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东塔里埃森感悟赖特的有机建筑——发表在《环境与生活》2013年1月刊

(2013-02-21 00:15:50)
标签:

赖特

东塔里埃森

有机建筑

分类: 论文

写这篇文章的原由,是这个建筑对于赖特,乃至对于整个建筑界,是太重要了,而国内报道很少。在《环境与生活》发表的时候,由于杂志篇幅等的要求,编辑有局部修改。现在将原文整体发布,希望能传递更完整和更丰富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从东塔里埃森感悟赖特的有机建筑

——郑韬凯——       

作为最伟大的美国建筑师 [1] ,同时也是伟大的室内设计师、作家、教育家的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 是20世纪上半叶乃至今天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图1 塔里埃森建设时期的赖特,1912年,45岁)在赖特超过70年的建筑师生涯(1887年-1959年)中,他设计了一系列包括办公室、教堂、摩天大楼、旅馆和博物馆等各式建筑超过1000个,另外还包含许多室内物品的设计,如家俱、花窗玻璃。 赖特一生著作二十本书与许多文章,并且他的讲演深受欢迎。赖特是有机建筑的哲学的创立者和实践者,他相信建筑的设计应该达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合谐。我们中国读者,对赖特的喜爱,很多程度是因为赖特的“有机建筑”,与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建筑与环境观念相契合。最让大家念念不忘的是他描绘有机建筑时曾引用《老子》的经典:“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以有无、阴阳相生来解释他的有机建筑。

赖特对文化地尊重,诚如他所言:在于消化文化,而不在抄袭外观。他的建筑理念与风格的形成,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童年时期他母亲对其将成为建筑师有着强烈的期望,母亲从芝加哥带来的积木玩具让赖特痴迷,早早的确立起建筑的基础。然而这位大建筑师的学历中,并没有建筑学的背景。他后来真正的建筑教育,则是他在芝加哥的实际建筑实践,还有东方文化对他的熏染。赖特曾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工程专业,但仅仅一年,他就辍学了。转而到芝加哥,以绘图谋生。辗转几个事务所后在沙利文事务所谋得稳定工作,并开始一些独立得住宅项目设计。在这段工作期间,他大量得收集和研究欧洲新艺术运动得成果,尤其是在装饰上。这些对他日后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图2 芝加哥的罗比住宅“Robie House”,1908,典型的草原别墅风格)在这一时期,他还深受还来自草原风格的影响。这种风格,也被称为美国中西部风格,是美国本土设计师,在接受欧洲手工艺艺术运动的影响后产生的。水平线大屋顶与深深挑檐,是这个风格的符号。赖特是此风格设计师中的一员,在后来的建筑中,我们会自然的看到这些要素的延续。也不难理解,他的建筑观与东方建筑的契合点,东方(中国与日本)建筑最大特点就是水平大屋顶。对于东方文化,赖特1905年到访日本,日本建筑与日本艺术对他影响深刻。他热爱日本艺术,是美国最大的浮世绘收藏者和推广人,他出版日本绘画书籍,帮助策划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浮世绘画展。而他对日本建筑的理解与吸纳,则融入了他后来的所有建筑中。据说他也曾到过北京,当时辜鸿铭曾经陪着他游览过故宫和长城。虽然他很少提及中国,但从他购买的大量的中国古董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化价值的尊重!

赖特的建筑生涯,曾被评论家划分为几个阶段,其中有两个黄金阶段,第一个是他开始事务所工作到1910年之前,以草原住宅为代表。第二个黄金阶段从1936年开始,以落水别墅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最为辉煌,我们常常津津乐道他的落水别墅、古根海姆博物馆、凤凰城、帝国大厦等等等。但当我们问及赖特是如何到达这个黄金阶段和顶点的时候,则必须回归到另一个时期,也就是19101936年这个两个黄金阶段的“间歇期”,同时聚焦到一所著名的建筑中,在这里,评论家们发现,赖特更为辉煌的第二个黄金阶段的起点,恰恰是在“间歇期”从他对自己的家的营造开始的。这就是著名的“东塔里埃森”(Taliesin East)。 [2] 他恰恰是在这所建筑中,完美的建造和阐释了“有机”、“阴阳”和“天人合一”。并且把这种体验经验和成果,一直拓展到他后续的建筑中。(图3 塔里埃森的家 鸟瞰效果图1962也正是在塔里埃森,开始了他作为建筑教育家历程。他首次在这里招收学员(fellowship),建造设计室、展室与戏剧室,并开始有了西塔里埃森的想法和后来的建筑实践。比较遗憾的是直到当下的国内建筑教育与建筑报道,大多都在赖特的其他建筑上。而对这所建筑的报道却是很少的。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缘起之一吧。

