子一样参加各项建设工作,生育过多不但影响健康,而且影响工作。
汪曾祺对归有光那些谈学论道的大文章兴趣不大,倒觉得归有光的抒情散文像谈家常似的随事曲折,若无结构,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衔接处了无痕迹,常于平淡中包含几许惨侧,悠然不尽,无意为文却文采斐然,简直是个奇迹。他如此喜爱归有光,还因为归有光常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他的气质很相近,所以他的小说散文里,读者常常可以很容易地感觉出其中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归有光《项脊轩志》全文不足800字。开头只描写了项脊轩这座破阁子的清幽、静谧而又有点萧瑟、荒凉的环境,烘托出作者孤寂、凄婉的心情。接着通过老妪回忆作者的童年往事,追述作者早已辞世的母亲和祖母对他的关切和期望,虽然只有几句话,几个小动作,却情深意切,娓娓动人。作者对于自己的怀旧心情,只用了两句话来描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作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读到这里,也禁不住“心有戚戚焉”,产生了共鸣。因为像这样的往事,几乎足每个人都经历过的。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已往的岁月,总会给我们留下有时模糊、有时清晰的印象,一经别人提起,就历历如在眼前,让我们重温心弦上的旧梦,这些旧梦,有时是那么美好,有时是那么惆怅,有时又是那么辛酸。
《项脊轩志》最后的一节是作者悼念他的亡妻的,只有100多字,所记述的也只是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但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却引起读者“人亡物存”的深沉感喟。正因为说得平淡,更显得凄凉,令人掉泪,使人心酸。
《寒花葬志》中寒花是作者妻子魏孺人的陪嫁丫鬟,死于1537年五月,埋葬在荒山上。她服侍我而不能到老,是我们没了缘分(命不好)么?
当初,寒花刚陪嫁过来时才10岁,梳着两个环形发髻,拖着深绿色的长裙子。一天,天很冷,她点火煮熟了荸荠,削了满满一瓦盆。我从外面回来,要取荸荠来吃,她端着荸荠,转过身去,不给我吃。妻子魏孺人见了便取笑我们。妻子常常让她靠在小桌子旁边吃饭,她吃饭时,眼眶慢慢地翻动。妻子又指着她那样子对着我笑。
回想当时的情景,转眼又是10年了。唉,真可悲呀!
高北溟对汪曾祺的影响,除了学业上的,更有人格上的因素。他为人正直,待人以诚,清高而从不与世俗合污,敬业能坚持勤奋终生。他后来把他对高先生的敬爱一一写进题名《徙》的小说之中,只是小说中写高北溟先生在初中未能受聘,又回小学教书了,是为了渲染高先生悲怆遭遇而虚构的,事实上,高先生一直在高邮县立初级中学任教,直至寿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