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学案参考答案7
(2012-06-09 10:18:07)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本教学案 |
整体感知
一、1.故事开端(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故事发展(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二、第一次:进高档酒店 ,被拒之门外 。
第二次:砸商店橱窗, 被认为连个旁证都算不上。
第三次:去饭馆饱餐一顿,不给钱 ,被摔在人行道上 ,而警察置之不理。
第四次:调戏年轻女子,却正中那女子下怀,被女子缠住要他请喝啤酒。
第五次: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 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球赛胜利。
第六次:偷伞,反被另一偷伞的人认为是伞的主人。
精研细读
一、1.提示:这两段是环境描写。
2.
二、提示:
第二,又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偶然”,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他作恶的对象,“正巧”也是些心术不正的人:在街上见机缠住男人的女子,捡了别人的雨伞就据为己有的买烟者。两家饭店都是直接用拳头教训吃白食的苏比,这反映了美国社会世风日下、弱肉强食、势力至上,没有严格的法治可言。苏比用石头砸商店的橱窗,反而没被逮捕,原因仅仅是他“留下来了”;他在街上醉鬼似的大吵大闹,“刚好”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也反映了美国的社会现状。
三、1.提示:“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
2.提示:这个结局可以说是出人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苏比在教堂旁忏悔反遭拘捕,巧就巧在他若有所思的忏悔神态正好出现在教堂旁。如果是在“街心公园长凳上”,就不可能被捕了。但这一偶然却反映了事情的必然,因为看见教堂,听见赞美诗乐声才会引发忏悔之意,而教堂周围又是不允许衣冠不整的流浪汉凝神注目的。所以警察的出现又是必然的。
3.提示:
也不能说他是好人:为了逃避生活的考验,他多年在监狱过冬,平时游手好闲,欲望低俗,他的一连串的恶行也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确行动。
4.
巩固练习
1.D(A项,膝xī头;B项,怏yànɡ怏不乐;C项,憎zēnɡ恶)
5.B

加载中…