我们一直说,对一座建筑或一种建筑理念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就是去体验,去到它的空间中,感受它和感悟它!天赐良机,今年正好来威斯康星大学访问交流,来到这个是赖特的故乡,当然一定要去拜访和瞻仰。离麦迪逊不到一个小时车程的小镇Spring Green,安静美丽,这里正是赖特的出生地。而东塔里埃森就挨着小镇,一处600多亩的私产,是当年赖特请求他母亲买下来的,包括他舅妈的农地,是赖特小时候做农活的地方。这里不仅有森林、河流、湿地、池塘、高岗、草原,当然,还有赖特的童年。不过,赖特选择这里做居所和工作室,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是和他的爱人切尼夫人(Cheney)的新居,众所周知切尼夫人是赖特一位芝加哥客户的妻子,赖特和她私奔到欧洲,两年后回来,为了躲避来自芝加哥舆论攻击,赖特被迫放弃他在芝加哥的事务所和橡树园,而选择东塔里埃森。因为这里远离舆论和世俗,正是理想的隐居之处。日本建筑评论家谷川正己认为,恰恰是东塔里埃森,给了赖特第二个黄金时期的起飞点。这个评价非常中肯。正是在为自己的爱巢的设计和建构中,赖特完成了一个有机建筑的杰作,扬弃了过去一直在芝加哥的一个接一个的别墅设计,尽管被冠以“草原住宅”风格,但这一风格,毕竟不是他的首创。而东塔里埃森的营造,则是有机建筑的良好开端,于是有了后来的西塔里埃森(Taliesin West)、有了闻名世界的落水别墅。

若我们仔细品味东塔里埃森,从赖特的规划开始,就显得耐人寻味(图4 塔里埃森建筑群分布与基地周边环境图。 图中1威斯康星河;2 社区接待中心;3 家的入口,这里有小桥流水;4 “家”建筑群;5“事务所与学校”建筑群;6 “罗密欧与朱丽叶”风车;7东边的山峦和森林)。对基地的利用和对不同功能建筑的放置,都是经过悉心的考量。中央高岗放置“家建筑群”,这里包括赖特和其夫人的房间、包括访问学者和学员的房间、拥有最良好视野的精致客厅、中间的厨房、赖特的私人工作空间、餐厅、库房和西边建筑群西边末端的牲畜房间。(图5 塔里埃森“家”建筑群的平面图1977南边的远处,地势平缓,则是坐落着“事务所与学校建筑群”包括一所私立小学(Hillside Home School)和赖特的建筑事务所、展厅、员工餐厅、戏剧厅等。(图6 塔里埃森事务所)另一处高地上,则矗立着“罗密欧与朱丽叶”风车,似乎是赖特对爱情的宣誓之作。(图7 “罗密欧与朱丽叶”风车与水塔)这几处建筑群,错落有致,彼此相互呼应,矗立在山峦与森林的环抱中。

