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是19世纪欧洲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先注意向现代主义过渡的一个阶段。印象主义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从而抛弃了从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并根据画家自己的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在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出现了被称之为“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思潮和派别。荷兰画家凡高就是“后印象主义”中的一位杰出画家,他和塞尚、高更等人代表了印象主义之后的另一种倾向。这群画家是不满足于客观主义的表现和片面的追求外光与色彩,而强调抒发自我感受,表现主观感情和情绪。
凡高是一位最令人怀念和感动的画家,他的悲剧性的生涯,造就他那与众不同的传色。1972年荷兰政府建立了凡高美术馆,更是这位一生穷困悲惨艺术家的无上荣耀,而他的画也同他多姿多彩的生涯一样,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热爱,获得崇高的评价。他的画,的确耐人心赏,也让人感动,带给我们感受到仿如亲眼看到一个新鲜而更美丽更有意义的世界,几乎重现凡高生前所到之处及所见景物,让我们从他的《星月夜》中体味和认识这位19世纪产生的伟大悲剧人物的艺术心灵。
1889年5月8日,凡高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在精神病院治疗。他是自愿的,那时,医生允许他白天外出写生。这幅画中的村庄就是圣雷米。6月,也就是他住院一个月后,画了这幅画。这幅画现存于纽约现代艺术馆。
凡高在圣雷米期间,对柏树产生了兴趣“我不断的想起丝柏树,我很诧异竟然没有为这些树作画,我想要以描绘向日葵的手法描绘它们。丝柏树的线条与比例像极了埃及的金字塔。”当时的凡高已舍弃对传统基督教的信仰,但“宗教,可以说是我非常需要的。于是,夜晚我出去画星星。”
这幅画恐怕是凡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了。画面左侧是柏树,一棵燃烧的柏树!天空中有星星,它们翻滚着......小镇似乎笼罩在某种不安之中......圣雷米的那一夜果真如凡高笔下的那般扭曲,翻滚......吗?正忍受精神病折磨的凡高用这幅画要告诉我们什么?他要选择死亡?,还是...
当我们观察这幅画时,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他的线条那么的粗糙,整个画面如此的混乱,但她的效果却是震撼的!也许当你了解了当时凡高所处的困境,你会很自然的感到一种情绪,也许是消沉,也许是郁闷,但我们更相信是一种激愤!
凡高是个很易激动的人,但他绝不是个疯子!在作画时他极为清醒。他画画很快,但绝不是胡画,就像这幅"星月夜",构图就十分的讲究。这幅星月之夜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宇宙进化)感受......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的蠕动着。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在夜空中放射绚丽的色彩......
荷兰自古以来即有画月光风景的题材,但是能够像凡高般,把对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现在夜空的画家,却前所未有......一方面表达高亢压抑的感情,另一方面画面构图又经过精确的计算。画中以树木衬托天空,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从这点来看,就可明白绝非是光靠激情即可画出来的。
这幅画具有象征意义,他使用短线笔触组成激荡旋转的宇宙,11颗大小不等的星辰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近景的柏树象撕裂燃烧的一座哥特式教堂。星辰和月亮暗示使徒和耶稣的关系。也有人把这幅画看成是太阳系的“最后的审判”。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实际上这是凡·高的一种幻象,他小心地运用火焰般的笔触传达出来,常人是很难理解和表现的。他所看见的夜空就是一个奇特的月亮、星星和幻想的慧星的景象;它所给人的感觉就是陷入一片黄色和蓝色的漩涡之中的天空,仿佛已经变成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线的一种扩散,使得面对自然的奥秘而不禁战战兢兢的人们,顿时生起一股绝望的恐怖。
今天,凡高已被誉为“表现主义”的先驱。现代绘画似乎注定要克服19世纪末叶的绘画造型的极致,进一步地矛以解体。贝那尔.德利瓦曾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一点说:“凡高是透视未来的画家。
凡高是天才,是狂徒,是悲剧的主角,是大众画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