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影广州映后座谈:一部记录引出的问题——关于《非法妈妈》

标签:
民间女性影展女性电影新媒体女性非法妈妈奥地利纪录片教育 |
分类: 评论 |
女影广州映后座谈:
一部纪录片引出的问题——关于《非法妈妈》
2013-12-14 记录:新媒体女性志愿者 达达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31217/13872540119796.jpg
问题:影片太感性,不够客观?
观点一:
观众A:这部片子让我想到了中国的留守儿童困境。我小时候,父母也出去打工。对于这样的事情,我觉得你只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去接受。我觉得导演把情绪刻意渲染了一下,让人看的时候觉得很悲伤。如果是男性导演来拍这部片子,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呈现。我觉得,当你的人生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就是要去接受这些阶段,不应该像女人一样,那么容易就哭。我想这些去外地工作的人,他如果想过得好,就要接受这些代价。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奥德赛》,要一路流亡回家。但是,作为导演,不能只是渲染这种悲伤。你应该想,能不能更实在地做一些事情,去改观这样的局面。你看这部片子,里面都是情绪。里面的很多镜头,最开始,是呈现那些女人在外国的生活,她们的情绪很悲伤,当她们有机会回家见到亲人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这部片子完全可以拍得更厚重一点,我觉得渲染情绪的部分占太多了,这样去体现主题是很不够的。因为你只是带着情绪在拍摄,刻意地展示这些情绪,如此而已。
观点二:影片只是对社会问题的折射,拍出来已经不易?
观众B:我不太认为作为一个导演要去承担什么。我觉得当一个人选择了离乡背井,背后的原因一定是很复杂的。只是为了追求生活的改观不是母亲离开孩子的原因。整部影片最触动我的部分,就是妈妈必须离开自己的孩子。影片拍摄的点很小,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导演不需要背负太多的责任。我觉得这样一个分离的过程可能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的隐喻,从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
观众C:我更想了解拍摄背后的事情。我不知道她最开始拍了几个人,因为拍纪录片你根本不知道前面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应该是要跟拍好几个人,最后选这两三个人的故事剪辑成影片。从影片的投入来看,我觉得国内不可能有这种拍法。应该是分为两队人在拍,分别在两个国家进行跟拍,一队人拍摄在维也纳的艰辛生活,一队人拍摄她们回家乡后的经历。其实这部片子的投入非常大。中国存在类似的社会问题,媒体很少能作出这样直接的报道。所以我觉得导演能做出这样的拍摄,已经非常难得。
问题:该拍摄还是救助?
观众D: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拍纪录片最核心的部分。可以看到,影片中双方的关系非常好,而且是很多年的跟拍,所以一些镜头才能离被拍摄者那么近。可是,如何把握这个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不认为导演把握得好。比如你看到其中一个女人,被政府查出是非法滞留,要求她回国,因为受不了打击,那个女人昏过去。这个时候拍摄者离她很近。可是拍摄者没有去扶她,而是继续拍她晕倒后别人是怎么去帮她的。我觉得这部分完全没有必要,不应该拍,而就应该放下手中的机器去扶这个女人。这是这部片子里面非常大的硬伤,可以看出他们对专业性艺术性的追求超出了对人情的体悟。
~~性别平等倡导平台~~
@新媒体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