高岗处核心居所的营造,则令我不禁想起明代计成所提倡的园林设计的精髓——贵在“因地制宜”。若我们观察建筑的西边与南边,是坡度最为缓和的山坡。按常理这时适合建造建筑的地方。但赖特却在最高的和类似断崖似的东北处一字排开的布置了三所相连的建筑群。(图8 塔里埃森的立面图 1977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赖特对有机建筑的深刻理解。首先是这组建筑群,在小断崖边上,能远眺和呼应远处的山峦和森林,脚下则是河流和湿地。这样的营造,造就了这些重要建筑里的人们,拥有了最美丽的视域和景观。(图9 塔里埃森东北边的美景)(图10 塔里埃森西南边的美景)对于在室内的人,视线延展出去,有无限与飞翔之感。赖特刻意营造这种飞翔感,当你进入这里最美丽的客厅,就是建筑东北角交汇之处,他刻意留下了坡屋顶的斜梁和大面积的带型长窗。在建筑的对立面,对于在远处公路上路过的行人与车辆,塔里埃森则是个美丽的人文景观,以及对塔里埃森最好的广告宣传。当然这组建筑,是不同时期建筑起来的。最早的是东边住所,从他1911年回塔里埃森,他就开始建造了。然后就是在二十年代建造的工作室,最后是走廊,车库和猪圈等扶助建筑,在30年代建成。

赖特在这处高岗上的另外一个大的有机手笔,来自一处中庭的设计。他利用这组建筑的高度,利用缓坡上原有的树木,精明地在坡地顶端与建筑之间往下挖出了中庭。这是东塔里埃森非常精彩地一笔,你若游览塔里埃森,到处你都能眺望远处地景观,但到了这,你却被围绕起来了,和我们古镇或园林里地中庭不同,这里地中庭,却有更大地更广阔地天地,你只是被坡地、树木、建筑围绕起来了。但轻风却能直接吹拂到此,面对你的是更大地天空,身边则是低矮的地柏,小水池与喷泉,日本的石灯、中国的大瓷盆与佛像。比较遗憾的是中间两棵老橡树已经离我们而去,可以想像,以前更漂亮。但这种树木的轮回,则让人更深切的理解建筑的生命与有机。赖特常常在这里,召集学员们和家庭成员们开会,伴着清风,享受这南面的温暖的阳光。这成为塔里埃森美丽的回忆了。(图11 从南坡高处看低洼下去的中庭)(图12 从中庭向西边看)

    赖特建筑的独特性,在于吸收了东方建筑的空间理念以及哲学思想,同时结合了西方建筑科技,包括材料与力学成果,融合而成为独特地建筑思想和建筑实践。在建筑基础与屋顶,以及延展出去地挑檐与阳台时,他吸收和运用了西方先进地科学成果。但在空间尺度与空间组织上,他则融合和东西方地空间精神。这一点,以前很少人提到。但只有你亲历这些空间时,这种感觉就会变的很清晰和强烈。比如在地大人稀地美国,造房子,造大房子大空间,是当时整个美国的普遍状况。但赖特的空间,从入口开始,便特别低矮,你稍微高一点,肯定撞头的。(图13低矮的屋檐,这是学员社区建筑南边小出入口,从这里可以到达小戏剧院)这在美国,则是十分独特的风景了,但在日本,则很正常,大家的玄关,都很小。到了家中的走道,一样狭窄低矮,甚至到卧室,也是亲切小巧。但到客厅与公共空间,则是宽敞明亮。大屋顶飞翔在你头顶,为什么呢,因为赖特的大屋顶,多为东方建筑的庑殿屋顶,就是五脊顶,但赖特把东方建筑大屋顶的好处都借鉴了,却摒弃了缺点:大屋架和采光不足。这里的建筑屋顶,你看不到梁架系统,看不到复杂的线条,他换以明快节奏的细线条装饰。却保留了大屋顶的形状,之所以能这样,是应为他将梁架翻转到屋顶上面了,同时巧妙的隐藏了承重结构的三角梁架。但赖特对建筑技术的采用,也是谨慎的。比如钢材的运用,一定是适当和恰当的。他不浪费材料,比如,悬挑的部分很深远的部分,才会用到钢材,支柱支撑点,也在适当的位置,为了材料的经济性。当然最著名的是落水别墅的挑台,不用钢架而是用预制混凝土。当建筑技术专家对这个住宅进行电脑建模测试时候,当建立第一个力学模型时,他们说,这个建筑肯定倾倒的。但当他们继续研究,模型将落水别墅其他所有部分都加入时,发现这个力学结构是合理的。这有力的证明了他的落水别墅的有机性: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没办法拆分,所有的局部都是整体的有机部分。

赖特对待建筑,是从建筑一直到室内,任何细节都不放过。装修、家具、地毯、窗户等等细节,他都要设计,灌输进去他的有机思想。以至于很多已经盖好的建筑,他还时常回去,添加或更换室内设计,这就是他对建筑的理解。室内家具的制作,很早就使用多层板材,在那个时代,多层板是新材料。赖特为了表现他地独特性,使用了这种材料,制作了很多家具。很轻便,功能很好。(图14 塔里埃森卧室室内,可看到赖特巧妙的利用天窗,让变幻的光线增加室内的趣味,同时降低小空间的压抑感。家具灯具都是赖特的设计,用胶合板与实木做成。)赖特收藏了大量地中国古董、佛像,这些都是他在日本期间购买的。(图15塔里埃森的中国古董)他将这些古董散落摆放在塔里埃森地各处,当然大量地佛像和木雕陶瓷,则放置在室内。出我所料的是,这些室内陈设、乃至室外陈设,会被塔里埃森的学员们,定期的更换和布置。这里并不象名人故居,任何物品会原封不动的摆放。这来源于建筑对文化和文明的理解。赖特认为文明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文化则是美化生活的方式建筑是生活的载体,是生活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机建筑首先是从生活开始的,从他对塔里埃森学员们的生活规划开始的。想像一下我们走进了塔里埃森Fellowship的大家庭中,投身于集体生活中。大家轮流劳作,从厨房到餐厅,从庭园到田野,从节日庆典、正式晚宴到户外野餐;从排练到演出。同时这些行为方式的要求是讲究的,无论是插花的选择、餐具的配置、家具的摆设、艺术品的放置,还是庭园花草的安排、种类的搭配、树形的修剪,都必须艺术化一番。在每一件劳作训练中,实践美和体验美。这就是到了今天,塔里埃森的魅力,仍然不减当年的原因。塔里埃森的建筑一直在“生长”,从未停止过,就像一个有机生命体一样。自从赖特创建塔里埃森开始,就一直在改变着,东塔里埃森还甚至被大火焚烧过两次,都顽强的继续生长和扩展,这就是“有机建筑”一个非常好的阐释吧。

到塔里埃森,是一次建筑的洗礼,让我对有机建筑这种建筑哲学,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有机建筑提倡通过设计的手法,将基地、建筑、装饰等等,与环境相互交融,以至产生整体,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有机建筑,更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虚实相生、共生共赢。这些,值得我们当下建筑认真思考和学习,其实这种哲学,早存在于我们中国人的思想里,甚至应该是潜意识里。但遗憾的是,大量的目前的建造,都忽略了这一点。我们的建筑浪潮,正在以极大的消耗和浪费进行着。希望我们能像赖特学习,让建筑活在我们的身边,活在我们的心中!

 

于麦迪逊圣鹰山                           

20121028

参考文献:

1 Frank Lloyd Wright: A Biography, by Meryle Secres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2 Frank Lloyd Wright, Taliesin East, Spring Green, Wisconsin. 1925- ;Taliesin West, Paradise Valley, Arizona. 1938-.谷川正己,Global Architecture, A.D.A. EDITA ,Tokyo, 1972

3 Frank Lloyd Wright and Madison, Paul E. Sprague,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ystem, 1990

4 Frank Lloyd Wright: Drawings and Plans of Frank Lloyd Wright, The Early Period(1893-1909), by Dover Publications, Inc. New York, 1983

5The Drawings of Frank Lloyd Wright, Arthur Drexler, Horizon Press, New York, 1962

 

 

 

 

 

 



[1] 这是称呼是在1991年被美国建筑师学会评选出来的,参照:Brewster, Mike. Frank Lloyd Wright: America's Architect. Business Wee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July 28, 2004 [January 22, 2008].

[2] 谷川正己,Frank Lloyd Wright, Taliesin East, Spring Green, Wisconsin. 1925- ;Taliesin West, Paradise Valley, Arizona. 1938-. Global Architecture, A.D.A. EDITA ,Tokyo, 197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